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些是凸透鏡,哪些是凹透鏡,哪些是平面鏡,使其興趣濃厚地進行分類游戲。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孩子們的積極探索性是截然不同的。仔細分析其中原因,后一種教學方法提供的材料是幼兒自己收集的,收集準備的過程恰恰也是孩子們主動學習的過程,孩子們有了這種參與的過程,活動時便能輕而易舉地說出透鏡的各種特征,自然會積極參與,踴躍表現,使他們有了學習成功的感覺。
(二)巧妙設計——激發幼兒探索創造的欲望。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有對幼兒感興趣的事情,才能調動他們主動探索的欲望,而很多科學知識的探索與積累過程,本來是枯燥乏味的。在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教學中,小水滴是如何旅行的,本不是這次活動的教學目的,而引導幼兒去發現“水蒸氣”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自然現象,才是真正的教學目的。我是利用小水滴旅行的這一情景,讓幼兒的學習從比較消極的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的探究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使幼兒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轉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但在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幼兒教學必須調動一切智力與非智力因素,讓幼兒在未知領域中增長知識,讓探索過程中激發幼兒的創造性行為。盡管幼兒所學知識就本身而言,無所謂什么創造,但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也一定得到發展。“小水滴旅行記”這一活動通過情景的設置,神秘有趣的口氣把活動推向高潮,令幼兒興奮、感興趣。這種情緒不知不覺地牽引了孩子的主動性,導致他們積極地參與活動,激發了濃厚的興趣。
(三)鼓勵信任——為孩子提供研究探索的機會。
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往往通過感知和依靠表象認識事物,幼兒的科學活動也是在與周圍事物的互動中來完成的。幼兒喜歡嘗試,喜歡發現,喜歡用各種形式表現自己。“玩水”活動是一項極受小班幼兒喜歡的常識活動。活動中孩子們想讓皮球沉下去的時候,他們找來木塊、鐵塊等各種材料,當不能使皮球沉下去的時候,我便把這個問題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鄭然小朋友把皮球拿回去請爸爸幫忙,并將皮球挖了個洞洞,皮球果然沉到了水底……這樣,幼兒的學習變得主動和積極,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思維,教師只是給予幼兒肯定、鼓勵,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雖然孩子的思維與行動,有時可能不合乎普通的習慣,有些古怪和有悖常規,但不能因此打消他們去發現、尋找結論的積極性,而是要因勢利導,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選擇、自己去解決,整個過程都讓孩子們自己做主,真正體現孩子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探究學習活動中的指導者、協助者、參與者。
五、理論總結
探索性的主動學習,為孩子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創造了條件。其學習成果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創造能力的提高。探索是一種綜合知識、能力、人格的有機融合和促進,是人的一種潛能,等待著喚醒和激發,這決不是簡單的幼兒園教師的“教”和幼兒“學”的活動,它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這正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特點。作為啟蒙老師,廣大幼兒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讓幼兒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為幼兒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