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水變清(通用9篇)
臟水變清 篇1
一、教學目標:
關注目標: 實地考察被污染的河流、尋找污染源。
知識目標: 使幼兒初步了解水污染的現狀和原因及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技能目標: 通過看錄像和實驗, 了解臟水變清的簡單方法。
態度目標: 培養幼兒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參與目標: 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和成人一起積極參 與保護水資源的活動。 二、教學方法: 考察、實驗、調查、操作、看錄像、討論、快速聯想。
三、教學準備:
資料準備: 水污染和清水對比及污水處理廠的錄相。
材料準備:
1、1.25升的可樂瓶剪成2段, 棉花、河水、砑石、樹葉。
2、層級污水過濾器。
組織準備: 按幼兒意愿分組, 每組3-5人。 活動一: 實地考察
1、考察目標: 通過考察被污染的熊耳河, 尋找污染源, 了解附近居民的生活情況, 使幼兒初步了解水污染的現狀, 來源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2、考察過程: 教師要充分注意, 做好對幼兒的引導, 鼓勵支持和解釋工作。 (1)出發前交待問題。教師說:“今天我們去熊耳河看一看, 那里的河水和我們平時用的水有什么不一樣。請小朋友看看熊耳河的河水怎么樣?” (2)考察熊耳河污染嚴重的一段。到達目的地后, 教師指導幼兒考察河水特征及污染源。
a.考察河水特征 教師問:“請小朋友看一看, 這里河水和我們平時用的水有什么不同?”(這里河水又黑、又臟、又臭, 河里有許多臟東西, 上面還漂著白色的泡沫, 我們平時用的水清澈透明)。
b.尋找污染源 教師問:“那些白色泡沫是從哪里來的呢?”帶領幼兒尋找, 看見河附近有一個大洞口, 只見汨汨黑水夾著白色泡沫, 不斷地從里面流出來, 流入熊耳河, 還不時發出一陣陣臭味。告訴幼兒這是工廠里排出的廢水, 有的居民往河里扔垃圾, 還倒一些洗菜水或洗衣水, 所以河水變的又臟又臭。 (3)走訪熊耳河附近居民
a.采訪一位老住戶, 教師問:河水被污染前是什么樣子?(河水清澈見底, 里面游著許多小魚, 沿河兩岸是人們游玩的好地方,到了夏天的時候, 有許多人在樹下乘涼, 還有人下河游泳。)現在變臟后對生活有什么影響?(河水變臟以后, 我們天天都聞到臭味, 有時出門都得用手捂住鼻子, 靠近河邊的住戶都不敢開窗, 夏天蒼蠅、蚊子亂飛, 原來種在河邊的大樹, 都慢慢枯死了。)
b.教師小結:人們吃了受污染的水, 容易生病, 動植物汲收污染的水, 會影響生長,甚至會危及生命, 而飲用干凈的水, 則有利于動植的生長。 背景資料(水的主要污染及危害) 1、未經處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與都市垃圾, 它的危害是導致水中缺氧, 致使需要氧氣的微生物死亡(需氧微生物能夠分解有機質, 它維持河水的自我凈化能力), 河水就會發黑、發臭、毒素積累, 傷害人畜。 2、化工、造紙、干洗、化學洗劑危害, 它們進入江河湖泊會毒害水生物, 引起魚類和其它水生物死亡, 嚴重破壞河流的生態系統。一些有機化學藥品會積累在水生物體內, 致使人食用中毒。如果被污染的水難以凈化, 人類的飲水安全和健康將會受到危害。 活動二:臟水變清 目的: 通過實驗、看錄相, 讓幼兒了解臟水變清的方法, 培養幼兒實踐能力。
1、做實驗
a.教師告訴幼兒, 人是最聰明的, 有辦法把臟水變清, 引起幼兒興趣。
b.引導幼兒將1.25升的可樂瓶剪成2段, 在上半部可樂蓋上鉆幾個小洞, 然后依次鋪上棉花、沙子、礫石、樹葉, 做成一個小過濾器, 并將其倒置在可樂瓶的下半部。
c.讓幼兒將臟水一半倒入制作好的過濾器里, 觀察過濾過程, 然后把過濾好的水倒入燒杯里讓幼兒和污水對比, 發現臟水變清了。
d.互相參觀并講述實驗方法及發現。
e.觀看教師用層級過濾器作污水過濾的演示。 (1)介紹層級過濾器: 第一層裝沙; 第二層裝活性炭; 第三層裝過濾紙; 第四層空箱, 用于接過濾水。 (2)把污水倒進第一層過濾后, 依次進入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清潔水)。 2、提問: 那么你們平時用的自來水(都是取自江河、湖泊、水庫、那是怎么變清的呢?)觀看污水處理廠的錄相。 讓幼兒了解到我們平時的自來水一般尋找干凈的水源, 沉淀過濾和消毒4個步驟, 再經過管道送入千家萬戶。希望小朋友長大后能想出更多的辦法來保護清潔水。 活動三: 組織幼兒聽故事《生病的水娃娃》
