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如何看待幼兒的自私行為?
場景一:早上來園進行桌面游戲時,小a和小b在一起玩扳手、螺絲釘的那一籃積木。不一會,就聽到小a說:“老師,小b拿我的扳手,這是我先拿到的。”還與小b在搶奪。
我不解幼兒園內的玩具應該是公共物品,何為我的呢?我走了過去:“小a雖然是你先拿到了扳手,但是我們這一籃積木只有兩個扳手,如果其他小朋友需要的話,我們可以大家一起用,一起分享玩具。如果你不愿和他人分享,那就你一個人玩,你還會覺得有意思嗎”。經我這么一說,他點點頭答應了,大方的將工具給了小b。
像上述案例中小朋友表現出的自私的行為情況在幼兒園內其實時有發生。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人圍著一個轉,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東西都盡他一人享用,他有什么要求家長也都會盡量滿足。久而久之,使幼兒自然而然養成了自私的毛病。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幼兒這一自私行為,那么將會對他們以后的成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因此 教師必須對這樣的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絕不能遷就和溺愛,要讓孩子明白,大家在一起要團結友愛 ,互相謙讓,并利用各種機會教育孩子學會分享,養成通情達理的思維習慣;家長也應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從實際行動教育、影響孩子。
幼兒階段,孩子的個性正在逐步成型,但還未定型,因此及時、合理的教育是能夠幫助孩子逐漸改變自私的心理及行為的。首先家長要取消孩子在家里的特殊地位,不要讓孩子被成為“小皇帝”“小公主”,要讓孩子明白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是平等、相互依存的。其次,家長對孩子付出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愛是相互的,家長可以請孩子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教育孩子在吃東西時要和家人分享。如果有客人來了,懂得禮貌待人,能夠拿出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小客人分享,共同玩耍,以此來引導孩子體驗分享的快樂。如果碰到需要幫助的人,家長應該支持、鼓勵孩子幫助別人,如在座公交車時鼓勵孩子讓座給需要的人。家庭成員之間要形成統一教育陣線,對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堅決拒絕,并告知孩子其要求的不合理之處。
此外還可以通過故事等形式讓幼兒去體驗其中的道理,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禮貌的。從而學會與人分享,并從中體驗到相互分享給自己帶來的喜悅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