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活動:變色蝸牛(精選3篇)
小班語言活動:變色蝸牛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的顏色,通過情境創設理解兒歌內容。
2、積極參與仿編活動,能用清楚地語言朗誦仿編的兒歌。
活動準備:
教具——大的透明蝸牛一只,蘋果、香蕉、西瓜圖片各一張
學具——小的透明蝸牛人手一只,蘋果、香蕉、西瓜操作圖片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教師語言導入,讓幼兒融入情境扮演小蝸牛,學習蝸牛爬。
師:寶貝們,你們看,我手里的是什么呀?(蝸牛)
現在我是蝸牛媽 媽,你們是蝸牛寶寶,請到你們的身后找一張蝸牛的圖片戴在自己的身上。——模仿蝸牛媽 媽與蝸牛寶寶相互打招呼。
——模仿蝸牛爬的動作。邊爬邊朗誦兒歌“蝸牛蝸牛爬呀爬,兩只小手一起爬,蝸牛見面問聲好呀,你好!你好!
2、創設情境,學習兒歌。
爬了這么長時間,寶貝們的肚子一定餓了吧!你們在這等著,看看媽 媽能不能找到什么吃的。(教師邊爬邊朗誦兒歌,將紅色的蘋果貼在蝸牛身上)
提問:剛才媽 媽出去找到什么了?(蘋果)
蝸牛吃蘋果的時候發出了什么聲音?(咔吧、咔吧)模仿蝸牛吃蘋果的聲音。
蝸牛吃完蘋果變成了什么顏色的蝸牛了呢?(要求幼兒把話說完整。)
現在,小蝸牛自己也去找東西吃,不過在找的時候媽 媽有個要求,邊念兒歌邊去找,可以嗎?
___教師和幼兒一起邊念兒歌邊找蘋果(蘋果分散在場地四周)——學習兒歌“變色蝸牛”
3、學習仿編兒歌
___待幼兒念完兒歌操作好后,
教師提問:蝸牛吃完蘋果后變成了什么顏色?(鞏固)
為什么會變成紅顏色?(因為它吃了一個紅蘋果,這個蘋果是紅色的)
那如果蝸牛吃了一個香蕉,你們覺得它會變成什么顏色的蝸牛?
為什么會變成黃蝸牛?
___教師和幼兒一起仿編兒歌(邊念兒歌邊操作)
___確認是不是變成了一只黃蝸牛。
4、進一步仿編兒歌
師:蝸牛除了喜歡吃蘋果、香蕉以外,還喜歡吃什么呢?它吃了之后又會變成什么顏色呢?(請部分幼兒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和講述能力)
師:媽 媽給你們準備了好多好吃的東西,現在你們自己邊念兒歌邊去找找看,把你編的兒歌說給邊上的小蝸牛聽聽。——幼兒在操作的時候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大方的朗誦仿編的兒歌。
5、教師總結評價
___請部分幼兒大膽講述仿編兒歌。
___提出兒歌名稱——今天蝸牛寶寶真不容易,吃了那么多好吃的,變了那么多的顏色,那老師告訴你們,我們這首兒歌的名字就叫《變色蝸牛》,鞏固一次。
活動延伸:
到戶外去找找變色蝸牛還喜歡吃什么,會變成什么顏色呢?
小班語言活動:變色蝸牛 篇2
活動目標:
1、在理解兒歌內容的基礎上學習兒歌。
2、愿意在游戲情景中仿編兒歌,感受變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肉色、紅色、紫色蝸牛圖片各一,草莓圖片3-4張,
2、青菜、菠蘿等大圖各一,白色小蝸牛圖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蝸牛圖片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看,誰來了啊(小蝸牛),跟小蝸牛打招呼。
小蝸牛是怎么來的呢?(爬呀爬)小蝸牛爬呀爬,去干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聽聽小蝸牛在說些什么?
二、理解兒歌內容學習兒歌
1、教師邊演示教具,邊示范兒歌。
2、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歌詞:
(1)原來小蝸牛在高興的唱歌呢,你聽見它唱了些什么呀?根據幼兒回答邊作出回應,學學小蝸牛的樣子。(如爬,啊嗚吃的動作等)
(2)再次欣賞兒歌。
3、學念兒歌:
師:我們一起學小蝸牛唱歌吧
(1) 完整跟念兒歌2遍。第一遍邊演示教具邊念,第二遍可以一起邊做動作邊念。
(2) 幼兒邊做動作邊念兒歌2遍。
師:我們一起學學小蝸牛的樣子,一邊唱歌一邊去找草莓吃,好嗎?
