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術活動《涂涂畫畫》
理解涂鴉
小班孩子的繪畫水平是什么?大多能畫流暢的直線;能控制住腕部肌肉畫短線;大多小朋友能繞線圈,但終點不封閉;有的小朋友開始能畫封閉的圓;他們不是先有畫的目標,而是在畫的過程中看到什么或者聯想大什么,然后他會告訴那是什么,事物的命名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在這種過程中,孩子往往還帶有動作的愉悅性。我們往往把孩子的這種狀態表述為涂鴉狀態。
正因為孩子的這種狀態,我們常常會在小班設立自由涂鴉的活動。小班這次美術活動《涂涂畫畫》就是如此。看到活動我就仿佛看到小朋友的狀態:有小朋友無從下手;有小朋友拿油畫棒興奮地亂涂,完全是動作帶來的興奮狀態。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洞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狀態和現象。事實上,個人涂鴉和集體涂鴉是兩回事。個人涂鴉往往是在有需要的時候主動去涂鴉,盡管這種主動的意識在孩子腦海里還不夠明確和清晰,但孩子確實是帶著一種真實的渴望去涂鴉,或許跟剛才的游戲有關,或者跟剛才的說話有關,從動作和情緒上,孩子是帶著一定的需要去的。然后我們去判斷分析他涂鴉的過程和作品定性為涂鴉。而集體涂鴉,卻是被動的,孩子被一下子投放到要求他們涂鴉的狀態中,孩子一定是懵懂茫然的。所以,我覺得進入小班的孩子,開始過集體生活,而且是大班額的集體生活,在孩子不可能也不允許有多少個性化表達和生活的狀況下,這樣的集體繪畫活動,需要給孩子一個命題。關鍵是這個命題如何適應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年齡階段水平。
來到班級的路上,腦海里一直出現以前小班一次美術活動的孩子作品:孩子用各色油畫棒開火車,一條條直直的火車線從紙的這頭開到那頭,最后呈現的涂鴉作品很有節奏美和色彩的旋律美。我決定和孩子一起開火車。這樣的游戲是小班孩子喜歡的游戲,而往往小班孩子在繪畫時更帶有游戲說話和呈現的性質,而且通過這樣的開火車游戲,帶來的作品會讓孩子感覺到其中的美。
于是我事先在黑板上用白紙粘成了一張大白紙,在大白紙上開火車,才有一種大氣和自由。
認識他們,唱《星星睡了》,依然是和其他班小朋友一樣驚訝傾聽的表情,醒來、刷牙、洗臉、吃早飯,上幼兒園,互相問好!小班孩子百玩不膩的假裝想象游戲。上幼兒園了,開始開火車了,臨時自編“開啊開火車,開呀開火車,嗚——”,臨時想問問他們想開到哪里去,有孩子居然說想開過海安去,好我們就開到海安去。有節奏的“開啊開火車,開啊開火車”往往能幫助老師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節奏當中形成一種凝聚和團結。“我想開到南通去。”“我想開到北京去。”“我想開到合肥去。”“我想開到青島去。”“我想開到如皋去。”……這些小家伙懂得的地名居然挺多的。
于是我們開始用油畫棒來開火車,我居然犯了老錯誤,問孩子請不請油畫棒來開火車,有孩子說不請,恩,是一群不那么順性的家伙哦!立馬后悔問這樣的問題,應該簡單直接地出示油畫棒的。
“我們要開過哪里去?”“海安。”“好,我們就先去海安,哦!去海安的一輛紅色的火車。”我拿了一只紅色的油畫棒在紙上開起了火車,“海安到了。”我臨時自然就畫了一個圓圈,表示一個地方到了。“還想去哪里啊?”“哦,這是一輛藍色的火車。”接著剛才的圓圈繼續畫藍色的線條,“哦,北京比較遠啊!要拐彎了!”線條開始拐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