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狗好還是做小狗好》教學反思(精選2篇)
《做大狗好還是做小狗好》教學反思 篇1
語言活動是為了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幼兒的情感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去,從而真正的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做大狗好還是做小狗好》是個寓言欣賞,故事是小狗索尼亞的思考做大狗好還是做小狗好而展開的。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傾聽,同伴間的討論,而逐步理解故事的內涵,表達自己的想法。活動下來現反思如下:
1.良好的傾聽常規
學會傾聽不但能正確完整地聽取所要的信息,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聽”,“聽”是幼兒直接獲得信息的最為重要的實踐,并且“聽”與語言是同時產生的,一個人語言的習得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首先從“聽”開始。教學活動中的“聽”能使幼兒始終擁有專注和積極的態度。
2.設置問題,對話互動
語言活動師幼間的巧妙對話,能使活動更具有吸引力,本活動圍繞做大狗好還是做小狗好而設置問題,引發幼兒對故事情節產生興趣,牢牢抓住幼兒的好奇心,在逐步的深入中,加入自己的理念和猜想,使活動的教育價值充分體現。
3.同伴間交流,觀點碰撞
活動中同伴間的交流討論,不但能使彼此的觀點在互相的碰撞中產生火花,而且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得以提升,為幼兒營造自主說的氛圍,讓幼兒有說話的機會。最后的辯論賽環節也是本次活動的重要環節,通過辯論發展幼兒歸類和比較的能力,給幼兒提供了一個自由想象、發明的時間。使每位幼兒都能想說、敢說、有機會說,在討論商量中相互彌補。由于有了“正方、反方”的概念,幼兒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團隊意識明顯增強,各方之間互不服輸,使活動進行的非常激烈。大家你追我趕,爭取多得分。
需要改進的地方:
1.問題的設置上可以再接近一下主題,使得幼兒在思考問題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引導幼兒展開辯論賽時,再深入地進行挖掘,使得活動更具有拓展性。
3.總結性小結時,將幼兒對做事的理解、步驟,通過繪畫的直觀形式進行展示,使得幼兒對故事中的教育意義有一個完整地認識。
自我思索:
一個活動下來,盡管有亮點,但需要改進的地方,需要思考的地方也有不少。一個活動的設置,以幼兒為主,引導是關鍵,互動是催化劑!
《做大狗好還是做小狗好》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節寓言欣賞活動,活動重點是讓小朋友圍繞“做大狗好還是做小狗好”的話題進行分析、合作辯論,鍛煉與同伴合作以及快速思辨與自我控制的能力。嘗試多角度地分析故事內涵并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自然認讀“大”、“小”、“好”等文字。我這次采取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故事,先讓幼兒自由討論是做大狗好還是做小狗好,然后師幼共同欣賞故事錄音,初步感受故事并提問:“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大狗還是小狗”,鼓勵幼兒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師組織幼兒形成辯論雙方進行辯論!在這一環節,我們班幼兒贊成做小狗的一方較多,因為小朋友都說“做小狗會有很多朋友喜歡你,做大狗沒人愿意和你做朋友”,這次辯論賽小朋友都只是在淺層面的說了做大狗好還是做小狗好,沒有深一層次的做分析,我們在第二課時,可以引導幼兒深層次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