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在幼兒時期,如果培養起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幼兒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就有了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學習,獲得了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就能不斷運用這些方法去尋求尚未知曉的知識,并不斷探索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
一、找出問題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幼兒教育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和問題,需要幼兒教育者不斷探索和研究。在幼兒教育的實踐中,我深深感到幼兒學習知識可以是主動和探索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即人的研究探索性氣質是可以從幼兒期培養的。幼兒是國家的未來,本身具有好奇、冒險的特點和探索的欲望。在過去的教育活動中,我們習慣于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接受知識,忽視了幼兒是學習、發展的主體;忽視了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還忽略了各種物質材料、空間和時間對幼兒的影響,從而制約了自己對幼兒的評價:認為大部分幼兒學習缺乏主動性,對教師教的內容憑興趣學習等等,
二、分析原因
傳統教師扮演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教師
被看作是知識權威,課程內容的傳輸者,幼兒則是被動的接受者。《綱要》對幼兒教師角色定位是:“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這是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是對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期望。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新課程理念停留在理論學習的層面上,與當前的教育實踐嚴重脫節;教師素質無法適應新課程的實施要求。嚴重困饒著教育質量的提高,也影響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制定改進計劃
(一)加強新理念的學習,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
(二)采用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教育策略,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同樣的事物與現象對于不同的學習者有不同的意義。我們要教給幼兒的,幼兒不一定都想學、都能學到;幼兒能學到的東西也可能不是我們想讓他們學的。“教”與“學”之間這種不對稱關系,要求我們把幼兒看作主動的學習者,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從環境中選擇學習內容,主動地建構自己對于周圍環境的認識和理解。
(三)教育目標要需求化。
現代教育觀把幼兒看作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育活動追求的主要目標是支持、幫助幼兒學會學習,教育的出發點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兒、幼兒的興趣與需求、幼兒的原有經驗與水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需求是人們活動的基本動力,是主動性、積極性的源泉。
(四)讓幼兒通過主動探索來學習。
兒童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教師的作用不再是講或直接告訴幼兒答案,不再是拿出范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分步講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啟發和引導。
四、用于實踐檢驗
(一)收集材料——讓孩子主動參與研究探索的過程。
我在組織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透鏡”中,一種方法是自己為孩子們準備了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等,讓孩子們透過鏡子看看、摸摸等活動感知透鏡的多樣性,可以讓孩子們學到一定的知識,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但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阻礙了幼兒思維的發展,教學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另一種方法是以“你見過哪些透鏡”為主題,給幼兒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甚至可以利用其他的教育資源,調動孩子和家長共同參與收集透鏡的積極性,活動時請孩子們介紹自己帶來的透鏡,孩子們很活躍,并能區分自己帶來的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