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籃》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搖籃》教學設計 篇1
教后心得在學法上,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fā)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民主化課堂教學”之路,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為了響應課改的最終目的: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
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在七、八年級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九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探索“民主化課堂教學”之路,經(jīng)過本節(jié)課的實踐運用,有所體現(xiàn),效果明顯。這節(jié)課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及事先要求學生搜集相關的材料,設講故事專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還是按以前的方法要求學生自學且完成基礎性知識的總結,培養(yǎng)學生掌握好建構知識系統(tǒng)化的方法。不足之處是時間把握不好,沒能在一節(jié)課完成所有的內(nèi)容,如何修筑金字塔和法老、木乃伊等知識點講太范了。
《搖籃》教學設計 篇2
[設計思路]
著名兒童文學家陳伯吹曾贊美《搖籃》是"一支美妙的搖籃曲","是歌也是詩"。它以悅耳動聽的音韻展現(xiàn)了"藍天"、"大海"、"花園"以及"媽媽的手"這一幅幅開闊兒絢麗的畫面,運用擬人、比喻等藝術手法將它們和諧地聯(lián)結在一起,形成一個溫馨、寧謐的環(huán)境,可以使孩子們陶醉在這種優(yōu)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nèi)容,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通過欣賞,能口齒清楚地朗誦兒歌,使兒童體會濃濃的母愛之情。
[活動準備]
1、畫有藍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魚兒,花園、風兒、花朵,媽媽、嬰兒等大幅背景圖。
2、制作好的藍天、星星、大海、魚兒、花園,花朵、媽媽的手、嬰兒等的貼紙若干。
3、錄音機一臺,抒情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流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完整欣賞詩歌,反復聆聽——→朗誦詩歌,啟發(fā)設問,集體討論――→遷移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階段
1、出示"搖籃"的背景圖,嘗試討論:圖上有哪些景物?它們都有什么關系?
2、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
3、讓幼兒嘗試一下媽媽搖著搖籃哄寶寶入睡的動作。
4、教師指圖朗誦,幼兒輕聲跟念。
5、傾聽配樂詩朗誦《搖籃》,要求幼兒傾聽時想象詩歌的畫面,也可嘗試用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反復聆聽作品階段
幼兒在午睡前躺著聆聽配樂詩歌錄音,每次聽兩遍,4天左右,幼兒就能流暢背誦詩歌。
三、交流討論、表演
1、集體朗誦并交流討論
a、詩歌里講了哪些搖籃?(幼兒回答后,教帥出示背景圖)
b、詩歌里說的這些搖籃,分別是哪個寶寶睡覺用的呢?(幼兒回答后,師生共同粘貼,把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小朋友寶寶分別送入各自的搖籃)
c、提出嘗試問題,引導幼兒討論:你最喜歡誰的家?
d、教師讓幼兒充分發(fā)表看法后發(fā)表白己的看法,同時讓幼兒知道,媽媽的手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的搖籃,每個小朋友要感謝媽媽對我們的關愛。
2、表演游戲
教師放錄音,幼兒戴上自己喜歡的頭飾自由表演,通過嘗試自身的動作表演,提高幼兒對詩歌的感受力。例:當詩歌里說"藍天是星寶寶的搖籃"時,扮演藍天的幼兒便可想像抱著星星,搖它入睡的動作,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活動反思:
語言活動在我們班一直都是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如今天的語言活動《詩歌:搖籃》孩子們是被這首詩歌給迷住了。當然我自己也感覺這堂課,比我想象的要順。孩子們表現(xiàn)得很不錯,回答問題都很積極,述說、表演也都比較到位,這些都令我非常開心!稉u籃》這首詩歌是個很美妙的兒童詩,詩歌中清晰的語言描繪了四幅溫馨寧靜的畫面,詩的前三段,分別把藍天、大海、花園比作是搖籃,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各睡其中,這也體現(xiàn)了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妙。
詩歌一般都是以精煉、優(yōu)美的語言,來表現(xiàn)豐富的思想情感,一般都有含蓄的特點,詩歌往往是抓住事物中容易打動人心的一點或幾點集中而概括地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孩子對此較為陌生;而幼兒對如何通過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等的'不同變化來表達詩歌內(nèi)容,也不夠熟悉,所以我把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nèi)容,學會有感情的朗誦作為本活動的重點部分。由于大班孩子的抽象意識思維理解能力還處于低級階段,對理解詩歌的意境存在困難,所以我把本節(jié)課的難點確定為:理解詩歌的意境。
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也許是我的引導、提示做得不夠充分,幼兒的動作、表演形式都過于單一;創(chuàng)編詩歌環(huán)節(jié),幼兒的想象力還沒有完全的被我激發(fā)出來;延伸活動的選擇上還有些不恰當。
課后我仔細的想了想,目前我覺得自己上課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語言組織。不管是引導、提問,還是小小的鼓勵,都需要教師在語言上簡短、精確的表達出來。提問的問題一定要簡單明了,教師總結也要很精確,可以讓幼兒馬上理解。
問題之二,激情!我自認為我上課還缺乏一點激情,這是我每次上課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如何調動學生們的情緒,如何完全的投入到課堂之中,如何與幼兒打成一片···詩歌朗誦是一門情感的藝術,情感是需要激情的,一位有激情的老師是會被感動得!