目的: (1)通過故事進一步了解水與人、環境的關系, 以及幫助幼兒認識由于人類不良行為導致了水污染。 (2)樹立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3)培養幼兒從自身做起, 養成良好的保護水資源行為。 過程: 1、引出故事:在清清的小河里, 住著快樂的水娃娃, 可是他現在一點也不開心, 為什么呢? 2、教師介紹故事名稱、有表情地講述故事一遍, 并提問? a.故事的名稱是什么? 故事里講了什么? b.生病前和生病后的水娃娃有什么不一樣? c.生病前后, 水娃娃的周圍發生了什么變化? 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 d.為什么水娃娃會生病? 教師引導幼兒聯系實地考察和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 明白污染的水對環境的危害, 以及干凈水對環境的意義。 3、組織幼兒討論: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治好水娃娃的病?教師總結:工廠按規定先對污水進行處理, 然后再排出來, 我們要一水多用, 洗衣或洗菜水或拖地或沖廁所, 以減少污水排放, 不將油膩的剩菜倒入下水道, 洗餐具時, 盡量少用洗劑, 可用熱面湯, 不要向河里扔垃圾, 讓媽媽少用化妝品、染發液等造成水污染的物品, 大家都來保護水源, 都來關心和愛護我們周圍的環境, 從自己做起, 水娃娃的病就會慢慢的好起來, 我們的環境也會變的更美好。 附件: 故事: 生病的水娃 水娃娃可好看了。她有一個透明的身體和一對清澈的大眼睛, 陽光一照, 發出亮晶晶的光, 像珍珠一樣美麗。誰見到她, 都很開心。 水娃娃可活潑好動了。她一邊不停地走啊走, 一邊快樂地唱啊唱。小草聽到她的歌, 鉆出來了; 花兒聽到她的歌, 笑出來了; 樹木聽到她的歌, 長出來了;魚兒聽到她的歌, 游過來了; 小鳥聽到她的歌, 飛過來了; 小羊聽到她的歌, 跑過來了。哇!水娃娃走過的地方, 美麗極了, 熱鬧極了。 水娃娃走著, 笑著, 唱著。人們聽到她的歌, 也聚過來了。他們在水娃娃的旁邊蓋起了住房和工廠, 種上了莊稼, 過上了快樂的日子。 可是, 突然有一天, 水娃娃生病了, 而且病得很嚴重。她的身體變得又臭又臟又黑, 一雙大眼睛無力的閉著, 嘴里發出痛苦的呻吟聲。好可憐哪! 水娃娃為什么會生病呢? 原來, 村里的人們粗心地把洗衣做飯后的臟水倒進了河里; 農民伯伯給田里的莊稼大把大把地施肥, 多余的肥料流進了河里; 黑乎乎的液體從工廠的管子里涌出來, 流進了河里。這些又臟又臭又黑的東西進入了水娃娃的身體里。水娃娃受不了啦!她哭了,“救救我!”可是誰都不理睬她。很快, 水娃娃病倒了, 變的又臟又臭又黑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 水娃娃的病越來越嚴重了。更壞的事情發生了!生病的水娃娃走過的地方, 草木枯黃了, 花兒凋謝了, 莊稼大片地死去。很多動物也生病了, 有的病死了。村里有的老人和小孩也都病倒了。到處一片蕭條。愛熱鬧的小鳥們受不了啦, 她們傷心地飛走了。田野里, 只隱隱地聽到水娃娃微弱的聲音,“救救我, 救救我……”。
臟水變清 篇2
活動目標:1.初步了解污水凈化的過程,掌握多層過濾方法。
2.敢于大膽嘗試,勇于探索與表達。
3.萌發幼兒養成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1.水污染的視頻。
2.毛巾、海綿、紗布、飲料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啟發談話。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給謎語,請小朋友們猜一猜是什么:“用手抓不起,用刀切不開,煮飯和洗衣,都要請它來。”
2.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水有什么用?我們生活中離得開水嗎?
二、了解水體污染的情況。
1.老師播放一段水被污染的視頻。
2.水為什么會這么臟?看了這么臟的水你有什么感覺?
