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讓幼兒心服口服
踏上幼教這個崗位也有十多個年頭了,在與幼兒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有喜有憂,孩子們天真的個性使他們經常會做錯事。而每當幼兒做錯事時,我們老師總會想辦法對其進行說理教育,以個別談話形式對幼兒進行勸導,這是最直接最簡單的一種教育方法,也是大多數老師較常用的。但在教育過程中老師們往往會有這樣的苦惱:有些幼兒做錯了事,你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地給他講了一大通道理,可實際效果并不大。從表面看,這些孩子似乎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有所認識,多數還誠懇地表示今后一定改正,但很多時候是這邊剛“保證”完,很快又接著犯錯誤,結果在老師眼中成了“屢教不改”“的問題孩子”。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因一件偶然的教育事件,使我對陳鶴琴的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個別教育的重要性也有進一步認識。事情是這樣的:那天。3)班有個小女孩做錯事被洪老師輕聲說了幾句,沒想到個性倔強的小姑娘不但不接受批評,反而給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又哭又鬧對洪老師大發脾氣。面對小姑娘的無理取鬧,洪老師不急不燥,始終和顏悅色。最后洪老師終于用事實、道理和真誠解開了小姑娘心中的疙瘩,使其心悅誠服認了錯。
洪老師這種耐心細致、親切平等、富有說服力的教育態度和方法對我觸動頗大,促使我對自己以往的工作進行反省,結果發現,本人在對幼兒進行個別教育時仍存在著簡單的道德灌輸和抽象的說教,從日常老師們的交流中,我發現這也是多數老師在個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弱點。仔細分析就可以看出,幼兒之所以對自己的缺點錯誤有所認識,而又難以改掉自身不良的行為習慣,除了年齡特點和個性以外,只是出于對老師一種自然的畏懼感而承認錯誤,其內心深處并沒有真正認同你的道德準則,不過是盲目服從而已;有些幼兒對老師這種“老生常談”的教育方式已由習慣到麻木,他們的“認錯”其實只是一種受批評時自然的“條件反射”;還有些幼兒將“認錯”作為應付懲罰的“武器”,因為根據經驗他們知道,通常情況下認了錯事情就算完了,所以趕緊“認錯”為上策,盡管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有錯,正所謂“口”服“心”不服。
讓幼兒“口服”容易“心服”難,特別是現在的孩子,“人小鬼大”,跟以前的孩子相比,他們在智力、個性等方面都顯得較強。所以我們如果不改掉自己的惰性,不徹底 擯棄個別教育中簡單、陳舊、千篇一律的說教方式,“問題孩子”將會越來越多,那樣,真正犯錯的就是我們,而不是孩子。
針對本人在個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在后來的工作中改變了往常的做法,對幼兒進行個別教育時不再因貪圖方便而一再重復那些“陳詞濫調”,而是多給自己找“麻煩”,因人因事而異,隨機應變,盡量采用靈活多變,能真正觸動幼兒心靈的教育方法、手段,力求做到讓幼兒對老師的批評、勸導口服心服,真正接受教育。以下是本人在工作實踐中的一個個別教育的案例:
我們班有個叫許沿宇的小朋友,平?倫鄱号,尤其喜歡在大伙專心做事的時候,突然來幾聲尖叫,以擾亂別人情緒為樂。每次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他都能很“誠懇”地承認錯誤,并表示今后一定改正,但就是改不掉這個擾亂集體活動的毛病。后來我針對他的特點想了一個辦法:當許沿宇再次高聲尖叫時我偷偷錄下了他的聲音。在一個適當的時候,我悄悄地拿出錄音機按下放音鍵,幾聲尖利的叫聲從喇叭里蹦了出來。許多小朋友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嚇了一跳,他們捂著耳朵說:“真難聽!老師,快把錄音機關掉!”這時我發現許沿宇也捂著耳朵,表現出厭惡的樣子,嘴里還不停地嚷:“吵死人了!吵死人了!”這時我關掉錄音機問孩子們:“剛才的聲音好聽嗎?”孩子們都說不好聽。我把許沿宇拉到身邊問:“剛才的聲音是不是聽了很難受?”許沿宇使勁點了點頭,我又問:“你知道這么難聽的聲音是誰的嗎?”許沿宇搖搖頭說不知道。我告訴許沿宇:“這是你的聲音,是老師前幾天幫你錄下來的。”許沿宇聽后低著頭不說話,我又說:“這種聲音你自己不愛聽,大家也不喜歡,以后別再發出這么難聽的聲音,好嗎?”許沿宇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從這以后,許沿宇果然改變了許多,有時他忍不住又想“故伎重演”,一發現苗頭我馬上通過眼神或動作及時給予暗示,這時候許沿宇就像和我有了某種默契,他會沖著我聳聳肩膀或伸出舌頭做一個調皮的鬼臉,當然,那種連他自己都不愛聽的聲音再也沒有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