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愛唱歌的小鳥
教材分析:
《愛唱歌的小鳥》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鳥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著孩子,通過簡單重復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為內化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此作品角色較多又有變化,所以將角色的認知放在最前部分,為理解故事打下伏筆;而故事結尾也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展開,從“小麻雀不唱了”到“想想什么辦法”再到“等小狗醒來了再唱”,給孩子清楚明了的記憶、理解、想象的線索,同時又將教學氣氛推向高潮,有利于孩子言語表達的發(fā)展。
活動目標:
1、 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簡單的對話。
2、 知道在一定的場合要保持安靜。
3、 愿意在集體中大膽地表現。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
活動流程:
一、帶幼兒進活動室,引出主題。
二、引導幼兒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三、教師講述故事并提問。
四、討論:我們什么時候也要保持安靜。
五、結束。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
活動即時評價
建議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幼兒佩戴小鳥胸飾扮演小鳥飛進森林,唱歌、跳舞。教師用集體情景表演的方式和幼兒一起欣賞故事。(重點學說句型:,是你不讓我唱的嗎?)
1、 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氣氛,有助于幼兒感受故事,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完成目標一,將重點前置,引導孩子用“,是你不讓我唱的嗎?”的句型進行情景表演,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的游戲中學說句型。
2、 采用“動”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欣賞故事大概內容,符合小班幼兒注意力短、喜歡自由、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的年齡特點。
二、教師完整朗誦故事一遍,分段欣賞提問。
1、小鳥為什么往下飛?
2、先看到了誰?(教師當貓頭鷹,幼兒學說:“是你不讓我唱的嗎?”)
3、一名幼兒當小猴子,先一名當小鳥,再請集體當小鳥。
4、一名幼兒當小松鼠,2名幼兒當小鳥。
5、你們喜歡小鳥嗎,為什么喜歡小鳥?
1、教師完整朗誦,讓孩子對整個故事脈絡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設計比較合理。
2、在邊提問的同時采用邊讓孩子逐個來扮演小動物學說句型,比只是一味枯燥地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得更讓孩子接受,有效地調動了孩子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
3、教師完整朗誦一遍,對小班上學期的幼兒來說,要記住故事中全部的細節(jié)不太現實,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孩子對小松鼠的回答產生了歧義,教師采用直接糾正的方法,讓孩子學習對話。
4、“你們喜歡小鳥嗎,為什么喜歡小鳥?”這個問題是關鍵問題,主要引導孩子知道在“別人休息的時候的要保持安靜”,從而為下個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1、建議在請幼兒扮演故事中小動物時,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可先教師扮演貓頭鷹,幼兒集體扮演小鳥,等孩子了解了故事扮演的過程后再增加難度,組織幼兒采用一對集體、一對男生/女生……最后才是一對一,在難度上出現層層加深的特點。
2、在孩子發(fā)生歧義的時候,教師不應該直接把正確的答案告訴孩子,這樣會給孩子這樣一個感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我們的疑問都是沒有必要的,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個性發(fā)展。孩子是整個活動的主體,我們要尊重孩子。我覺得可以再次播放此段,引導孩子重點傾聽小松鼠和小鳥的對話,既可以培養(yǎng)幼兒良好傾聽的習慣,也使幼兒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