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語言:猴子撈月亮(精選2篇)
小班語言:猴子撈月亮 篇1
活動目標:1、感受傳統民間故事的趣味。2、理解倒影與水的關系。3、鍛煉語言描述的能力。活動準備:1、幼兒用書第五冊第9-13頁。2、掛圖《猴子撈月亮》。3、語言磁帶或cd。活動過程:一、邊看幼兒用書,邊聽故事。討論:——教師:為什么猴子們要去撈月亮?——教師:月亮到底在天上還是在水里呢?二、邊看掛圖邊分析再聽一遍故事,探討細節。1、幼兒與好朋友面對面坐好。——請幼兒和好朋友面對面坐在一起,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好朋友的特點。——教師:請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做好,我們來仔細看看好朋友吧。2、說說好朋友什么樣子。——是誰發現月亮掉進水里了?學一學他的樣子。——猴子們是怎樣去撈月亮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月亮被撈上來了,可是為什么又打破了呢?——猴子們后來又發現了什么?他們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呢?三、回到故事的整體,談談自己的想法。——你喜歡這些猴子嗎?為什么?——他們是聰明的猴子還是傻猴子呢?為什么?——夜晚的水里除了月亮的影子,還會有什么影子呢?——要是在白天,小猴子能從水里看見影子嗎?活動延伸:1、在自由活動時間里播放故事《猴子撈月》讓幼兒加深印象。2、進行故事表演游戲,教師可以扮演老猴子,引導幼兒表現故事中的一些細節。
小班語言:猴子撈月亮 篇2
一天晚上,月亮又圓又亮。一只小猴子朝大樹底下的水井里一看,咦,井里有一個又圓又亮的月亮。小猴子嚇得撒腿就跑,一邊大聲叫喊道"不好了!不好了!月亮掉到井里了!"大猴子聽見了,連忙跑過來看,真的,井里有一個又圓又亮的月亮。大猴子也嚇得大聲叫起來:"不好了,不好了,月亮掉在井里了!"大大小小的猴子都跑過來看,都說:"月亮掉在井里了!我們趕快把月亮撈上來吧。"小猴子說:"我們爬到大樹上,一個接一個倒掛下來,一直掛到井里,就可以把月亮撈上來了。"于是,老猴子用兩只腳緊緊地鉤住了樹枝,倒掛了下來,一個猴子接一個猴子,一直倒掛到井里。最底下的是小猴子,它在下面喊了起來:"行了,行了,夠得著了。"小猴子把手伸到水里去撈月亮,井水給它一攪,月亮碎成一片一片的,在水里飄蕩著,小猴子嚇得喊起來:"哎呦,不好了,月亮被我抓破了。"一會兒,井水慢慢平靜了,又出現了又圓又亮的月亮。小猴子又伸手去撈,撈呀撈,還是撈不到月亮。這時候,老猴子忽然抬頭一看,又圓又亮的月亮還好好的掛在天上,就對大家說:"月亮不好好地掛在天上呢,井里是月亮的影子。"
教學目標:
1、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2、知道遇事多動腦筋。
3、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1、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錄音。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電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對中秋節的回憶。
“昨天是什么節日?”
“你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中秋節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二、講故事《猴子撈月亮》
三、當講到“老猴子說:‘快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停止講述,提問:“你猜猜他們是怎樣撈月亮的?“(想各種辦法) “月亮撈上來了嗎?為什么撈不上來?”
四、小實驗
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并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么樣了?”使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五、教師接著把故事講完,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小猴子在井里發現了什么?”
“它們用什么方法撈月亮?撈到了沒有?為什么撈不到?”
“最后,老猴子一抬頭,看見了什么?它對小猴子說了什么?
“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欣賞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七、布置任務,要求幼兒:
1、回家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記半個月月亮日記,觀察月亮圓缺變化。
教學反思:
要培養孩子某種興趣并能夠將這種興趣保持下去,老師的積極參與對孩子們來說是最佳的鼓勵方式;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表現與展示的機會,是孩子們擁有成功感受、增強自信的最佳途徑;同時成功與自信又會促進孩子自主發展并保持對某一事物的興趣性,使之不斷探索再獲成功,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