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兒園教案(精選4篇)
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兒園教案 篇1
【教案目的】
1、能認識并區分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2、在游戲情景中感知不同的圖形。
【教案準備】
地上貼有三角形、正方形的圖形、呼啦圈若干。
【教案流程】
一、游戲:小兔跳,引起興趣
1、教師和幼兒扮演兔子,在草地上輕輕蹦跳。
2、邊念兒歌邊游戲:小兔子,蹦蹦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
二、認識圖形,了解圖形特征
1、山上有很多山洞,這些山洞的形狀一樣嗎?你知道它的名稱嗎?
2、引導幼兒圍著圖形,數一數圖形的角,數數圖形的邊,說說像什么?
小結: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所以叫三角形。正方形有四個角四條一樣長的邊。
3、山上有圓形的山洞嗎?每只小兔都找一個圓形山洞,說說圓形像什么?
4、引導幼兒學小兔的樣子,在圓形山洞里跳進跳出。
三、游戲:什么山洞最安全?
教師帶幼兒念兒歌,引導幼兒向教師提問:“什么山洞最安全?”
教師提示:三角形的山洞最安全、正方形的山洞最安全、圓形的山洞最安全。教師可以隨機問問幼兒躲在哪里?
(游戲情景:一教師扮大灰狼,發出“大灰狼”叫聲。幼兒藏入最安全的洞中。游戲可反復進行。)
活動目的:
練習鉆和跑的動作。
活動準備:
游戲前先學會兒歌:“鉆山洞,鉆山洞,小朋友,不怕難,學好本領去探險,多為祖國做貢獻”。
活動過程:
將幼兒分成三人一組,其中旁邊兩個幼兒搭手做山洞,中間一幼兒做小探險家蹲在洞中。
游戲開始,幼兒一起說兒歌,說完最后一個“獻”字,小探險家馬山起立按逆時針方向鉆洞追捉,只要有一個幼兒被追上,游戲就結束。至此各組調換一名幼兒做小探險家在進行游戲。
活動規則:
1、小探險家必須等說完“獻”字,才能開始鉆洞追前面的幼兒,不得搶先。
2、當山洞者不能阻礙探險者的行動。
注意事項:
洞與洞的距離要適當遠些,約1.5米左右。
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兒園教案 篇2
一、活動設計背景
《綱要》中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在跳、爬、鉆、平衡等各種有趣的活動中,發展動作的協調性。"再從幼兒實際出發,抓住幼兒喜歡游戲的特點,設計了此次活動。這堂體育課讓幼兒嘗試用身體姿態表現各種"山洞",發展身體的柔韌性,提高身體的控制能力。在自我嘗試、同伴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出新的"山洞",發展創造能力。讓孩子們能積極參加并體驗合作游戲帶來的成功與快樂。
二、活動目標:
1、發展跑、鉆等技能,增強下肢力量發展身體協調性,靈敏協調地鉆過"山洞"。
2、學習高低搭建的方法,發展創造力。
3、與同伴搭山洞,體驗團隊合作游戲的樂趣。
4、引導孩子樂于接受治療。鼓勵、培養小朋友不怕打針的勇敢精神。
5、了解生病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學會預防生病的方法。
三、活動準備:
1,音樂,平坦的場地。
四、活動重難點:
重點:發展爬、鉆的技能,體驗同伴合作的快樂。
難點:學習搭建的方法,發展創造力。
五、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做好熱身準備活動。
(二)基本部分
(1)自由探索搭洞方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搭建不同的洞(高中低)。教師及時表揚搭出新穎洞洞的幼兒,并與幼兒分享。學習搭建方法。
(2)傾聽講解,掌握鉆的基本動作要領,指導學習鉆洞的方法和技能。
(3)大家練習鉆的動作。
(三)同伴互動,合作完成鉆山洞游戲1、活動游戲規則:
(1)必須等前面的人鉆進洞,后面的人才能直立依次鉆洞。
(2)洞內幼兒須等前面的人,搭洞才能鉆出。
(3)鉆出洞后立即在洞尾處和同伴搭建起自己的洞型。
2、開始游戲教師:小朋友們,讓我們翻過這座大山,出發吧。
六、放松、結束游戲聽音樂,放松身體。欣賞舞蹈與老師共舞。
活動反思:
1、本活動以人體動作“搭山洞”進行游戲和活動,不需其它器械,簡單易行,隨時可做,有趣又實用。避免了一般體育活動中單調的動作練習帶來的枯燥乏味,讓幼兒學的快樂、練得輕松。
2、整個活動進行了合理的設計、調節,使活動動靜交替,張弛有度,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3、需要注意的是:活動中幼兒始終處于探索練習中,所以教師的觀察、反饋顯得尤為重要,既要調整好幼兒的活動量、活動密度、難度,又要注意個體差異,是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通過自己適度的努力,實現各自的目標。
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兒園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領悟小熊一家沒有砍樹造房,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懂得愛護樹木、保護環境是一種美德。在本課教學中,教師以《小語新課標》所倡導的新理念努力轉變教育觀念,指導教學實踐。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導入新課
師:昨天,我們認識了一只可愛的小熊(貼小熊圖),還記得小熊一家住在山洞里有多難受嗎?(貼山洞圖)
生:山洞里的新鮮空氣不好。
生:山洞里很潮濕。
生:山洞里沒有開水喝,只有臟水。
生:小熊住山洞很危險,因為山洞里有很多石頭,如果石頭砸在小熊身上,小熊會死的。
生:山洞里有很多蟲子。
師:是啊!住山洞多難受,所以小熊一家決定砍樹造房子。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小熊住山洞》。
二、入情入境,讀懂課文
師:請孩子們自由地輕聲朗讀課文,讀完后想想:小熊一家后來住到房子了嗎?你是從課文哪個自然段知道的?