這幾點是我接下來要一直研究思考的問題,我相信我的課會越上越好。
《搖籃》教學設計 篇3
一、 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大班音樂欣賞"搖籃曲",這首歌曲有三段,這是一首東北民歌。曲調優(yōu)美,節(jié)奏緩慢,歌曲有三段歌詞其中滲透著媽媽對寶寶的無限疼愛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識點是:搖籃曲的節(jié)奏特點及情緒色彩。由于大班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欣賞音樂作品的基礎,能完全較為正確的來辨認音樂作品的情緒及節(jié)奏特點。因此只有掌握了搖籃曲具有的緩慢輕柔的節(jié)奏特點,優(yōu)美抒情的情緒色彩;才能更進一步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為教學地順利開展做好鋪墊準備,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在整個知識結構中處于基礎地位。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jù)音樂教學的意義中所提到的、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的意義決不應局限于音樂本身,它同時也要有益于發(fā)展幼兒的智力和體力,陶冶幼兒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兒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個性,使幼兒身心健康的成長;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濃濃的母愛、享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
2、發(fā)展幼兒的音樂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現(xiàn)力,培養(yǎng)幼兒注意傾聽的良好習慣。
3、引導幼兒了解搖籃曲的性質特點,知道這是一首東北民歌,啟發(fā)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達對歌曲內(nèi)容的理解。
教學重點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正確理解歌曲的內(nèi)容;制訂的依據(jù)是: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是通過各種表現(xiàn)手段如旋律、節(jié)奏、速度等而塑造出來的;而音樂又是一門時間藝術,是在時間中流動的,稍不注意就會流失過去,作為歌曲的欣賞幼兒可以借助于歌詞來理解歌曲內(nèi)容;大班幼兒注意力的發(fā)展比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會神地傾聽正確理解歌曲的內(nèi)容,才能使幼兒與歌曲產(chǎn)生共鳴。
教學中的難點是: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情感體驗與聯(lián)想。難點制定的依據(jù)是:欣賞音樂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幼兒的認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過理性的特點。因此在音樂感知的基礎上,產(chǎn)生情感體驗及聯(lián)想從而達到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對幼兒來說及具挑戰(zhàn)性。就像一個跳一跳就夠得到的果實,借助于教師的引導幫助,幼兒通過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內(nèi)容和分析依據(jù)綱要的精神:音樂教育不是用說理的方法,而是通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陶冶情操,豐富幼兒感情,啟迪幼兒智慧,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我主要運用了欣賞法、啟發(fā)聯(lián)想法和情緒感染法進行教學。
第一種欣賞法,這是音樂欣賞教學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賞法中又分為完整欣賞和分段欣賞兩個層次。整首欣賞,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給幼兒一種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賞的目的是引導幼兒進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內(nèi)容,感受搖籃曲的性質。因此教學中的第一遍欣賞是完整欣賞,給幼兒初步的音樂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賞進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賞,這是幼兒對搖籃曲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賞析。在運用欣賞法時為幼兒創(chuàng)設安靜溫馨、有利于傾聽的教學環(huán)境,借助于動感的多媒體課件、教師聲情并茂的的演唱。在聽覺和視覺上給幼兒積極的刺激,使幼兒對歌曲的節(jié)奏、旋律和情緒有充分的感受,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美好情感。
