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如何進行幼兒愛心教育
(一)學會接受愛。
根據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通通都得給他。遺憾的是,大家都沒有想到,這樣做,就等于是把一種全然錯誤的概念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達給孩子,讓他以為他能夠為所欲為地呼風喚雨;長輩呢,就該事事讓步,時時讓路。新加坡作家尤今講過自己做過的一件事,很值得大家學習。有一次,家里買了一只雞,兩只雞腿閃著碎鉆似的油光。稚齡的孩子,手中拿著叉子,仰著頭,問道:“媽媽,誰吃雞腿?”我(尤今)一面把雞腿扯下來,一面應道:“上一回,是你和弟弟吃;這一回,輪到我與你爸爸吃。”說畢,便快樂地把肥嫩的雞腿分別放到自己和枕邊人的盤子里……
(二)要為孩子做出“愛心”榜樣。
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沃土,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習慣首先在家庭中養成。父母首先要做榜樣,經常想到別人。因為孩子學會有愛心,是平常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結果。有一個故事我印象很深,大意是說,有一對夫妻,贍養著一位老人,是孩子的爺爺,爺爺年紀大了,父母嫌臟,從不和老人一起吃飯,并準備了一個破木碗給老人用。后來老人去世了,父母把碗扔掉,孩子見了,馬上拾起來,父母不理解,問孩子這是干什么?孩子說留起來,準備父母年老了用。父母頓時瞠目結舌。個中的滋味只有自己體會。
(三)在一日生活中,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愛。
在家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爸媽下班回家,給爸媽拿拖鞋;和爸媽擁抱;給爸媽倒水、捶背或講故事、唱歌等。這樣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關心父母,既培養了孩子的愛心,又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外出活動時,如在公交車上,看到老人時家長可對孩子說:“你看,奶奶年齡這么大,站著多辛苦,多累,給奶奶讓個座吧”。當孩子表現出關心、呵護、幫助他人等愛心行為時,父母應及時給予肯定或表揚,進行心理上的強化。
(四)做為教育工作者,教師和家長經常溝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
不能讓孩子“一個小寶兩個樣”。孩子有了愛心,學會回報,從小處說,是為我們自己;從大處說,是為國家培養有用、棟梁之才。有人說,家園合作得好,定會事半功倍;家園合作不好,則會事倍功半,這話不無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