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鴨子捉迷藏》教后反思(精選2篇)
《小胖鴨子捉迷藏》教后反思 篇1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音樂活動的案例研討,而且作為第一教,在活動前先學習一些相關的理論以及案例。
在組織活動時我從入場時對活動角色的介紹一下子就把幼兒引入了創設的情境,幼兒非常投入地參與到了角色的扮演中,由此引出對各種動作的模仿:走路、游泳、捉魚等,幼兒始終都能按照老師的提示進行動作的模仿和練習。但是也活動中也發現幼兒盡管對動作掌握較好,表演的欲望也比較強烈,可在把握音樂節奏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在表演時,他們往往關注自己和同伴的角色和動作,而不善于去傾聽音樂節奏的變化。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在有限的時間內(4個8拍)一下子掌握按節奏有變化地做各種動作這個要求難度教大,雖然在活動中多次引導和練習,但效果不是很明顯。而此后的游戲則將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們對游戲的規則理解和掌握得較快,特別是“頭兒鉆在水下,尾巴在水上”和“一動不動”,一旦聽到信號一個個都能很好地按指令來作出相應的動作。最后在《母鴨帶小鴨》的旋律中結束活動,不僅使整個活動創設的情境更為完整也和入場有了呼應,更是讓幼兒的情緒有了一個緩沖的過程。如果將第一個目標定為“音樂與動作結合,有節奏地做動作”將更切合小班幼兒的理解和發展水平,而在活動中的引導再具體和深入些的話,也會使整個活動目標的達成更加扎實和鞏固。
這次活動對我自身教學水平和能力而言也是一次挑戰和嘗試的過程,通過設計和調整活動方案以及前期的學習等,我不僅在小班律動這個領域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積累,也使自己在把握不同年齡幼兒特點和課堂教學的應變和策略方面有了提高。
《小胖鴨子捉迷藏》教后反思 篇2
本次活動的設計以“捉迷藏”的游戲情節貫穿始終,既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又滿足了幼兒以角色身份參與活動的愿望。
1。動靜交替
小班的幼兒很樂意玩“變一變”“玩一玩”之類的游戲,一開始學習胖鴨子走路,接著就“躲藏起來,”他們能跟快完成從小胖鴨子“頭兒鉆到水里,尾巴在水上”的動作,在躲藏的時候就要一動不動,否則就會被發現。這種轉換同時又體現了動靜交替的原則,避免連續蹦跳造成的疲勞,集中展示了藝術表達的形象性和愉悅性功能。
2。循序漸進
本目標“合拍的做鴨走步”對小班幼兒對幼兒來說難度不大,他們等于在“媽媽”的帶領下合拍的走路。在比方第二段音樂時,主要是讓幼兒自己想象,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這兒對幼兒來說是一大挑戰。并提出要求:當“媽媽”來到你身邊的時候,就要躲起來,一動不動,不能讓媽媽發現。就這樣從簡單到復雜,從不移動到移動,再到不移動,幼兒表現的非常好,對音樂旋律也逐漸熟悉,幼兒活動的興致很高。
在藝術表現方面,我及時鼓勵幼兒,讓幼兒進行個性化的表現,這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本身小班幼兒都具有好“模仿”的特點,在培養幼兒創造意識的同時,又激發了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給幼兒提供表現的機會。
整個活動上下來之后,自己也意識到其中的不足:
1。用的時間過于長了。分析下來主要是曲二的創編部分不夠緊湊。每個動作我都摳得比較細,一遍老師哼唱,再一遍聽音樂做動作,所以時間用得很多。
2。在動作與音樂合拍方面,我覺得今天幼兒編的游泳、捉魚、喝水等動作,都很難做到合拍地表演,只能用段來區分。在練習時,也要有趣味性一點,比如練習游泳部分,可以鴨媽媽帶著寶寶一會兒游到這里,一會兒游到那里等,這樣就能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不容易散掉。
3。在捉迷藏游戲部分,時間把握得比較適宜,而且要求都交代得比較清楚,所以進行得比較順利。但是在導入游戲部分,可以直接讓幼兒聽小鴨子捉迷藏用的動作,不用再聽鴨寶寶在干什么了,直接切入主題,這樣也可以省略一遍聽音樂的時間,就更加緊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