第二種啟發(fā)聯(lián)想法,音樂是表現(xiàn)人們的思想,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它會給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聽眾產(chǎn)生聯(lián)想與想象。這首搖籃曲表現(xiàn)出的優(yōu)美、溫柔的情緒,媽媽對寶寶無限的疼愛與期望都會引發(fā)起幼兒的聯(lián)想。比如在完整欣賞后啟發(fā)幼兒:"你想想媽媽在唱著搖籃曲哄寶寶睡覺的時候臉上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在分段欣賞時教師啟發(fā)幼兒聯(lián)想媽媽是怎樣愛自己的?從而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產(chǎn)生愛媽媽的情感。在引導幼兒開展聯(lián)想時我注意給幼兒提供自由表現(xiàn)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如語言和動作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種情緒感染法,因為音樂是一種表情的藝術,很容易使幼兒受到情緒的感染,它在引導幼兒欣賞歌曲的過程中起到了示范榜樣的作用。在活動中除了欣賞錄音外,我特別注重讓幼兒欣賞我的演唱,因為通過聲情并茂,面帶微笑的演唱,和幼兒面對面能將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媽媽對寶寶的愛傳遞給每個幼兒,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在孩子安靜欣賞錄音時,我會用溫柔的目光注視每一個幼兒,用輕柔的動作適時給予提示,與幼兒之間進行無聲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技術在活動中交替使用、相互補充,使教學活動動靜交替。注意發(fā)揮了音樂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視了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傾向。
三、學法指導
教學中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學法指導,一方面是引導幼兒養(yǎng)成注意傾聽的良好習慣。音樂是時間藝術,要想獲得良好的音樂欣賞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決條件,只有認真地去傾聽才能正確地感知作品的旋律、節(jié)奏、速度和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為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我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指導幫助:
1、根據(jù)新綱要中"幼兒是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活動中特別注意了創(chuàng)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huán)境。比如在導入部分,用動感的多媒體課件"美麗的夜空"為背景,運用大型軟積木搭出顏色鮮艷的房子、花朵,引導幼兒在環(huán)境中集中注意力進入美好情境。讓其心情放松,沒有任何壓力的去欣賞。
2、在重復傾聽的時候,設計提問"仔細聽一聽,媽媽在搖籃曲中唱了些什么?"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聽。
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引導幼兒初步學習怎樣欣賞一首音樂作品的方法。首先,我采用了視聽欣賞的形式幫助幼兒感受、理解和記住音樂,視聽欣賞的形式能調動起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目有所見、耳有所聞,在不知不覺中帶著喜悅、好奇之心進入作品的美好境界之中。其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欣賞過程也在不斷地暗示幼兒,應從哪里入手,從哪些方面去欣賞一首音樂作品。另外,利用與音樂相符的動作來感受理解和記住音樂的方法能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讓動作使音樂內(nèi)容具體化、形象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隨音樂作模仿動作,能加深幼兒對音樂的印象。這樣,幼兒初步學習了欣賞的方法還會激發(fā)幼兒再次欣賞音樂作品的興趣,促進了其情感的發(fā)展,陶冶了性情。為幼兒今后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奠定了基礎。
另外,由于幼兒的知識水平、理解水平和實際生活經(jīng)驗都有所差異,每個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通過音樂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也都不會一樣。在學法指導中我注意了讓幼兒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動中獲得自主權。說說自己的感受、聽聽別人的想法,這樣既有利于自我的發(fā)展又有利于幼兒間的相互學習;既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又富于音樂作品更豐富更豐滿的思想內(nèi)涵。這也符合了綱要中"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四、教學程序
