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動:教育案例之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反思
【基本情況】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已經養成習慣,在同伴關系中處于“不受歡迎型”,父母的教育態度從打罵消極制止到逃避問題,老師在孩子的眼里是完全對立的一方,甚至不懼怕老師的嚴厲批評。【個案分析】1、幼兒認知與行為脫節。 此幼兒對同伴交往中應該合作、分享,幫助,謙讓等交往技能都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卻依然我行我素“大打出手”。當孩子發生矛盾時對其進行“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方法殊不知孩子社會性教育不是教出來的。2、社會性教育的無效。 孩子在第一次攻擊性行為時缺少對其明確的教育和引導,教育雙方沒有對孩子這一問題產生足夠的重視,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其攻擊性行為,使其體驗到攻擊性帶來的滿足感,正是這種滿足感長期滋長,讓孩子養成了“以強欺弱”的惡習。3、成人不正確教育方式的影響 父母作為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人,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水平有限,采取消極的教育方法,在一段時間未見效果之后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采取放養政策。【自我反思】 此幼兒確實存在攻擊性和交往不良的傾向,我們應正視孩子的問題。對此家長的工作越來越難做,給教師對此幼兒的社會性教育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建議:1、不遺余力地繼續做好家長方面的工作,為家長提供準確的教育理念,如應為幼兒一共一個自由、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生活氛圍,這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教師因清楚地認識到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最直接、深刻的影響。2、教師的言語說教對此幼兒已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應合巧妙利用社會性教育中“熏染”和“生成”的兩大教育方向,讓孩子慢慢將規則內化,體驗到改變攻擊性行為后體驗到更多的快樂情緒,幫其在同伴中重新樹立良好的形象,讓其慢慢養成上進心、羞愧感、自尊心等高級情緒。教師應切記心浮氣躁,應認識到此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又可能出現反復的過程,需要長期一貫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