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文化啟蒙教育》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
3、善于發現內向幼兒的潛力,激發參與的積極性,建立良好的自信。
我班有個叫萱萱的小男孩,性格非常內向,由于雙方二老相對比較年輕,導致孩子平常經常請假,在家中雙方老人包辦代替了孩子所有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的需要全被成人完成,不需要進行表達的同時使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滯后。孩子在班上也不愛說話,每天和老師小朋友之間的互動的也少,在偶然的一次韻律識字活動中,我發現萱萱的記憶能力很好,對于很多好久沒見過的只讀過一兩次的漢字他比其他的幼兒相對來講能記住很多,我就在跟全班進行漢文化誦讀的時候對他提出了表揚,萱萱害羞的小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而且有的小朋友不會的字,萱萱能馬上告訴大家。
在教學中我也注意讓萱萱來帶領小朋友進行朗讀練習,漸漸地孩子的自信心增強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和小朋友交流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有時還會主動跑過來向老師介紹家里的一些事情。萱萱的家長也非常高興,跟我們講孩子開朗了許多,家中來客人,也能主動的與客人交流,還在客人的面前表現自己呢,這正是漢文化啟蒙教育中激發了幼兒的識字潛能,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建立了良好的自信。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閱讀能力的形成,會直接帶動幼兒的理解能力快速發展,接受能力也會隨之遞增,在幼兒學會思考問題的同時,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真理,用積極性和強烈的興趣去感知和記憶,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在受到教師的肯定的同時使幼兒的自信心得到增強。
綜上所述,幼兒的自信心和漢文化啟蒙教育之間有著重要關系。幼兒的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與周圍伙伴在游戲和語言交流活動中建立起來的,所以漢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幼兒之間的語言交流內容更加豐富,孩子們驚常會說出一些恰如其分的成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對游戲活動的看法。通過漢文化的教學,我發現在活動中善于和其他小朋友進行語言交流的幼兒的自信心要比在活動中不善于和其他小伙伴進行語言交流的小朋友要強。
特別是在韻律識字,成語接龍活動中這種差異表現的更加明顯,善于和小伙伴交流的幼兒在課堂上表現得十分活躍,每當我進行提問時他們便會踴躍舉手發言,與之相反的是那些在活動中不善于和其他小朋友進行語言交流的幼兒在課堂上就不那么活躍了,甚至于有個別幼兒雖然掌握了部分成語接龍,還不肯大膽的進行表達,越是不積極于其他幼兒進行語言交流越是缺乏自信心,而一旦缺乏自信心就更不敢和其他幼兒進行成語接龍游戲。基于以上觀點我認為,要讓幼兒豎立起自信心首先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活動氛圍,而《漢文化啟蒙教育》就是這樣一套系統的教材,教學模式、方法以寓教于樂,以玩帶學,以玩促學讓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樂在其中從而獲得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幼兒在成功的喜悅中逐步建立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