教師進行演唱引導幼兒進行第一邊完整欣賞(教師演唱),通過欣賞教師的演唱,引導幼兒感受搖籃曲緩慢輕柔的節(jié)奏特點和優(yōu)美抒情的情緒色彩。接下來運用提問:"這首搖籃曲有幾段?媽媽都唱了些什么?"進行第二遍完整欣賞,運用了課件演示。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分段欣賞,這一環(huán)節(jié)要完成重難點的突破。根據(jù)歌詞將歌曲分為三段每一段都分別欣賞兩遍。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重點運用了啟發(fā)聯(lián)想法,在提問上下功夫,力求問得巧、問得妙。設計了兩種提問,第一種是再現(xiàn)性提問,如:"歌曲中唱了些什么?小寶寶做了一個什么夢?"一種是啟發(fā)聯(lián)想式提問,如:"你想想媽媽會怎樣哄寶寶睡覺?寶寶為什么會在夢中露出微笑?"用這樣的提問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幫助幼兒理解三段歌詞反應的三層意思。除了用語言表述外,每一段都引導幼兒進行動作表演。比如第一段媽媽是抱著小寶寶輕輕的搖;第二段為了表達媽媽對寶寶的殷切希望會輕輕的拍拍寶寶,撫摩寶寶;第三段看到寶寶睡夢中都露出了笑容,媽媽會情不自禁的親親小寶寶。層層深入引導幼兒體會歌曲中那濃濃的母愛。充分發(fā)揮了音樂教育活動對幼兒德育的影響功能,自然的將重難點一一突破。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情境表演,孩子們每人抱一個寶寶通過扮演媽媽或爸爸,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去表達對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第三部分結束,讓幼兒在搖籃曲寧靜溫馨的意境中,教師引導幼兒:"看寶寶睡的多香啊,讓我們一起輕輕的把寶寶放到床上去吧。"教師和幼兒輕輕的走出活動室結束本次活動。
另外,為了進一步鞏固幼兒獲得的各種情感體驗、知識能力和學習方法我又設計了延伸活動,請幼兒欣賞幾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搖籃曲,組織美術活動為媽媽親手制作"愛心卡"表達對媽媽的愛。體現(xiàn)了各課教學的整和性。
在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節(jié)奏速度,在提問時,注意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兒回答。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的教育機制,努力體現(xiàn)"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各位領導!
《搖籃》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搖籃寧靜、溫馨的意境,激發(fā)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2、理解兒歌搖籃的內(nèi)容,嘗試有感情地誦讀搖籃。
3、在理解兒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大膽想象并進行創(chuàng)編。
4、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5、大膽想象,嘗試講述兒歌的不同發(fā)展。
活動重點:
了解兒歌內(nèi)容,嘗試有感情地誦讀兒歌。
活動難點:
在理解兒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大膽想象并進行創(chuàng)編。
活動準備:
1、《搖籃》flash動畫,《搖籃曲》音樂。
2、一張搖籃圖片,四幅自制教學掛圖。
3、創(chuàng)編時所用圖片:鳥寶寶,龜寶寶、熊寶寶、蝴蝶寶寶等。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fā)興趣。
1、老師:今天我們班上來了一位新朋友,孩子們快來看看,是誰呀?
寶貝們好!我的名字叫搖籃。你們認識我了嗎?
師:搖籃有什么用呢?
師:搖籃是小寶寶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覺呢?
2、師:今天我給大家?guī)硪皇钻P于《搖籃》的兒歌,你們想聽嗎?
二、欣賞詩歌、感知理解。
1、第一遍欣賞(教師朗誦,引人入境)
提問:
。1)兒歌的名字是什么?
。2)你們聽了有什么感覺?
師:兒歌里還有些什么呢?讓我們再來仔細地聽一聽。哪些是搖籃?她們又是誰的搖籃呢?
2、第二遍欣賞(播放課件flash,整體感知)
提問:
。1) 師:誰來說一說哪些是搖籃?(提示幼兒用詩歌中這樣完整的句子回答)
。2)師:想一想藍天是搖籃,搖著誰呀?大海是搖籃,她的寶寶呢?。.....
3、第三遍欣賞(圖文結合,分段理解)
孩子們說得可真棒! 搖籃媽媽聽到了可高興了,瞧:她帶著自己的寶寶來到了我們的身邊。ń處煷藭r將教學掛圖輕輕地推到前方)
。1)師:看誰的小眼睛最明亮?先來看第一幅圖吧!你看到了什么?
師:哦!白云在做什么?你能用動作表演一下嗎?
。2)師:你演的可真好!我們一起接著看看大海的懷抱中有誰呢?師:好的,浪花在做什么?一起做一下這個動作吧!
(3)師:恩,孩子們表演得真不錯!再來看一下第三幅圖中又有誰呢?
師:看風兒在做什么?花寶寶呢?
。4)師:花寶寶睡著了,我們可愛的小寶寶呢?
師:他是怎樣睡著的?
三、誦讀詩歌,加深理解。
1、隨文劃指誦讀
師:寶寶們都睡著了,我們不能把他們吵醒,要用什么樣的聲音來朗誦呢?”
師:那我們就用輕輕的、美美的聲音來讀讀這首詩歌吧!孩子們,伸出你們右手食指和老師一起劃指讀一讀吧!此時你們的小指尖嗖的一下碰到了字寶寶,準備好了嗎?