(學生自讀、思考,交流。)
生:小熊一家后來沒有住到房子,我是從課文第七自然段知道的。
師:其他孩子同意嗎?
生:同意。
師:我也同意。
(屏幕出示課文第七自然段。)
師:誰想把這段話讀給大家聽聽?
生:一年又一年,他們沒有砍樹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師:請你們拿出鉛筆,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一年又一年和一直這兩個詞語畫出來讀一讀,然后想想你從這兩個詞語中能讀懂什么?
(學生勾畫、自讀并思考。)
師:想好以后,請你和同桌的伙伴交流交流。
(同桌的學生互相交流。)
師:誰愿意給大家說說?
生:我從一年又一年中讀懂了很多年很多年。
生:我讀懂了一直,一直就是時間很長的意思。
什么山洞最安全幼兒園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知薯片桶、紙杯、飲料罐等物體滾動路線的不同。
2.運用所獲得的經驗和提供的材料,探索讓弧線滾動的物體變為直線滾動。
3.感受科學探索實驗的樂趣,體驗成就感。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1.斜坡、“山洞”、飲料罐、奶粉罐、積木等、紙杯、沒有把的塑料杯、繞線筒等若干。
2.皮筋、毛線、雙面膠等輔助材料若干。
3.記錄表、筆每組一份。
4.PPT、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初次探索,感知薯片桶、紙杯等物體的不同滾動路線
(一)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師:今天我們來玩“滾進山洞”的游戲,看,這是什么?待會兒你們把這些滾筒放平在斜坡的綠線上,然后把手放開,讓它自己滾下去,看看有什么發現。四個小朋友一組,找個斜坡去試試吧!
(二)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引導。
(三)師幼分享、交流操作結果。
1.分一分。
2.說一說。
提出問題:為什么這邊的滾筒可以滾進山洞,而另一邊的滾筒不能滾進山洞呢?
小結:原來,兩頭一樣大的滾筒滾起來直直的,所以能滾進山洞;一頭大一頭小的滾筒滾起來會拐彎,所以不能進山洞。
提出問題:那么,這些會拐彎的滾筒往小的一頭還是大的一頭拐彎呢?
二、再次探索,進一步了解紙杯、塑料杯等的滾動方向
(一)幼兒操作、記錄,教師觀察引導。
1.介紹記錄表。
2.幼兒操作、記錄。
(二)相互交流,分享經驗。
師:兩端不同大小的滾筒往哪一頭拐彎?
(三)梳理小結
小結:原來,一頭大一頭小的滾筒總是往小的一頭拐彎。
三、第三次探索,嘗試運用輔助材料讓弧線滾動的物體變為直線滾動
(一)自主選擇材料,合作探究改造弧線滾動物體。
1.提出問題:怎樣讓這些滾筒不拐彎滾進山洞呢?
2.介紹材料。
3.幼兒分組操作。
(二)展示幼兒作品,分享交流改造方法。
師:說一說你是怎么改造的?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怎么解決的?為什么它不會拐彎了呢?
小結:原來,不管用什么材料,只要讓這些滾筒變得兩邊一樣大小,就能滾進山洞了。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投放各種材料,供幼兒繼續探索。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圍繞著小滾簡進山洞的情境展開的探索性的料學活動。孩子們帶著問題、帶著任務去探索、發現,歷經探索、改造、交流的過程、活動的組織教師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提問和梳理,使科學教育更有價值。
本節活動從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看看你發現了什么開始”,我引發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探索興趣。“朝向哪邊拐彎”、“怎樣讓它滾進山洞”等問題的提出,引導孩子遷移并運用已獲得的經驗進一步探索。之后,我用簡練的語言幫助幼兒梳理、歸納操作的方法,使幼兒的科學教育更有價值。
2.積極動腦、動手,使科學活動更有意思。
在“滾進山洞”中,幼兒發現易拉罐和紙杯滾動的路線不同。“怎樣讓紙杯滾進山洞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幼兒遷移已有經驗,用皮筋、毛線繩、雙面膠等輔助材料改造紙杯,改變紙杯的滾動路線。這種又動腦又動手解決問題的嘗試,讓科學活動變得更有意思。
3.聯系生活并回歸生活,使幼兒的操作活動更有意義。
我利用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物品,創設了探索的情境。讓探索活動更加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回歸幼兒的生活,使幼兒的學習變得更有興趣,更有意義。
4.教師教態、語態較好、善于關注幼兒、師幼互動好,課堂氛圍輕松有效。
各個環節清晰,層層遞進。教師語態富有變化、教態自然富有親和力,善于觀察發現幼兒問題,并且能適時適當做出引導,充分給與孩子探究的空間與興趣。
存在不足:
1.在執教過程中,第一個環節介紹滾筒時未交待清楚,在操作前教師提要求時不夠清楚。
2.整個活動稍微有點急促,給與幼兒表達和探索的機會還不夠,若稍微放慢進程會取得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