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觀察和了解幼兒
每個幼兒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教育方式及對幼兒的觀念。所以他們都不是白紙,而是渲染過的小彩紙,只是上面的著重色不同而已。特別是家中每位家長的教養理念,對幼兒的健康狀況、學習方式及都幼兒的生活習慣和能力都有一定的影響。請看下面我們班小朋友x的經歷,對x的入園、進餐的影響:
幼兒吃中餐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環節。本班大多數的幼兒吃中飯的自理能力還是表現不錯的。而對于x小朋友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每到他吃飯前,他總是先說“老師,幫我盛的少些。”之后總是一口飯含在嘴巴里,一動也不動。老師喂他湯,嚼了很久,才慢慢的咽下。而且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四周圍,不會注意在吃飯上。過了一會兒,他又喊起來:“老師你幫我下,喂喂我吧。”老師過去又幫他喂了幾口,為了鍛煉他的自理能力。教師又鼓勵他自己吃飯,可是一圈轉下來,基本上沒動。好像他不覺得現在在吃飯,更適合說他在看別人吃飯。最后老師又幫忙喂了幾口,大多數的情況下,x總是最后一名。類似每次吃中飯就要花40分鐘左右的時間。
反思這一觀察,如果在對照《指南》中健康領域發展的目標,可能束手無策。在身心狀況中的“情緒安定愉快”,具有一定適應能力中的子目標“睡眠飲食基本正常”,動作發展中“受的動作靈活協調”,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中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x小朋友都有發展差距。怎么辦?在連續的觀察一段時間后,發現他除了不會吃飯,還有些挑食。之后老師也與x的家長進行了交流,了解到家里因工作太忙,就雇傭阿姨來照顧x 小朋友,導致許多事情都是她一手包辦。在吃飯方面,更是因為擔心孩子吃不飽,也怕孩子弄臟衣服,因此在家中喂他吃飯,結果造成了孩子這方面的缺失,不會自理獨立進餐。由于我們的細致觀察,與家長溝通時就更容易,家長也愿意接受我們的方法,開始嘗試在家里鍛煉讓孩子自己吃飯和穿衣,經過一段時間持續的的努力,x小朋友能愉快的與別的小朋友一起正常進餐,逐步改掉了挑食的毛病,入園時的焦慮情緒也逐漸穩定下來。
對幼兒來說自理能力是幼兒適應幼兒園的一個重要觀察方面,從而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這方面的發展狀況及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