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大西瓜
師:真棒!剩下半個西瓜,小老鼠想留給奶奶吃。
出示圖四:
師:天真熱呀,小老鼠想了個什么辦法?
幼:小老鼠把西瓜皮戴在頭上。
師:戴上西瓜皮帽,小老鼠涼快多了。
(戴上西瓜皮帽子的小老鼠是多么地俏皮有趣,孩子們一下子樂開了。)
出示圖五:
師:小老鼠繼續往前走,咦,它怎么停下了腳步?
幼:有河。
幼:有一條大河。
師:小老鼠不會游泳,這可怎么辦呀?
幼:把西瓜當船。
(這一部分的想象由于有了以前《半個蛋殼》的鋪墊,楊煒屹小朋友一下子想出了把西瓜皮變成一艘西瓜船。這是對以往經驗的一個遷移。)
出示圖六:
師:我們來看看小老鼠想了個什么辦法?
幼:把西瓜皮當小船了。
師:那還有半個西瓜怎么辦呀?
幼:繩子綁在后面。
幼:放在后面。
出示圖七:
師:發生什么事了?
幼:一只狐貍。
幼:狐貍來了。
師:狐貍來了,小老鼠該怎么辦呀?你有什么辦法幫助它?
幼:用棒打它。
幼:用大樹壓死它。
幼:用剪刀剪它。
幼:用石頭扔它。
……
(這一部分的內容,我曾跟其他老師展開了討論:狐貍的出現到底是為了什么呢?狐貍是要吃小老鼠呢還是要吃西瓜?大家一時也說不清楚。因此,我只是在這里運用要語言和表情來告訴孩子們:狐貍來了也就是危險來了,趕快逃吧!)
(棒打、大樹壓死它、剪刀剪它、石頭扔它……孩子們被我弄得一下子緊張起來,紛紛開動腦筋為小老鼠想辦法。后來我一再提醒他們,旁邊沒有木棒,沒有剪刀,沒有石頭,要想一想它身邊的東西,它身邊有什么東西是可以幫助它逃脫的呢?后來,終于有孩子想到了西瓜皮。)
師:我們來看看小老鼠是怎么做的?
幼:用西瓜皮打它。
師:小朋友真聰明。最后狐貍怎么樣了?
幼:狐貍死了。
幼:狐貍暈過去了。
師:狐貍的頭上被西瓜皮砸了一個大包,它眼冒金星,昏過去了。小老鼠趁機向前面不遠處的奶奶家走去。
3、完整講述故事。
下面我們一起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講一遍好不好?
(這一部分是幫助孩子把零碎的片段拼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由于前面的印象比較深刻,我要求孩子們跟我一起講述,應該可以。)
4、吃西瓜。
師:為了謝謝小朋友的幫助,小老鼠還留了一些西瓜給小朋友吃呢。我們來品嘗吧。
(由小老鼠出面,為了感謝孩子們的幫助而請他們吃西瓜,讓孩子充分體驗了助人為樂的喜悅。這一部分孩子們一個個興高采烈。他們吃著,說著,笑著,開心啊!)
三、反思
第一,活動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孩子語言方面的要求,一是情感方面的要求。兩條目標都能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現狀,從實施的效果來看,應該說是達到了預訂的目標。第二,內容是個豐富有趣的小故事,而且畫面簡單清晰,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第三,本次活動能為幼兒提供有益的學習經驗,并符合其發展需要。第四,教師的指導能幫助幼兒更快更好地融入故事,使其如身臨其境,也很好地調動了他們的思維。第五,本次活動讓幼兒充分體驗了幫助別人的快樂,也讓每個人都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存在的問題:第一,老師對內容的把握還不夠,還有模糊的地方。第二,活動中未能照顧到幼兒的個體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