三、嘗試凈化水。
1.瞧!這就是從河里打來的水,多臟啊!你有辦法能讓臟水變干凈嗎?
2.教師介紹桌上物品,鼓勵幼兒運用物品大膽嘗試。
3.請幼兒分享操作結果:
⑴我把紗布放在空瓶口上,把臟水倒進去,水很快就流進瓶子里了。紗布上有些臟東西,但水還是臟的。
⑵我把海綿放在空瓶口上,把臟水倒在海綿上,水慢慢地流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比之前的要干凈一點。
⑶我把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臟水倒進去,毛巾變臟了,水變干凈了一點。
4.教師小結:
⑴紗布上的空隙比較大,臟水一下子都流過去了。
⑵海綿上的空隙比較小,能把臟東西抓住,水就變得干凈一點。
⑶毛巾上有許多毛毛,就像很多的小手,能把水里的臟東西粘住,所以水就變得干凈了。
5.引導幼兒再次操作:逐步增加毛巾的塊數,來回過濾瓶子里的水,試一試水有什么變化。
6.幼兒分享實驗結果:
⑴先疊了兩塊毛巾再倒臟水,比較之前的只用一塊毛巾,水變干凈一點了。
⑵放三塊毛巾后把瓶子里的水重新倒進新瓶子里,水更干凈一點。
⑶接著放四塊毛巾再把瓶子里的水倒一遍,發現水變清了。
⑷放5塊毛巾時,把瓶子里的水再倒進去,水變得很干凈、清澈了。
7.教師小結:
毛巾里的毛毛一遍一遍的把臟水里臟東西粘住,沒有臟東西的水就變得越來越干凈、清澈了。
四、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我們人類很需要水,缺少水的人會很難受,嚴重的還會暈倒,甚
至死亡。水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我們要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臟水變清 篇3
通過實驗活動體驗過濾活動帶來的喜悅,初步了解污水凈化的過程,掌握過濾方法。引導幼兒敢于大膽嘗試,勇于探索與表達。
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依據9月份其中一節主題活動《節約用水》生成的一節科學活動。在《節約用水》活動中,幼兒通過觀看圖片、視頻了解水資源被污染,并了解污水給生活帶來的影響,萌發幼兒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活動后我發現幼兒在活動區自發組織探討如何使臟水變干凈的話題。依據指南指出保護幼兒56歲“刨根問底”的好奇心,我為幼兒生成了一節《如何使臟水變干凈?》活動,活動中我為幼兒介紹了三種使臟水變干凈的方法:蒸餾法、明礬凈水法、過濾法,幼兒的好奇心變得更高了,不斷探討臟水怎么變這么干凈的.?好神奇?看著幼兒好奇心不斷加深,我決定帶本班幼兒刨根到底,讓他們親自動手來實驗,因此生成本次科學領域《把臟水變清》活動。
活動目標
1、體驗過濾活動帶來的喜悅。
2、敢于大膽嘗試,勇于探索與表達。
3、初步了解污水凈化的過程,掌握過濾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了解過濾方法
難點:掌握多種材料過濾和同種材料多次過濾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污水、毛巾、棉花、自制漏斗、透明塑料杯。
2、展示臺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回憶水變干凈的好辦法?
(過濾法、蒸餾法、明礬凈水)
今天小古老師把“過濾法”好朋友請到了這里,小朋友想不想認識它們呀?
二、第一次實驗操作:怎樣把臟水變干凈
1、提出實驗要求:幼兒自主探索
2、交流分享:幼兒將過濾后的水放置展示臺上并介紹自己的方法
小結:材料種類越多,過濾出來的水越干凈
三、探索:同種材料多次過濾
1、引出同種材料多次過濾:
提問:現在我們了解了材料層數越多,過濾出來的水越干凈,那如果我們只用一種材料有沒有辦法過濾出那么干凈的水呢?
2、實驗展示:請個別幼兒演示同種材料多次過濾。
小結:剛才我們發現水變的越來越干凈,原來同種材料通過多次過濾也能讓水變得更干凈。
四、第二次實驗:我的水更干凈了
1、提出實驗要求:用同種材料組合過濾或同種材料多次過濾
2、分享交流:幼兒將第二次過濾后的水放置展示臺
提問:我們現在看看小朋友第二次操作的結果和第一次相比,那次的水更干凈?