3、創設情境,嘗試仿遍兒歌。
(1)師:小蝸牛吃了紅草莓,變成了紅蝸牛,真好玩,可小蝸牛還沒有吃飽,它還想吃,它爬呀爬呀,爬到了哪里呢?出示茄子,茄子是什么顏色的?蝸牛吃了會變成什么蝸牛呢?小蝸牛吃了茄子也唱起了好聽的歌,它怎么唱的呢,我們幫它一起來唱唱吧:(我是一直小蝸牛……)
(2)小蝸牛真好玩,它還會邊顏色呢,我們小朋友想不想也來做一只小蝸牛啊
(貼上胸飾)小蝸牛們看,我們這里還有許多好吃的,有什么呢?(青菜、菠蘿),
你想吃什么呢?那我們一起唱歌一邊去吃吧。(請老師幫忙粘貼變色)
(3) 個別幼兒念兒歌。
師:小蝸牛真有趣,是一只什么樣的蝸牛啊,會變顏色的蝸牛,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就叫變色蝸牛。
4、結束活動:
師:變色蝸牛吃了紅草莓變成了紅色、吃了青菜變成了綠色、吃了菠蘿變成了黃色、那變色蝸牛還會吃到什么東西,變成了什么顏色的蝸牛呢?變色蝸牛,你們吃飽了嗎?那我們到外面繼續去找東西吧?
小班語言活動:變色蝸牛 篇3
活動目標:1.感知幾種色彩,體驗情節變化過程中的樂趣。
2.學習句式:小蝸牛吃了(顏色)的(水果或蔬菜)變成了(顏色)的蝸牛了。
3.愿意參與交流,較清楚地講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⒈會“變色”的蝸牛圖普
⒉觀察過蝸牛,與顏色相關的知識準備。
⒊人手一個蝸牛圖片,各種顏色的果蔬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你好,小蝸牛
1.出示小蝸牛:“咦,誰來了呀?”(小蝸牛)和小蝸牛問個好!你知道小蝸牛喜歡吃什么好吃的東西呀?(幼兒自由回答)
二、分段欣賞,感知其中的色彩。
1.春天來了,小蝸牛慢吞吞地爬著,它有點餓了,就去找吃的,2.出示一只綠西瓜:“看,小蝸牛吃了什么?”說說“小蝸牛吃了綠西瓜。”
師:這是一只神奇的小蝸牛,他有個本領會變色,猜猜他吃了綠西瓜會變成什么蝸牛?集體學說句式:小蝸牛吃了綠西瓜,變成綠蝸牛。
3.出示圖譜2第二天,小蝸牛有出來找東西吃,這一次他吃了什么?變成了什么蝸牛?請你和你旁邊的小朋友來說說。請個別幼兒用完整的話表述句式
:小蝸牛吃了紅蘋果,變成了紅蝸牛!(引導幼兒和教師一起學說)
4.出示圖譜3,第三天小蝸牛又出去找東西吃,變成了什么蝸牛?(黃蝸牛)猜猜小蝸牛吃了什么變成的黃蝸牛?(引導幼兒通過顏色來聯想物品)
5.第四天,請你來猜猜小蝸牛還有可能吃了什么顏色的好東西呢?
三、完整欣賞,體驗情節變化過程中的樂趣。
教師和幼兒一起完整的講述,引導幼兒大膽地把語句完整地說出來。
四、游戲:小蝸牛找東西
1、今天我給小蝸牛還準備了很多好吃的呢,我們來比一比誰的眼睛最亮,能最快為小蝸牛找到好吃的。如果你找到了請你來說說:小蝸牛吃了,變成了*蝸牛。看看誰找的又快,說的又好聽。
現在我們一起去找吧!
2、你的小蝸牛吃了什么變成了什么顏色的呢?請你把你的發現去跟后面的老師介紹一下吧!看看誰說的最好聽!
活動反思:
活動的目標表示較明確,體現了認知、情感和能力的三維目標。認知上:創設寬松的語言環境,引導啟發幼兒嘗試用比較連貫的句子表達:小蝸牛吃了(顏色)的(秋天的水果)變成了(顏色)的蝸牛了。能力方面體現在:積極參與故事情節的討論,愿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幼兒理解體驗“水果的顏色與蝸牛的顏色的關系”及吃了什么顏色的水果就會變成什么顏色的蝸牛。情感目標主要體現在:引導幼兒在講述活動中享受變化帶來的樂趣。
活動的四個環節較清晰,其中第二個環節的分段欣賞體現了由易到難,逐步深入的遞進的特點,并且呈現方式富于變化,適合小班幼兒的學習能力與思維特點。活動的主要意圖是通過講述小蝸牛吃了水果會變色這個有趣而奇妙的故事,鼓勵幼兒嘗試著用比較連貫的話進行大膽的講述。活動的設計是比較周密的,但是我在組織活動時沒能將活動精彩得演繹,例如: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教師提問:你知道小蝸牛喜歡吃什么好吃的東西呀?孩子們回答是:不知道,再追問下回答都是:青草。分析原因:一、孩子的經驗不足,對蝸牛的生活習性,喜愛吃的東西不了解,改進的辦法是活動前在班里的自然角飼養蝸牛,讓孩子在飼養與觀察的過程中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二、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不開放,如果改成:猜猜,小蝸牛喜歡吃什么呢?或許孩子們的積極性會被調動起來。活動結束后從聽課老師的反饋中也發現了自己在教態、語言、動作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我的說話的語氣、語調沒有太大變化,特別不適合孩子的聽講喜好。如何能讓我說的話變成孩子們愛聽的、喜歡聽的,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