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數學《花兒朵朵》說課稿(精選2篇)
小班數學《花兒朵朵》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春天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幼兒感受最深的就是五顏六色的花朵。本次數學操作活動《花兒朵朵》,以“花”為載體,既迎合了春天這個季節,又是從幼兒熟悉的事物入手,從學習的內容來看,更能激發小班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小班下學期的幼兒對圓點已有一定的經驗,本活動以“小熊開花店”為名,設計了“送”花、“買”花、“插”花的操作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5以內的數量關系,學習鞏固5以內相等數量的物體匹配。操作過程中,教師的針對性指導以及多次操作活動的難度遞進,考慮到了幼兒的個體差異,促進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
二、幼兒學情
在小班數學教育活動中應當選擇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探索對象,以真正幫助幼兒理解所學的東西。因此本活動以“花”作為載體。
小班幼兒對數學的學習是一種自發的需要,即使沒有數學活動,幼兒還是能接觸到數學,與數學共同“游戲”,因此小班的數學活動更應強調游戲性、操作性、趣味性和直觀性,這樣的活動才會深得幼兒的喜愛。因此本活動主要以幼兒的游戲操作為主,在“送”花、“買”花、“插”花的游戲中掌握鞏固5以內的數量關系。
三、目標及重難點確定
1.進行5以內數量手口一致點數,說出總數。
(這是相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設定的目標,小班下學期的幼兒對圓點都有一定的基礎,所以這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達到的一個能力目標。)
2.能根據圓點數量“買”花,“插”花,進行5以內圓點數量與物體的匹配。
(該目標在目標一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插”花相對于“買”花,對孩子又有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因此,該目標也是本活動的難點,希望在環節鋪墊及層層遞進中讓更多的幼兒達成該目標)
3.喜歡參加數學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班幼兒數學啟蒙教育不能單純教知識,而必須寓教于樂,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或活動中滲透粗淺的數學知識,讓幼兒在感知知識時獲得滿足感)
活動重點:幼兒操作,正確進行5以內圓點與物體的相等數量匹配。
(本活動中,“買”花,“插”花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在進行)
活動難點:能夠根據任務卡上的圓點及花盆上的圓點進行操作活動。
(這是本活動的難點,“買”花要求孩子根據圓點拿相應數量的實物,“插”花引導孩子根據手中的實物數量選擇相應的圓點,以此鞏固5以內數與物的邏輯關系。)
四、活動準備
幼兒經驗準備:對圓點已有一定的經驗認識;
幼兒座位的安排:幼兒圍坐成一個半圓便于教師的引導;“插”花環節,為了方便幼兒的操作,我在旁邊準備較大的桌子,花盆分散擺放,便于幼兒在桌子旁觀察及操作;
材料準備:小熊花店的場景布置;任務卡(和幼兒人數一樣多);花盆(多余幼兒人數);1~5圓點卡片;
五、活動流程和教學方法
本活動總共有3大環節,第一大環節,設置動物客人買花的情境,引導幼兒手口一致點數。為目標一服務,同時為目標二的達成作一經驗的鋪墊。
第二環節,根據信中的圓點數量“買”花,第一次進行圓點與物體的數量匹配操作,初步感知5以內的數量關系。
第三大環節“插”花,在“買”花的基礎上進行,根據實物數量匹配圓點,選擇圓點數量和手中花朵數量相同的花盆進行“插”花,鞏固5以內數與物的邏輯關系。
第二環節和第三環節,都是緊緊圍繞目標二進行,為了達成目標二而設計。
第一大環節中,由于小班下學期的孩子對數數已有一定的經驗,因此,我沒有一一手口一致點數,而是以“客人買花”、“送花”的情境選擇2,3,5,引導幼兒手口一致點數,說出總數。在第二環節“買”花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完成目標二,引導孩子正確進行圓點與物體的匹配,我引導孩子一起對任務卡作解讀,引導孩子觀察任務卡的內容,說說自己對任務卡的理解,從而讓幼兒更明確地去進行操作。
同時,考慮到孩子的個體差異,我會特別關注選擇了4個圓點和5個圓點的幼兒,因為難度相對大,因此在操作中,我會更多的去關注引導這些孩子。