五、小結:
1、其實過濾法好朋友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家中凈水器就是依據過濾法發明的。(觀看凈水器原理視頻)
2、今天我們嘗試了用多種材料過濾和同種材料多次過濾使水變干凈,知道水變干凈非常不容易,希望我們小朋友平時多注意節約用水,保護我們的水資源。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選自遼海教材9月份的其中一節主題活動《節約用水》生成的一節科學活動,與幼兒繼續探索水的奧秘。水是萬物之源,水可以以各種形態,各種狀態存在于我們身邊,無時無刻不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對于水與幼兒的關系,幼兒有著較為直接的感受和體驗。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新的學習活動,形成終身受益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活動前與幼兒共同復習了《節約用水》,觀看了兩個水被污染的視頻,一個是以水中魚為第一人稱闡述的,一個是以水為第一人稱闡述的,并在結束時介紹了三種把水變干凈的方法,為本次課做鋪墊。
為了使幼兒能順利的自己探索如何把臟水變干凈,在課前我不斷實驗,嘗試變化材料和增減材料,例如自制漏斗的瓶口從紗布換成密度較高的類似PVA無紡布的洗臉巾、去掉了容易使幼兒混淆的沙子、染料水能否代替臟水等。最后決定用棉花和手絹兩種材料與幼兒共同探索如何把臟水變干凈。
本次活動幼兒全程興趣較高,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效的避免。
臟水變清 篇4
設計意圖:
現在的環保問題正面臨著挑戰。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垃圾到處可見,特別是河里原本清澈的水都變色了。環境被污染,人以及動物都受到危害。通過故事和畫面,以及做實驗“小魚的家”來了解水變臟的原因,從而使孩子們從小增強環保意識,愛護水資源,更加熱愛我們的大自然。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水是怎么變臟的。
2、有初步的環保意識,知道愛護水資源,學習一些保護水質的具體辦法。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清水和污水各一缸,兩條金魚
2、符合故事內容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初步了解小溪生病的原因。
師:小朋友們都聽過《小紅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你們聽過關于小溪的故事嗎?今天老師來講《小溪生病了》的故事。聽完后請說小朋友們說一說這個故事講了什么?
(出示課件,教師講述故事)。
二、看圖回答問題
1、在小溪的旁邊住著誰?小溪的水怎么啦?
2、河里的鴨子和魚還喜歡小溪嗎?
3、為什么說小溪生病了?
4、后來,小動物們是怎么做的?
請個別幼兒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自信的回答問題。
三、做實驗:小魚的家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看一看小魚喜歡生活在哪里?請看這里有兩盆水有什么不同?
出示金魚提問:誰來了,我們把這兩條小魚分別放在這兩盆水中,看看清水里的小魚和污水里的小魚會有什么不同?
我們應該怎么做?(把小魚救出來)瞧,小魚又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
教師小結:所以說,清水能用,人能喝,魚兒能生活;污水不能用,人不能喝,魚兒、蝦等動物也不能生活。
四、討論水怎么變臟的
提問:你們知道水是怎么變臟的嗎?
我們一起來看這兩幅。想一想你們喜歡哪一幅圖?
你們還見過什么地方的污水流到了河里,使水變臟了?
你家附近的河水臟不臟?你看見水面上有什么?。
五、討論怎樣使水變得清潔
師:河水變臟了,我們吃的是臟水,用的是臟水,這樣會發生什么問題呢?
幼兒討論。
提問:我們怎樣才能使水變得不臟呢?
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把臟東西扔進河里,有的小朋友說又不是我扔的,不關我的事,這樣做對嗎?應該怎么做呢?
教師小結:保護環境從我們身邊做起,從今天起我們大1班的小朋友就來當環保小衛士去檢查我們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有沒有垃圾。好了,小衛士們,我們出發吧。
活動反思:
通過本課學習,使大部分幼兒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也懂得水被污染后的危害。更加懂得了怎樣去保護好水源。本節課結束后,我覺得不足之處是還是有一小部分小朋友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課堂有點乏味。今后我會在教學中多下功夫。
臟水變清 篇5
設計意圖
(1)基于月主題;本月主題為“古老的民間藝術和玩具”,結合本月主題內容,我們科學組的成員選擇了適合主題的活動《臟水變清》,讓孩子初步了解和認識過濾的原理以及可以過濾的材料。
(2)指南科學領域目標;在指南科學領域目標1指出,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目標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結合這兩個目標,我們制定了目標1:初步了解污水的凈化材料和過程,探索多層過濾的方法。2、敢于大膽嘗試并能對比實驗結果,勇于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實驗的過程。
(3)幼兒年齡的特點;基于是大班的幼兒,因此我們小組成員考慮到大班幼兒必須要用合作分享的能力,因此設定了目標3:萌發幼兒養成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并能在實驗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實驗。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污水的凈化材料和過程,探索多種多層過濾的方法。
2、敢于大膽嘗試,勇于表達實驗的過程,并能對比和記錄實驗結果。
重點難點
1、科學猜想的重要性
2、單人獨立操作的必要性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前期調查過濾的材料
2、毛巾、碳、石頭、飲料瓶、盆、紙杯、臟水若干、記錄單每人一張。
活動過程
一、啟發談話。
1、師:前些天,孩子們已經調查了我們身邊過濾水的材料,你們都搜集到了哪些呢?
