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棋寶寶去哪了
今天區域活動后,每一棋組的組長將棋盒都交到我這里。 不一會馬湘跑來告訴我:“老師,我看見誠誠把葫蘆棋裝到自己口袋里了。”我一數發給孩子的葫蘆棋果然少了5顆。我把誠誠叫過來問他“你是不是拿了班里的葫蘆棋了,如果拿了,給老師好嗎?”在我問話的同時,邊上圍上來很多幼兒,誠誠說:“老師我沒拿。”其他孩子你一句我一句,不管看見沒看見,都爭著說:“老師他拿了。”我說:“咱們玩完了就應該讓葫蘆棋寶寶回家睡覺了,你應該讓葫蘆棋寶寶回家呀。“說完,我的手自然而然的摸起了他的口袋,一看我這樣,誠誠使勁捂住口袋一邊大聲喊:“老師,我沒拿,我沒拿。”他這一叫倒把我的氣叫上來了,拿了東西還不承認,看來我要硬摸了。可越這樣,越是適得其反,看來我的方法不妥。我改變了方法,請小朋友都坐下來,我將葫蘆棋編成了一個小故事《棋寶寶哪去了》講給孩子們聽。聽著聽著誠誠上前來告訴我說:“老師,你別讓葫蘆棋媽媽著急了,我幫她把棋寶寶找到了,于是他就從口袋里掏出了5個葫蘆棋。隨后我就將葫蘆棋放回了盒子里。我又讓大家謝謝誠誠幫助了葫蘆棋媽媽。這樣,葫蘆棋找到了,誠誠也笑了。 這隨是一件小事,但卻給我們敲了警鐘。幼兒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的基礎階段。孩子拿東西可能是一時疏忽或欲望所致,但幼兒辨別是非能力很低的。作為育人者,一定要及時糾正,但方法一定要得當,要保護幼兒的自尊心,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能責罵,應該先了解孩子發生這樣行為的具體原因,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用適當的方式向孩子講清楚行為的錯誤,才會收到好的效果,以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