2、師幼合作誦讀
師:這么美的詩歌,我們一起再合作讀一讀吧!我讀前半句,你們接讀后半句?春美蠋煹氖謩,比比哪一小組接讀的好哦!
3、幼兒接龍朗讀
師:誰愿意展示你的聲音?好的,請4名幼兒接龍朗讀。
4、師幼配樂同誦
師:孩子們讀得真好, 我也想讀一讀了,讓我們隨著音樂再來美美地讀讀吧!
四、展開想象,創(chuàng)編兒歌。
1、示范引導創(chuàng)編
師:你們朗讀的聲音可真好聽!瞧,都把螃蟹寶寶吸引來了!螃蟹寶寶的搖籃在哪里?我想到一首詩歌了,你聽:海灘是搖籃,搖著蟹寶寶,海風輕輕吹,蟹寶寶睡著了。
2、幼兒分組創(chuàng)編
師:我當上了小詩人,你們呢?想不想當小詩人?好,趕快把你們桌下的寶寶們請出來吧!你也來用詩兒歌中那樣美的語言說一說吧!還可以將你編的詩歌說給同伴聽。
3、幼兒集體交流。
五、總結評價,情感提升。
1、師:這些小詩人編得真好聽!老師把它們串在了一起,你們想不想聽聽我們創(chuàng)編的詩歌呢?
大樹是搖籃,搖著鳥寶寶,樹葉沙沙響,鳥寶寶睡著了。
沙灘是搖籃,搖著龜寶寶,溫度悄悄升,龜寶寶睡著了。
草地是搖籃,搖著兔寶寶,草兒輕輕動,兔寶寶睡著了。
花兒是搖籃,搖著蝴蝶寶寶,風兒輕輕吹,蝴蝶寶寶睡著了。
2、師:這真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啊!孩子們,你們真棒!今天不僅幫小寶寶找到了搖籃,還當上了小詩人,編出了好聽的詩歌。你們高興嗎?
其實,在大自然里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寶寶,他們的搖籃在哪呢?細心的小朋友和我一起去找找吧!
另附:《搖籃》
藍天是搖籃,
搖著星寶寶,
白云輕輕飄,
星寶寶睡著了。
大海是搖籃,
搖著魚寶寶,
浪花輕輕翻,
魚寶寶睡著了。
花園是搖籃,
搖著花寶寶,
風兒輕輕吹,
花寶寶睡著了。
手是搖籃,
搖著小寶寶,
歌兒輕輕唱,
小寶寶睡著了。
《搖籃》教學設計 篇5
《搖籃》是一首意境優(yōu)美的詩歌,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借助《搖籃曲》作為背景音樂、動作、語言、圖片等多種方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nèi)容,感受詩歌美好的意境,發(fā)揮孩子的想象,能創(chuàng)編出較為完整的詩歌來。孩子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積極主動性較高,學習效果較好,孩子也獲得了成功。通過課的反復修改,在教學活動中也收獲了不少,為我在今后的語言教學活動中積累了不少的經(jīng)驗,以下就是幾點小小的收獲:在活動中,借助音樂、圖片、身體動作等幫助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圖片的出示,形象生動的再現(xiàn)了詩歌的內(nèi)容,幫助幼兒從直觀的視覺上感知詩歌的美,還幫助幼兒進行詩歌內(nèi)容的記憶。
在幼兒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詩歌時,配上了背景音樂《搖籃曲》,讓孩子自始至終都沉浸在那種寧靜溫馨的意境中,體驗到了詩歌帶給大家的快樂。在學習詩歌的同時,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幼兒先尋找四段詩歌的共同之處,有效的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結構,為學習仿編詩歌做鋪墊。很多的幼兒能夠根據(jù)圖片找出詩歌的規(guī)律,自己分析出句式的特點,朗誦詩歌較為連貫,詩歌內(nèi)容掌握較好。通過《搖籃》教學活動,讓我知道了在以后詩歌教學活動中,要使用多種手段讓孩子去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發(fā)展語言能力。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真正成為活動中的主人。
《搖籃》教學設計 篇6
幼兒園大班語言:
>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激發(fā)幼兒對詩歌的興趣。
2、在掌握詩歌的基礎上,學習仿編詩歌。
3、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和用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生活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電腦課件。
2、背景圖:大樹、狗窩、雞媽媽:單個動物圖樣:小雞、小狗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幼兒聽歡快的音樂,拍手進入活動室,然后音樂轉成搖籃曲,教師提問:“聽著現(xiàn)在的音樂,大家感覺怎樣?”(想睡覺)課件中出示小寶寶,引導幼兒討論,小寶寶也想睡覺了,誰來哄她,怎樣哄?誰是寶寶的搖籃?