第三個環節“插”花,能夠正確選擇一花盆,要求花盆上的圓點數量和手中的花朵數量一樣多,根據實物找圓點,該操作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進行,操作要求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使孩子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同時,我也讓孩子一起觀察花盆,在教師的示范下幫助幼兒理解操作要求。
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我將花盆分開擺放,方便幼兒選擇,同時方便教師更多的去關注插5朵花的幼兒,保證更多的幼兒最大限度地達成目標。
六、活動特色和亮點
該數學活動,更確切的說是和小班幼兒玩數學,注重的是讓幼兒動起來,參加游戲、操作活動,積累經驗,從而逐步內化數學知識。
操作是本活動最主要的方法,提供合適的材料、教具、環境,讓幼兒在自己的實踐中獲得數的知識,游戲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幼兒感興趣的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教師的講解演示、幼兒的觀察等也在教學活動中運用。
小班的數學活動中,最應體現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指導做到三個“最”:最少的干預,最多的觀察,最大的鼓勵。對幼兒來說,操作的過程要比結果更為重要,本活動中三次操作層層遞進,同時教師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有針對的觀察指導,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才給予適當的幫助,在有計劃的觀察中幫助孩子達成目標。
小班數學《花兒朵朵》說課稿 篇2
一、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提出幼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體現: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幼兒集體舞是指由許多兒童一起參加的,有一定的隊形和動作規定并可交換舞伴的一種舞蹈形式。它有利于兒童交流和分享音樂感受,是幼兒園韻律活動的基本類型之一,它與律動,表演舞最明顯的區別在于集體舞以隊形變化,舞伴間交流為主要特征。因此它的內容選擇,組織形式都有一定的獨特性,韻律活動的選材很重要,在大班階段,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過分熟悉的音樂風格對他們開始逐漸失去了吸引力。相反,離幼兒較遠的民族音樂,異國風格音樂和成人音樂,都在這時由于帶著適度的陌生性、新異性和挑戰性,開始逐步成為他們自覺追求的對象。而《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指導》中也指出具有明顯地域、民族個性的異國風格音樂以及情緒健康向上、活潑、輕快的音樂都可以成為幼兒園大班幼兒韻律活動的音樂選材對象。所以我選擇了日本經典民歌《郵遞馬車》的這個音樂片段設計了本次活動。因為這個音樂片段活潑、輕快,符合大班孩子進行韻律活動。另外韻律活動是大多數老師望而卻步的活動之一,許多老師怕上韻律活動,因為韻律活動不僅僅需要舞蹈技能、活動秩序的支持與保障,還有對幼兒空間思維、人際交往以及快速反應的要求。活動的組織既要體現"審美",又要"實實在在"讓幼兒有所得,實在是比較困難的。正因為如此,韻律活動的組織對我具有超強的挑戰性和吸引力,以上就是我選擇這個活動的兩個意圖。
二、說教學目標:
讓幼兒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是幼兒藝術活動目標之一。而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因為今天上課的孩
子不是我自己班的孩子,對他們的發展水平不夠了解,所以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熟悉樂曲旋律,初步了解《花兒朵朵》這個舞蹈的基本結構。
2)、能力方面的目標:能大膽創編各種花兒開放動作,能隨音樂的節奏地做踏步行進、小碎步轉圈以及各種手臂動作。
3)、認知經驗方面的目標:幫助幼兒理解舞蹈圖譜內容,學習由四路縱隊首尾相連變成花苞狀。
三、說活動重點、難點:這次活動的定位應屬于幼兒集體舞教學,現在孩子們升入大班學習的時間不長。而集體舞教學需要孩子有良好的集體舞基礎以及活動秩序的支持,基于這些原因本次活動我采用了教學變式把活動設計成了兩課時。現在進行的是本活動的第一課時,根據本次活動目標,我把這次活動重點定位于讓幼兒熟悉樂曲旋律,能隨音樂節奏踏步行進等動作、把難點定位于:幫助幼兒理解舞蹈圖譜內容,學習由四路縱隊首尾相連變成花苞狀。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要樹立目標的滲透性、科學性、系統性,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戲之中。就必須做如下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準備了音樂碟片、《花朵開放》課件,目的是讓幼兒多聽音樂,觀看各種花兒圖片,積累前期經驗,使幼兒能夠獨立的表現花苞、花開等動作