幼兒分享
師:水有什么用?我們生活中離得開水嗎?
二、了解水體污染的情況。
1、老師播放水被污染的圖片
水為什么會這么臟?看了這么臟的水你有什么感覺?
三、嘗試凈化水。
1、瞧!這就是從河里打來的`水,多臟啊!你有辦法能讓臟水變干凈嗎?
2、教師介紹桌上物品及記錄單,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并記錄。
師:今天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三種材料,它們分別是:毛巾、炭、石頭,你們覺得這三種材料哪一種過濾的水是最清的?
幼兒大膽猜想并記錄。
教師講述操作要求
每人都有的材料為一個操作盤,一個瓶子、一杯臟水、毛巾、炭和石頭是自己選擇其中的一種。
每次實驗只做一次,實驗完之后對比你和同學的實驗結果,并記錄你看到的最清的材料,并打勾。
第一次實驗結束后將操作材料歸回原位。
3、第一次實驗、幼兒分享操作結果:
①我把石頭放在空瓶口上,把臟水倒進去,水很快就流進瓶子里了。石頭上有些臟東西,但水還是臟的。
②我把炭放在空瓶口上,把臟水倒在炭上,水慢慢地流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比之前的要干凈一點。
③我把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臟水倒進去,毛巾變臟了,水變干凈了一點。
4、教師小結:
①石頭表面很光滑,臟水一下子都流過去了。
②炭上的空隙比較小,有吸附的功能,能把臟東西抓住,水就變得干凈一點。
③毛巾上有許多毛毛,就像很多的小手,能把水里的臟東西粘住,所以水就變得干凈了。
5、引導幼兒第二次操作:用更多的材料,多次來回過濾瓶子里的水,試一試水有什么變化。
6、幼兒分享實驗結果:
7、教師小結:
毛巾里的毛毛一遍一遍的把臟水里臟東西粘住,沒有臟東西的水就變得越來越干凈、清澈了。
四、結束部分。
師:我們人類很需要水,缺少水的人會很難受,嚴重的還會暈倒,甚至死亡。水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我們要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活動總結
1、對科學領域目標及科學探究過程認識不夠,在開展活動之前沒有深度閱讀和理解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相關知識點,導致每次在調整材料時只是想當然,我們覺得可能這樣效果更好,結果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并且沒有猜測環節的科學活動是不完整的。
2、對科學語言的挖掘不夠,教師對科學的相關知識沒有提前做好功課,沒有對幼兒進行科學詞語的滲透和解釋,在活動中也沒有多次提到。
3、對科學探究的誤解很深,我們一度關注的是實驗結果的差異,而忽視了孩子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的哇時刻,孩子在探究中的思維碰撞,老師的追問能力不足。
臟水變清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污水凈化的過程,掌握多層過濾方法。
2.敢于大膽嘗試,用于探索與表達。
3.萌發幼兒養成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請小朋友們猜一猜是什么:"用手抓不起,用刀切不開,煮飯和洗衣,都要請它來。"
2.師幼一起討論:水有什么用,我們生活中離得開水嗎?
二、了解水體污染的情況
1.教師播放一段水被污染的視頻。
2.水為什么會這么臟,看了這么臟的水你有什么感覺?
三、嘗試凈化水
1.瞧!這是從河里打來的水,多臟啊!有什么辦法能讓臟水變干凈呢?