2、幼兒集體想辦法,并請個別幼兒上前演示怎樣哄寶寶睡覺。
教師一邊示范一邊朗誦:“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3、“還有一些寶寶也想睡覺了,它們是誰呢?”課件出示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啟發(fā)幼兒想象這些寶寶的家在哪里?誰是它們的搖籃?誰會哄寶寶睡覺?
4、“在小朋友的幫助下,星寶寶、魚寶寶和花寶寶都找到自己的家了,它們在家里舒舒服服的睡著了?粗鴮殞殏冃腋5臉幼,我編了一首詩歌,這首詩歌的名字就叫搖籃,請大家欣賞一下,仔細聽聽詩歌里說了什么?”(課件演示)。
二、出示課件,理解詩歌內(nèi)容:
1、出示課件,欣賞第一遍詩歌(教師有感情地配樂朗誦詩歌)
——提問“孩子們,仔細看一看,聽一聽,詩歌中有哪些搖籃?搖得都是誰?”
引導幼兒用詩歌中語言來回答(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根據(jù)幼兒回答出示背景圖)
。ò橹崦赖谋尘耙魳,教師用輕柔舒緩的語調朗誦,創(chuàng)設了一種美的氛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體會詩的意境)
小結:我們知道了藍天、大海、花園、媽媽的手是搖籃,他們搖著自己可愛的小寶寶睡著了,小寶寶是怎樣睡著的?請大家仔細聽。
2、觀看課件,分段欣賞詩歌
(1)(播放詩歌中第一小節(jié)的課件)提問:星寶寶是怎樣睡著的?
幼兒: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為什么白云要輕輕地飄?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xiàn)。
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讀一讀用動作來表現(xiàn),看誰做得最美(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2)(播放詩歌中第二、三、四小節(jié)的課件)
提問:魚寶寶是怎樣睡著的?花寶寶是怎樣睡著的?小寶寶是怎樣睡著的?
引導幼兒說一說,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師引導,詩歌中說:“白云、浪花、風兒、歌兒”都是輕輕的呢?午睡的時候小朋友們動作也是怎么樣的?
“多美的詩歌呀,我們一起來比賽,看誰讀得最美。看看誰說的最好聽,最有感情!”
3、誦讀詩歌,體會意境
。úシ艃(yōu)美的樂曲)教師和幼兒一起誦讀;
4、請個別幼兒把自己最喜歡的一段詩歌說給大家聽。
5、表演詩歌
這么美的詩歌,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xiàn),看誰做得最美。
三、發(fā)展想象,仿編詩歌
1、(課件播放畫面):小雞、小狗、小鳥
教師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小雞、小狗、小鳥的搖籃在哪里嗎?讓我們幫它們找搖籃吧?”
2、出示圖片:大樹、狗窩、雞媽媽,請小朋友把單個動物圖送回家。
3、幼兒看圖仿編:
4、教師小結:“小朋友,今天我們不僅幫忙把小寶寶送回了家,還過了回詩人的癮,你們高興嗎?其實,我們大自然里還有許多的小寶寶,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并幫他們找到搖籃好嗎?”