(2)、物質準備:1、舞蹈圖譜、手腕花人手一朵。(紅、黃、藍、綠四種,同數量的花)
(3)、在半圓形前面的空地上用即時貼按幼兒人數貼成四路縱隊。
四、說教法、學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因此,根據孩子的年、心理、認知規律等特點,我采用了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益;如:激趣游戲法、電教演示法、賞識激勵法、審美熏陶法、運用練習法等,在活動中我改變了過去幼兒機械模仿教師進行練習的單一模式,采用情景教學法、引探嘗試教學法和分組教學法,讓他們主動參與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從而對韻律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幼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舞臺,從而達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圓滿完成本次活動的教學任務。
五、說教學程序
好的教學設計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我積極引導孩子們去探索、去嘗試,讓他們在活動中真正的動起來、跳起來,全身心投入到學習過程中,達到本節的預期目標。結合本教材,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眾所周知,愉快教學是幼兒教學的有效手段,它不但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主動學習,而且還能把他們帶入一種特定的學習情境中,為學習打下基礎。因此,第一環節,我帶幼兒觀看《花兒開放》的課件,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接著第二環節我用簡潔的提問,引出學習內容:"花兒是怎樣開放的?你和朋友合作表演花苞、花開、會有一些什么動作?"請幼兒用動作自由表現花苞、花朵開放,這樣設計不僅是為了要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和創造更是為第三個環節做好鋪墊。
3、第三環節出示舞蹈圖譜,按圖譜欣賞音樂,幫助幼兒理解圖譜所表達的內容,學習縱隊首尾相連成花苞狀。第三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所以我把第三個環節分為四個層次,實行分組教學法,因為分組教學可以更好的讓幼兒掌握動作要領。第一層次出示圖1、圖2引導幼兒了解手腕花是與圖譜一致的。第二層次引導幼兒比較圖譜中"花苞花朵"的不同,并請一組幼兒聽音樂合作用動作表現"花苞花朵"。新《綱要》提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所以第三層次我改變了幼兒機械模仿老師進行單一練習的模式,而是采取了讓幼兒不斷反思學習的方法。讓幼兒通過討論手腕花在舞蹈中的作用,以及怎樣從縱隊又快又整齊的變成花苞狀等一系列問題,提供孩子創設表達的機會。幫助幼兒在學習中挑戰自我,體驗離開了老師的幫助后,自己利用標記和同伴跳舞的成功感。第四層次我將剩下的兩幅圖片,按順序全部展示出來,逐幅探索箭頭所表達的含義。采用把動作配上節奏解釋性的兒歌來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動作。
4、第四環節:幼兒再次邊看圖邊欣賞音樂,完整的梳理集體舞的整個過程。
我設計的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通過這一環節了解本次集體舞的整個過程,減少幼兒的記憶負擔。
5、活動延伸:一次成功的集體舞教學活動不在于動作的變化多、難度高,而在于是否讓孩子在學習舞蹈時象做游戲一樣愉快,是否可以讓幼兒在輕松的狀態下不自覺地掌握看似復雜的隊形變化,舞伴交換。因為只有這樣的活動,才能讓幼兒享受音樂的美、動作的美,更能使幼兒體會到自由表達與交往的快樂,不斷促進幼兒對音樂、對表演的興趣,才能充分發揚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這也是我要把本次活動設計為兩課時原因,在活動第二課時我將帶領孩子在理解和熟悉音樂的基礎上更好的與同伴合作表演集體舞。
各位老師,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節好的韻律活動應該體現在好的教育理念之上,我想,好的韻律活動應該是一種藝術享受,我會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