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正確認識幼兒的攻擊行為
午休散步時間到了,我和孩子們一起到草坪散步曬太陽,一陣哭聲傳入到我的耳邊,尋聲望去,賽赫站在一旁哭泣著。
我把兩個孩子叫到身邊,詢問事情的緣由。兩個孩子表述的很清楚,原因是因為戚家瑋在草地上爬,賽赫騎到了他的身上,壓到了家偉,出于條件反射,孩子的本能,家偉反咬了賽赫一口,賽赫疼得哭了起來,件大事不妙,家偉有點不知所措。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攻擊性行為時常發生,如何正確引導幼兒采取正當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攻擊性行為的發生,是老師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如果單單以強化的方式,我想效果并不是那么明顯,對于那些個性強、易沖動,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孩子,我們需要正確的引導。
首先,對于今天的事情,我會把問題先交給孩子,讓他們倆自己學會去分析事情的對與錯,從而放手讓他們倆自己去解決問題,如果解決不了,老師再參與到他們的“糾紛”當中,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其次,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教師要適時地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幼兒正確的交往方式。讓幼兒認識到攻擊性行為是一種不正確的交往方式,漸漸地淡化幼兒的這種攻擊性意識。對于表現有進步的幼兒,教師也要及時地肯定表揚。
最后,家長方面的溝通尤為重要。對于這樣的事情教師要及時和家長溝通,讓家長配合老師做好幼兒方面的工作,得到家長的理解,我們的工作才會做的得心應手。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攻擊性行為是一個持久的話題。如何正確引導,淡化幼兒這方面的意識也是老師需要一直去堅持做的事情。做孩子們生活中的有心人,去觀察、去發現,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特點。我想,這也未必不是一個幼兒教師的價值所在。
堅持,就一定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