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十個爸爸》課后反思(精選2篇)
大班語言《十個爸爸》課后反思 篇1
《十個爸爸》是主題《克隆專家》里的一個語言活動,這個故事幽默、夸張的內容很吸引人,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把目標定為:1、理解故事內容,能跟著故事情境大膽的講述自己的想法。2、感受故事的幽默和神奇,對故事中有關復制的現象感興趣。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匯和語法規則。根據綱要中讓幼兒“想說、敢說”的要求,我就從想和敢這兩個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首先,故事欣賞前前意設計提問“我們只有一個爸爸,可是官老爺卻一下子有了10個爸爸,這是怎么回事呢?”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借助于想象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進行聲情并茂地朗誦,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激發幼兒想說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游戲,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幼兒敢說。這節課用提問爸爸的方法來導入,讓幼兒對故事產生好奇與聽故事的欲望,根據情境講述故事并提出相應的問題,由引出寶缸——大財主請寶缸——官老爺把寶缸抬回家——官老爺爸爸掉進寶缸四個部分,四部分邊講故事邊提問和出示相應的圖片教具,第二環節讓幼兒看著活動用書《十個爸爸》并完整的講述故事,這次完整的講述故事是達成第二個目標,第三環節拓展幼兒的想象,讓幼兒懂得幫助別人。在最后一個問題中“如果你有一只這么神奇的寶缸,你想復制什么呢?”許多幼兒說要復制10個娃娃、玩具、蛋糕……我追問:為什么呢?許多幼兒的回答都是讓自己有更多好玩好吃的東西,這時候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很重要的,我說“恩,我知道了,你想變出很多玩具和零食是不是要和別人一起吃,是嗎?”活動下來,發現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語言提問不夠精煉貫穿著這個活動,還有些問題回應不當,追問的比較少,還有我發現我更多的是在重復幼兒的回答,而沒有提煉,提煉性總結性的語言不多,有些追問沒有追到底,語言不夠精煉,比較啰嗦,我覺得這些都要在平時中積累經驗,讓自己更好的上好每一節課
大班語言《十個爸爸》課后反思 篇2
細節描述:
細節一:孩子們,你們有幾個爸爸?(一個)這里有一個官老爺,他呀一下子多了十個爸爸,那你猜猜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十個爸爸會吵架;他們都會說我是真的,你是假的)那么做為這個官老爺會怎么樣呢?(都分不清自己的爸爸是誰了,真好笑!)那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十個爸爸》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細節二:最先拿到這個寶缸的是誰?(農民伯伯)他拿到這個缸以后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把米放進缸里,然后拿出來的米分給窮人吃)對呀,那你覺得這個農民你伯伯是個怎么樣的人?(是個很好的人)那他好在哪里?(他把米都分給了村里的窮人所以是好人)還有嗎?(是個有愛心的人;是個懂得分享的人)對呀,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做一個有愛心、懂得分享的人。那第二個誰想得到這個寶缸?(財主)那他想拿到這個寶缸干嘛呢?(他想賺更多的錢)那他賺的錢會像農民伯伯一樣分給別人嗎?(不會)那你覺得他是一個怎么樣的人?(不好的人、自私、不懂得分享、壞人)我們能不能像他一樣?(不能)那呀我們都要做一個有愛心、懂得與人分享的好人。
評價分析:
細節一為導入活動,本次活動,我以談話的形式導入,以問幼兒“你有幾個爸爸?”為導入開始整個活動,讓幼兒活動開始就吸引他們的注意,在正常人的眼里每個人只有一個爸爸,那么請幼兒展開想象,想一下官老爺一下子多了10個爸爸會怎么樣呢?為后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細節二中讓幼兒學會分辨善惡,讓幼兒知道像農民伯伯這樣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是一件好事,同樣,我們也要向這位農民伯伯學習,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要學會做一個學會分享、懂得愛心的人。
所思所悟:
整個活動中,通過講述故事,讓幼兒對故事中有關復制的情節感興趣,并感受故事幽默、夸張的特點。并通過理解故事,讓幼兒分清是與非、好與壞,通過幼兒間的相互討論,了解故事 的心里想法,從而評價誰是貪心的人。也從幼兒自身出發,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