2.教師介紹桌上物品,鼓勵幼兒運用物品大膽嘗試。
3.請幼兒分享操作成果:
4.教師小結:鵝卵石的空隙比較大,臟水一下子都流過去了,雖然有些較大雜質被截留,但水還是臟的;白細沙的空隙比較小,能把臟東西抓住,水就變得干凈一點;活性炭為顆粒狀,表面積大,吸附性較強,對水質渾濁有明顯的澄清作用,所以水看起來相對干凈。
5.引導幼兒再次操作:多層次來回過濾,試試污水有什么變化。
6.幼兒分享實驗結果:
7.教師利用教具進行實驗。
8.教師小結:過濾器里的每一級過濾都把臟東西粘住,沒有臟東西的水就變得越來越干凈、清澈了。
四、結束部分
師:我們人類很需要水,沒有了水,會感覺很難受甚至暈倒、死亡,所以我們要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這節課讓幼兒很感興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孩子們的探究力,同時也知道了怎樣保護水資源,怎樣節約用水。主要不足:實驗過程中應該再利用其他材料做過濾,讓幼兒知道其實過濾的方法不止一種。
臟水變清 篇7
活動目標
1、體驗過濾活動帶來的喜悅。
2、敢于大膽嘗試,勇于探索與表達。
3、初步了解污水凈化的過程,掌握過濾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了解過濾方法
難點:掌握多種材料過濾和同種材料多次過濾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污水、毛巾、棉花、自制漏斗、透明塑料杯。
2、展示臺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回憶水變干凈的好辦法?
(過濾法、蒸餾法、明礬凈水)
今天小古老師把“過濾法”好朋友請到了這里,小朋友想不想認識它們呀?
二、第一次實驗操作:怎樣把臟水變干凈
1、提出實驗要求:幼兒自主探索
2、交流分享:幼兒將過濾后的水放置展示臺上并介紹自己的方法
小結:材料種類越多,過濾出來的水越干凈
三、探索:同種材料多次過濾
1、引出同種材料多次過濾:
提問:現在我們了解了材料層數越多,過濾出來的水越干凈,那如果我們只用一種材料有沒有辦法過濾出那么干凈的水呢?
2、實驗展示:請個別幼兒演示同種材料多次過濾。
小結:剛才我們發現水變的越來越干凈,原來同種材料通過多次過濾也能讓水變得更干凈。
四、第二次實驗:我的水更干凈了
1、提出實驗要求:用同種材料組合過濾或同種材料多次過濾
2、分享交流:幼兒將第二次過濾后的水放置展示臺
提問:我們現在看看小朋友第二次操作的結果和第一次相比,那次的水更干凈?
五、小結:
1、其實過濾法好朋友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家中凈水器就是依據過濾法發明的。(觀看凈水器原理視頻)
2、今天我們嘗試了用多種材料過濾和同種材料多次過濾使水變干凈,知道水變干凈非常不容易,希望我們小朋友平時多注意節約用水,保護我們的水資源。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選自遼海教材9月份的其中一節主題活動《節約用水》生成的一節科學活動,與幼兒繼續探索水的奧秘。水是萬物之源,水可以以各種形態,各種狀態存在于我們身邊,無時無刻不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
對于水與幼兒的關系,幼兒有著較為直接的感受和體驗。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新的學習活動,形成終身受益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活動前與幼兒共同復習了《節約用水》,觀看了兩個水被污染的視頻,一個是以水中魚為第一人稱闡述的,一個是以水為第一人稱闡述的,并在結束時介紹了三種把水變干凈的方法,為本次課做鋪墊。
為了使幼兒能順利的自我探索如何把臟水變干凈,在課前我不斷實驗,嘗試變化材料和增減材料,例如自制漏斗的瓶口從紗布換成密度較高的類似PVA無紡布的洗臉巾、去掉了容易使幼兒混淆的沙子、染料水能否代替臟水等。最后決定用棉花和手絹兩種材料與幼兒共同探索如何把臟水變干凈。
本次活動幼兒全程興趣較高,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效的避免。
臟水變清 篇8
大班環保活動: 臟水變清
一、教學目標: 關注目標: 實地考察被污染的河流、尋找污染源。
知識目標:使幼兒初步了解水污染的現狀和原因及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技能目標:通過看錄像和實驗, 了解臟水變清的簡單方法。
態度目標:培養幼兒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參與目標: 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和成人一起積極參
與保護水資源的活動。
二、教學方法: 考察、實驗、調查、操作、看錄像、討論、快速聯想。
三、教學準備:
資料準備: 水污染和清水對比及污水處理廠的錄相。
材料準備: 1、1.25升的可樂瓶剪成2段, 棉花、河水、砑
石、樹葉。
2、層級污水過濾器。
組織準備: 按幼兒意愿分組, 每組3-5人。 活動一: 實地考察
1、考察目標: 通過考察被污染的熊耳河, 尋找污染源, 了解附近居民的生活情況, 使幼兒初步了解水污染的現狀, 來源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2、考察過程: 教師要充分注意, 做好對幼兒的引導, 鼓勵支持和解釋工作。
(1)出發前交待問題。教師說:“今天我們去熊耳河看一看, 那里的河水和我們平時用的水有什么不一樣。請小朋友看看熊耳河的河水怎么樣?”
