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這樣的提問有用嗎?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秋天到了,五顏六色的菊花開了,今天我們學的本領就是畫菊花,上課前我給孩子們準備好了顏料、棉簽和畫有菊莖的紙,因為是第一次進行棉簽作畫,所以我顯得特別小心翼翼,在講解的時候,我也一再強調了用棉簽畫菊花的方法:“拿起棉簽蘸一蘸顏料,從莖的最上端出發,畫出一個圓圓的花心,花心旁邊長出細細、長長、彎彎的花瓣,每一片花瓣都是從花心出發,花瓣與花瓣之間要靠得緊一點,它們可是好朋友哦!這樣,漂亮的菊花就完成了!懂不懂?”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懂!钡钦娴亩藛?事實證明好像一切都是假象。孩子們手忙腳亂地忙活起來,一不留神蘋果組的孩子把顏料打翻了,一不留神琪琪把整張紙都弄滿了顏料,一不留神涵涵把菊花的花瓣畫到了桌子上,一不留神彤彤又把花瓣畫的交叉了…… “懂不懂?好不好?行不行?能不能?”諸如此類的問題真的有價值嗎?我開始思索。現在的孩子們似乎已經很“聰明”,當老師一拋出問題,他們似乎就已經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老師想得到的答案,“懂!好!行!能!”這種回答幾乎是不加思考、脫口而出,但是實際上卻不是真的懂、真的好、真的行、真的能。教師的提問應該要經過深思熟慮,每個問題都應該為達成目標服務,像這種問題不能很好地發揮問題該有的作用,就成為了無用提問,教學過程中不適合多頻次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