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游戲伴隨幼兒快樂成長
內容摘要:
《叢書》作者楊文剛提倡“寓教于樂”,應用在我的工作中:開學初用“娛樂性游戲”使幼兒積攢了一個假期的情感得以自由展現;經常利用手指游戲滿足幼兒熱衷于游戲的年齡特點,完成由動到靜的過渡;用生動的游戲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愿望和操作興趣,教學目的則隱性地蘊藏在輕松的游戲中;利用有創造性的語言游戲提高語言及情感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寓教于樂游戲 快樂
讀了楊文剛的《讓所有兒童享受更好的教育》給了我很多啟發,對我的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他提倡“寓教于樂”,我覺得這一觀點也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需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條件,尊重幼兒的游戲意愿,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自身的滿足和發展。”也是《綱要》中提倡的。
書中說“人是活生生的,是動態的,處于發展中的,而發展是分階段的;人又是有差異的。因此,要做好人的教育培養工作,我們不僅要做到尊重人,實現教育的民主化,還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特征,引導人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培養人格健全的人。”
對于處在下學期的大班幼兒來說,他們明顯活躍多了,仿佛有著說不完的話和使不完的力氣,加之處于幼兒園最后一個學期了,孩子們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浮躁情緒,紀律和常規出現了波動。面對年齡大、個子高、人又多的局面,我回想著書中的話“……研究人的心理特征……”經過反復思考,我決定用“游戲”這一“法寶”來重獲幼兒的穩定與發展。
(一)、開學初用“娛樂性游戲”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使幼兒積攢了一個假期的情感得以自由展現。
例如:“傳手絹”和“換鄰居”。“傳手絹”的游戲進行時大家坐在椅子上,把兩只手放在背后,一個挨一個小心地依次傳遞,當鼓聲停止時,手絹就停止傳遞,由帶頭人猜手絹在誰手中,猜對了,就由被猜中的人表演一個節目,沒猜中就由猜測者表演節目。此游戲的快樂之處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小心配合,和欣賞節目時的放松與開懷。
“換鄰居”的游戲快樂之處在于:動作敏捷地互換座位,快速靈巧地用手帕占座位,問話與答話也能獲得愉快的感受,特別是問完一串的答案都一樣時,孩子們會開心地笑上一會兒……
(二)、經常利用手指游戲滿足幼兒熱衷于游戲的年齡特點和需要,完成注意的分散到集中即由動到靜的過渡。
例如《手指謠》:一根手指點點,兩根手指剪剪,三根手指彎彎,四根手指叉叉,五根手指開花,花開在肩膀上,花開在頭頂上,花開在后背不見了。“點點”、“剪剪”、“彎彎”、“叉叉”、“開花”這些動作既充滿了童趣,又不過分張揚,最后過渡到花不見了,孩子們也隨之安靜、踏實下來。
又如《小鳥和小田鼠》:小鳥小鳥住在大樹上,小田鼠小田鼠住在大樹下,喇叭花喇叭花爬呀爬,喇叭花變成了小電話,小鳥、小田鼠講著悄悄話:小朋友們快快安靜啦。
這首手指游戲很具形象性,適于動作模仿,邊說兒歌邊模仿小鳥煽動翅膀,模仿小田鼠躡手躡腳,模仿爬爬的藤蔓,模仿“小電話”,最后和身邊的小朋友小聲說一句悄悄話——“小朋友們快快安靜啦。”都在實現著幼兒模仿的愿望,使幼兒在安靜下來的同時心理上得到滿足感。
當然還有許多類似的手指游戲,可以用來集中幼兒的注意,可用在課前安靜過渡,可用在老師講要求之前,還可以作為餐前安靜活動。手指游戲是快樂的,滿足了幼兒動、說、表現的欲望;手指游戲是安靜的,它使各種情緒狀態的幼兒逐漸恢復平靜;手指游戲是神奇的,它比大聲的喊:“安靜啦!”“看這里!”“聽我說!”管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