(2)考察熊耳河污染嚴重的一段。到達目的地后, 教師指導幼兒考察河水特征及污染源。
a.考察河水特征
教師問:“請小朋友看一看, 這里河水和我們平時用的水有什么不同?”(這里河水又黑、又臟、又臭, 河里有許多臟東西, 上面還漂著白色的泡沫, 我們平 時用的水清澈透明)。
b.尋找污染源
教師問:“那些白色泡沫是從哪里來的呢?”帶領幼兒尋找, 看見河附近有一個大洞口, 只見汨汨黑水夾著白色泡沫, 不斷地從里面流出來, 流入熊耳河, 還不時發出一陣陣臭味。告訴幼兒這是工廠里排出的廢水, 有的居民往河里扔垃圾, 還倒一些洗菜水或洗衣水, 所以河水變的又臟又臭。
(3)走訪熊耳河附近居民
a.采訪一位老住戶, 教師問:河水被污染前是什么樣子?(河水清澈見底, 里面游著許多小魚, 沿河兩岸是人們游玩的好地方,到了夏天的時候, 有許多人在樹下乘涼, 還有人下河游泳。)現在變臟后對生活有什么影響?(河水變臟以后, 我們天天都聞到臭味, 有時出門都得用手捂住鼻子, 靠近河邊的住戶都不敢開窗, 夏天蒼蠅、蚊子亂飛, 原來種在河邊的大樹, 都慢慢枯死了。)
b.教師小結:人們吃了受污染的水, 容易生病, 動植物汲收污染的水, 會影響生長,甚至會危及生命, 而飲用干凈的水, 則有利于動植的生長。
背景資料(水的主要污染及危害)
1、未經處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與都市垃圾, 它的危害是導致水中缺氧, 致使需要氧氣的微生物死亡(需氧微生物能夠分解有機質, 它維持河水的自我凈化能力), 河水就會發黑、發臭、毒素積累, 傷害人畜。
2、化工、造紙、干洗、化學洗劑危害, 它們進入江河湖泊會毒害水生物, 引起魚類和其它水生物死亡, 嚴重破壞河流的生態系統。一些有機化學藥品會積累在水生物體內, 致使人食用中毒。如果被污染的水難以凈化, 人類的飲水安全和健康將會受到危害。 活動二:臟水變清
目的: 通過實驗、看錄相, 讓幼兒了解臟水變清的方法, 培養幼兒實踐能力。
1、做實驗
a.教師告訴幼兒, 人是最聰明的, 有辦法把臟水變清, 引起幼兒興趣。
b.引導幼兒將1.25升的可樂瓶剪成2段, 在上半部可樂蓋上鉆幾個小洞, 然后依次鋪上棉花、沙子、礫石、樹葉, 做成一個小過濾器, 并將其倒置在可樂瓶的下半部。
c.讓幼兒將臟水一半倒入制作好的過濾器里, 觀察過濾過程, 然后把過濾好的水倒入燒杯里讓幼兒和污水對比, 發現臟水變清了。
d.互相參觀并講述實驗方法及發現。
e.觀看教師用層級過濾器作污水過濾的演示。
(1)介紹層級過濾器:
第一層裝沙; 第二層裝活性炭; 第三層裝過濾紙; 第四層空箱, 用于接過濾水。
(2)把污水倒進第一層過濾后, 依次進入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清潔水)。
2、提問:
那么你們平時用的自來水(都是取自江河、湖泊、水庫、那是怎么變清的呢?)觀看污水處理廠的錄相。
讓幼兒了解到我們平時的自來水一般尋找干凈的水源, 沉淀過濾和消毒4個步驟, 再經過管道送入千家萬戶。希望小朋友長大后能想出更多的辦法來保護清潔水。 活動三: 組織幼兒聽故事《生病的水娃娃》
目的:
(1)通過故事進一步了解水與人、環境的關系, 以及幫助幼兒認識由于人類不良行為導致了水污染。
(2)樹立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3)培養幼兒從自身做起, 養成良好的保護水資源行為。
過程:
1、引出故事:在清清的小河里, 住著快樂的水娃娃, 可是他現在一點也不開心, 為什么呢?
2、教師介紹故事名稱、有表情地講述故事一遍, 并提問?
a.故事的名稱是什么? 故事里講了什么?
b.生病前和生病后的水娃娃有什么不一樣?
c.生病前后, 水娃娃的周圍發生了什么變化? 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
d.為什么水娃娃會生病?
