新《義務教育法》解析
日前,《義務教育法(修訂案)》正式通過,將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專家評價,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施行,將為我國義務教育帶來全新的發展模式、管理機制與制度支持(7月3日《光明日報》)。一言以概之,新《義務教育法》,新在“公平”。
新《義務教育法》開宗明義:“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痹诿鞔_統一性、強制性的同時,新《義務教育法》突出強調了義務教育的“公益性”,而公平,無疑是“公益性”最根本的屬性。
為了真正體現由國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的特點,新《義務教育法》對免除學生雜費的時間與步驟,專門作了授權性規定?梢灶A見,在不遠的將來,義務教育免收學費、雜費的法律原則,將惠及我國城鄉的廣大適齡兒童、少年。從今往后,不會再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因繳不起學費、雜費而輟學,這是教育公平的一大經濟保障。
學費、雜費不收了,學校的經費如何保障?修訂案確立了義務教育納入國家財政保障,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分擔,實行省統籌的經費保障新機制。這是重大突破,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模式。國家為縮小不同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的差異,還將制定“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并要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低于國家標準的學校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富校用大理石鋪地,窮校用塑料薄膜擋風,這樣的教育不公,有望成為歷史。
公平的義務教育,既依賴均衡分配的經費,更依賴于均衡發展的體制。新《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薄皩W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這為真正實現“為了一切孩子”的素質教育目標,在辦學體制上,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校際差距,還著重體現在師資差距上。為提高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新《義務教育法》專門為鼓勵城市教師、高水平教師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作了諸如“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在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工作的教師享有地區補助津貼”等項規定,通過經濟待遇的傾斜,努力為教育公平提供師資的保障。
此外,還有關于殘疾少年、兒童的教育保障,還確立了國務院領導,省級人民政府統籌規劃,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可以驕傲地說,新《義務教育法》醒目地大寫著“教育公平”的字樣。
如何保證“教育公平”能從新《義務教育法》的紙上走下來,則是同一枚硬幣的另一面。要體現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就必須確保義務教育不再走到“產業化”的邪路上去;免收了學、雜費,更要防止學校巧立名目亂收費;有了“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就必須剛性地體現在政府的財政預算中;取消了重點學校、重點班級,要防止它們變臉為示范學校、特點班級;至于要引導優質師資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除了經濟待遇,還得在評優、晉級和職稱評定上,體現力度足夠的傾斜……新《義務教育法》讓人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希望,但要讓“教育公平”真正付諸實踐,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