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游戲伴隨幼兒快樂成長
(三)、自己創編生動的游戲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愿望和操作興趣,教學目的則隱性地蘊藏在輕松的游戲中。
例如:以往孩子們收跳繩時,會聚攏到老師身邊,“老師,我不會系!薄袄蠋,您幫我系!薄蚁牒⒆觽內绻紩约合堤K,既減少了等待時間,又學到了一項技能。于是我一遍一遍地為孩子們演示系跳繩的方法,雖然不厭其煩,但收效甚微。我決心改用游戲的方法來教幼兒。
回到家,我拿著兒子的跳繩,一邊系一邊思索著,系到某個動作突然停下了,腦筋卻在不停地轉,一會又邊系邊說。終于找到了突破口!于是馬上拿來紙、筆,把思維的痕跡記錄出來,又經過多次修改,“系跳繩妙招”口訣誕生了——“小兔子要去找兔媽媽,要走的路好長好長。⌒⊥孟肓艘粋好辦法:‘對折再對折,長路變短啦’。小兔抬起頭,豎起長耳朵,鞠躬點點頭,轉頭望一望,看見了一個大山洞。里面有灰太狼,還是兔媽媽呢?小兔子把長耳朵伸進去聽一聽,噢!找到兔媽媽啦,緊緊抱一抱。”我創編了 “兔寶寶尋找兔媽媽”的小游戲,輕松地系上了跳繩。(說“小兔子要去找兔媽媽”時,一手握住一個跳繩的吧兒,代表兔寶寶和兔媽媽,說到“緊緊抱一抱”時,跳繩就打結系好了。)
方法好不好,還得靠實踐來檢驗。第二天,我用這個方法教孩子們系跳繩,一堂課下來有20多個小朋友輕松地學會了,而且在課上都自己反復系上、解開三次,才算真正學會,還有7名小朋友,沒有完全學會,我采用“師徒結對”的方法來解決這7名幼兒的困難。在戶外玩跳繩的時候,能看到有的師徒隊在練習系跳繩,有時會有一兩個幼兒高興地來到我跟前:“馬老師,我把某某教會了!”……一些天過去了,不會系跳繩的很少了,只有一兩個人了,我并不去催促他們,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等待,他們也會有屬于自己的成功時刻。
(四)、利用有創造性的語言游戲擴大幼兒的語言交流機會,增進同伴之間的友好相處,創造溫馨的交流氛圍,提高語言及情感的表達能力。
例如:《我有一只可愛的小動物》,起初此游戲的誕生是由于班上來了一名愛哭認生的女孩兒,我為了撫慰她“受傷的心”,調節她失落的情緒,便拉起她的雙手和她即興做了這個游戲:我邊說邊和她互動:“我有一只可愛的小花貓”,她說:“喵、喵、喵!”“我有一只可愛的小花貓”,她說:“它也喜歡我!”“我有一只可愛的小花貓”她說:“她想出去跑跑步!”“我有一只可愛的小花貓”,她說:“它累了要睡覺!”我和她一起學小貓喵喵叫;說到“它喜歡我!”這句話時我就把她摟過來拍拍背;說到“出去跑跑步”時,我就和她手拉手轉了個圈兒;說到“它累了要睡覺!”時,我就把她摟在了懷里輕輕地拍;很快她的情緒穩定了,很快這個游戲也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流行起來……
我提示孩子們可愛的小動物可以換小狗、小鴨等等,自然后面的話也要隨之改變。比如“汪汪汪”、“嘎嘎嘎”。比如:小鴨她說,她想下河去游泳,孩子們會變換語言內容,創造性的改編,還會和小伙伴們做著各種適合語言內容的親密動作。孩子們在游戲中體驗著創編、改編的樂趣,體驗著同伴之間體貼、親密,體驗著模仿的幸福與滿足。
叢書作者楊文剛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兒童,使所有的兒童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愿意學習他的理念和精髓,熱愛幼兒,尊重幼兒的需要,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