教師引導幼兒聯系實地考察和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 明白污染的水對環境的危害, 以及干凈水對環境的意義。
3、組織幼兒討論: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治好水娃娃的病?
教師總結:工廠按規定先對污水進行處理, 然后再排出來, 我們要一水多用, 洗衣或洗菜水或拖地或沖廁所, 以減少污水排放, 不將油膩的剩菜倒入下水道, 洗餐具時, 盡量少用洗劑, 可用熱面湯, 不要向河里扔垃圾, 讓媽媽少用化妝品、染發液等造成水污染的物品, 大家都來保護水源, 都來關心和愛護我們周圍的環境, 從 自己做起, 水娃娃的病就會慢慢的好起來, 我們的環境也會變的更美好。 附件:
故事: 生病的水娃 水娃娃可好看了。她有一個透明的身體和一對清澈的大眼睛, 陽光一照, 發出亮晶晶的光, 像珍珠一樣美麗。誰見到她, 都很開心。
水娃娃可活潑好動了。她一邊不停地走啊走, 一邊快樂地唱啊唱。小草聽到她的歌, 鉆出來了; 花兒聽到她的歌, 笑出來了; 樹木聽到她的歌, 長出來了;魚兒聽到她的歌, 游過來了; 小鳥聽到她的歌, 飛過來了; 小羊聽到她的歌, 跑過來了。哇!水娃娃走過的地方, 美麗極了, 熱鬧極了。
水娃娃走著, 笑著, 唱著。人們聽到她的歌, 也聚過來了。他們在水娃娃的旁邊蓋起了住房和工廠, 種上了莊稼, 過上了快樂的日子。
可是, 突然有一天, 水娃娃生病了, 而且病得很嚴重。她的身體變得又臭又臟又黑, 一雙大眼睛無力的閉著, 嘴里發出痛苦的呻吟聲。好可憐哪!
水娃娃為什么會生病呢? 原來, 村里的人們粗心地把洗衣做飯后的臟水倒進了河里; 農民伯伯給田里的莊稼大把大把地施肥, 多余的肥料流進了河里; 黑乎乎的液體從工廠的管子里涌出來, 流進了河里。這些又臟又臭又黑的東西進入了水娃娃的身體里。水娃娃受不了啦!她哭了,“救救我!”可是誰都不理睬她。很快, 水娃娃病倒了, 變的又臟又臭又黑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 水娃娃的病越來越嚴重了。更壞的事情發生了!生病的水娃娃走過的地方, 草木枯黃了, 花兒凋謝了, 莊稼大片地死去。很多動物也生病了, 有的病死了。村里有的老人和小孩也都病倒了。到處一片蕭條。愛熱鬧的小鳥們受不了啦, 她們傷心地飛走了。
田野里, 只隱隱地聽到水娃娃微弱的聲音,“救救我, 救救。。。
臟水變清 篇9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污水凈化的過程,掌握多層過濾方法。
2、敢于大膽嘗試,用于探索與表達。
3、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4、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謎語,請小朋友們猜一猜是什么:"用手抓不起,用刀切不開,煮飯和洗衣,都要請它來。"
2、師幼一起討論:水有什么用,我們生活中離得開水嗎?
二、了解水體污染的情況
1、教師播放一段水被污染的視頻。
2、水為什么會這么臟,看了這么臟的水你有什么感覺?
三、嘗試凈化水
1、瞧!這是從河里打來的水,多臟啊!有什么辦法能讓臟水變干凈呢?
2、教師介紹桌上物品,鼓勵幼兒運用物品大膽嘗試。
3、請幼兒分享操作成果:
4、教師小結:鵝卵石的空隙比較大,臟水一下子都流過去了,雖然有些較大雜質被截留,但水還是臟的;白細沙的空隙比較小,能把臟東西抓住,水就變得干凈一點;活性炭為顆粒狀,表面積大,吸附性較強,對水質渾濁有明顯的澄清作用,所以水看起來相對干凈。
5、引導幼兒再次操作:多層次來回過濾,試試污水有什么變化。
6、幼兒分享實驗結果:
7、教師利用教具進行實驗。
8、教師小結:過濾器里的每一級過濾都把臟東西粘住,沒有臟東西的水就變得越來越干凈、清澈了。
四、結束部分師
我們人類很需要水,沒有了水,會感覺很難受甚至暈倒、死亡,所以我們要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教學反思
這節課讓幼兒很感興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孩子們的探究力,同時也知道了怎樣保護水資源,怎樣節約用水。主要不足:實驗過程中應該再利用其他材料做過濾,讓幼兒知道其實過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