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一顆紐扣
核心經驗:根據物體的某一外部屬性特征進行匹配。活動目標:愿意和老師、同伴一起在故事情境中進行觀察、比較和講述,幷嘗試按紐扣的特征(顏色、形狀、大小、洞的數量等)進行配對。活動準備: 繪本大圖書,紐扣、草地及繪本人物教具等。活動過程:一、發現紐扣1、 講述故事封面以及開始部分。2、 關鍵問題:1)有一天,小老鼠出去玩兒,他走著走著,看見地上有一顆…?(紐扣)2)這是一顆什么樣的紐扣呀?(引導幼兒說出紐扣的顏色、形狀、洞洞的個數等特征)3)這顆紐扣是你丟的嗎?怎么知道不是你的?(此環節重在讓幼兒初步觀察紐扣的外形,知道尋找紐扣主人所具備的必要條件是:必須掉紐扣了,必須紐扣一模一樣。)二、尋找主人1、 根據小老鼠撿到的紐扣,觀察比較小動物身上的紐扣,尋找紐扣真正的主人。2、 過渡語:這會是誰的紐扣呢?我們跟著小老鼠一起去找一找吧!3、 關鍵問題:1)小老鼠在胡蘿卜地里遇到了小白兔,“小白兔你好,我撿到了一顆白色的、圓形的、有四個洞洞的紐扣,是你丟的嗎?”(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發現紐扣的顏色不一樣)2)小老鼠在草地上遇見了小豬,“小豬你好,我撿到了一顆白色的、圓形的、有四個洞洞的紐扣,是你丟的嗎?(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發現形狀不一樣)3)小老鼠又遇見了小刺浣熊,小老鼠連忙問:小浣熊你好,我撿到了一顆白色的、圓形的、有四個洞洞的紐扣,是你丟的嗎?(引導幼兒觀察紐扣的洞眼數量,發現洞眼數量不一樣)4)這次小老鼠遇見了誰?(大象、螳螂)。(大小不一樣)5)咦,媽媽的衣服怎么也少了顆紐扣呀?(顏色、形狀、大小、數量都一樣)(此環節重在讓幼兒按紐扣的顏色、形狀、大小、洞的數量等特征進行配對,觀察發現并初步表述不一樣的地方。)三、幫助動物1、紐扣配對2、關鍵問題:故事里的小動物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紐扣,你們愿意幫助它們嗎?3、驗證講評4、關鍵問題:你拿到的是顆怎樣的紐扣?會是誰的?(此環節重在運用幼兒在活動中初步積累的配對經驗,進一步提高幼兒觀察意識和能力)注意事項:一、活動開展時機:可放在小班《好朋友》《我的幼兒園》等主題中開展。二、材料準備方面:1、大書制作:1)以大圖書形式呈現,翻頁時后一頁用卡紙遮擋。2)紐扣用寶貼固定,便于取拿。3)畫面布局簡潔,避免無關物。2、幼兒操作材料:1)幼兒操作材料動物人手一個。2)幼兒操作材料中動物放在活動室四周(貼在柜子上、墻上等)。三、活動形式方面:建議分組開展此活動。四、其他方面:1、活動中建議教師弱化語言方面的要求,在找主人的環節中重點強調發現紐扣不一樣的地方,讓孩子們說說從哪里看出來不是小兔/小豬……的紐扣。教師語言引導的重點不同了,孩子們的思維方向也隨之改變,關注點由怎樣說一句長長的話變為發現紐扣的不同之處,使本次活動定位更加明確。2、幼兒操作時教師需觀察其能否將紐扣與動物進行正確配對。3、活動結束后,可適當加大紐扣比較的難度,將材料投入個別化學習區域,供幼兒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