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寶寶的一天
3、情感上的激勵不夠力度,幼兒間的同伴榜樣示范作用未正真有所發揮:當活動中出現個別幼兒“智慧火花”或非常好的“語言模式”時,作為老師的我有所提點,如佳音會說出“和小朋友一起捏橡皮泥”時,我只是再次將其語句重復并說了句“真棒”,這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其年齡特點,小班寶寶其實是很“現實”的,話語的表揚不能滿足他們的自豪與滿足感。錯失了讓其他寶寶關注與效仿的最佳時機。
三、改進策略:
1、觀察有層次,心中有目的:首先在活動開展中,特別是幼兒的自主性活動時,老師應給予孩子更多“自由表現”的機會,多以觀察為主,切忌匆忙和盲目的介入與指導。如導入“打電話”游戲后,老師先讓寶寶們自行結伴、打電話,然后對全體幼兒進行全面、客觀并粗略的觀察,這時觀察到的是孩子愿不愿意參加到打電話游戲中,是與活動環境特別格格不入的個別“突出”的幼兒,如站著不愿參與的、等待不知所措的、注意力游離于活動本身之外的等明顯異于活動本身的。其次就可抓“小節”,所謂“小節”即與活動內容相符的表現中出現的細節問題,這時的指導更具有針對性(特別是對目標的達成),如觀察并傾聽孩子在打電話時能否運用禮貌用語?能否主動的與同伴進行交談?能否將話講完整?對話的內容與預設內容的匹配度怎樣?等問題。
2、將設計時出現的兩難問題消滅于前期的經驗準備之中:也就是說,當在設計一次教學活動時,老師對活動中會出現的種種問題都要考慮到,并一個個解決,當自己不能解決,他人也無法給予幫助時,將問題作為一個孩子的前期經驗來讓孩子或與孩子共同解決。如在電話機“實物”與“替代物”發生矛盾時,就可在區域或角色游戲中向孩子設疑——要打電話了,可是電話機沒有了,怎么辦?引導孩子運用替代物。這時,“兩難問題”也不再是問題。
3、多采用實質性的獎勵機制,提高幼兒同伴間的榜樣示范作用:我們都會在日常的教學與和寶寶們的接觸中發現,年齡越小的孩子其從屬情感越濃厚,即一個寶寶做了一個動作(或說了一句話,甚至是一聲叫喊),孩子們不管這個動作(話、喊叫)是否合適、正確與否,都會義無反顧的跟從與模仿。針對這一點,當寶寶在活動中出現一些“了不起的表現”時老師應將其表現給予擴大,并以一些實質性的物質獎勵作為給孩子的肯定,如星星、印章、糖果,讓這位出色寶寶在得到物質滿足和心理滿足的同時,將“出色寶寶的示范性發揮之及至,同伴之間的示范引導很多時候比老師的再三說教對小班寶寶來說更有效,更容易被他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