四、活動延伸:為詩歌配畫
小朋友編的詩歌多美呀!請你為自己仿編的詩歌配上優(yōu)美的畫面。
《搖籃》教學設計 篇7
一、 設計意圖搖籃曲是頗具民族風格的一首曲子,其旋律婉轉、音樂形象親切,且歌詞見解移動。在以往的老教材中也有將它列入歌曲教學的。如浙江版的教參中就有,但這些教學方式不外乎是機械的,新《綱要》頒布后三年的今天我們豈能再將幼兒的主體地位反之以便?記得許卓婭教授在對音樂活動的創(chuàng)新中就強調幼兒自主的學,而不是死記硬背,所以活動中我將從對樂曲的欣賞體驗入手,以遞進式的學習方式逐漸解除師生、生生間的音架。讓幼兒充分自主體驗音樂的存在以肢體動作圖譜演示,配合語言的解析,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從而學會歌唱。二、 活動目標1、 通過欣賞、哼唱,感受樂曲柔美的旋律。2、 理解歌曲內(nèi)容,學唱歌曲。重點:通過欣賞、哼唱,感受樂曲柔美的旋律。難點:理解歌曲內(nèi)容,學唱歌曲。三、 活動準備1、 課前欣賞各種不同性質的樂曲。如:進行曲、圓舞曲等等。2、 記號筆、大張白紙。四、 活動過程 (一) 教師哼唱樂曲引起幼兒興趣。 “噓,……”(教師以輕柔的聲音哼唱樂曲的旋律。) 提問:“老師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幼兒自由回答)(二) 引導幼兒欣賞樂曲。1、 聽教師完整唱一遍歌曲。提問:“這首歌聽起來怎樣?你以前聽過嗎?”(幼兒自由回答)2、 教師邊輕輕清唱歌曲,邊根據(jù)歌詞做動作。幼兒觀察教師唱時的表情及肢體動作。(三) 學唱歌曲。1、 幼兒欣賞過樂曲后討論歌詞內(nèi)容,教師根據(jù)幼兒回答繪制圖譜。2、 集體邊看圖譜邊唱歌曲2~3遍。3、 幼兒邊做動作理解的唱歌曲。4、 撤除圖譜,幼兒閉上眼睛做小寶寶睡覺狀再次唱歌曲。5、 一半幼兒做寶寶,一半幼兒做媽媽輪流長歌曲一次。(四) 結束。教師模仿公雞叫,“天亮了小寶寶們起床了去外面活動活動。”
《搖籃》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激發(fā)幼兒對詩歌的興趣。
2、在掌握詩歌的基礎上,學習仿編詩歌。
3、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和用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生活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電腦課件。
2、背景圖:大樹、狗窩、雞媽媽:單個動物圖樣:小雞、小狗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幼兒聽歡快的音樂,拍手進入活動室,然后音樂轉成搖籃曲,教師提問:“聽著現(xiàn)在的音樂,大家感覺怎樣?”(想睡覺)課件中出示小寶寶,引導幼兒討論,小寶寶也想睡覺了,誰來哄她,怎樣哄?誰是寶寶的搖籃?
2、幼兒集體想辦法,并請個別幼兒上前演示怎樣哄寶寶睡覺。教師一邊示范一邊朗誦:“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3、“還有一些寶寶也想睡覺了,它們是誰呢?”課件出示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啟發(fā)幼兒想象這些寶寶的家在哪里?誰是它們的搖籃?誰會哄寶寶睡覺?
4、“在小朋友的幫助下,星寶寶、魚寶寶和花寶寶都找到自己的家了,它們在家里舒舒服服的睡著了。看著寶寶們幸福的樣子,我編了一首詩歌,這首詩歌的名字就叫搖籃,請大家欣賞一下,仔細聽聽詩歌里說了什么?”(課件演示)。
二、出示課件,理解詩歌內(nèi)容:
1、出示課件,欣賞第一遍詩歌(教師有感情地配樂朗誦詩歌)
——提問“孩子們,仔細看一看,聽一聽,詩歌中有哪些搖籃?搖得都是誰?”
引導幼兒用詩歌中語言來回答(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根據(jù)幼兒回答出示背景圖)
(伴著柔美的背景音樂,教師用輕柔舒緩的語調朗誦,創(chuàng)設了一種美的氛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體會詩的意境)
小結:我們知道了藍天、大海、花園、媽媽的手是搖籃,他們搖著自己可愛的小寶寶睡著了,小寶寶是怎樣睡著的?請大家仔細聽。
2、觀看課件,分段欣賞詩歌
(1)(播放詩歌中第一小節(jié)的課件)提問:星寶寶是怎樣睡著的?
幼兒: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為什么白云要輕輕地飄?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xiàn)。
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讀一讀用動作來表現(xiàn),看誰做得最美(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2)(播放詩歌中第二、三、四小節(jié)的課件)
提問:魚寶寶是怎樣睡著的?花寶寶是怎樣睡著的?小寶寶是怎樣睡著的?
引導幼兒說一說,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師引導,詩歌中說:“白云、浪花、風兒、歌兒”都是輕輕的呢?午睡的時候小朋友們動作也是怎么樣的?
“多美的詩歌呀,我們一起來比賽,看誰讀得最美?纯凑l說的最好聽,最有感情!”
3、誦讀詩歌,體會意境
。úシ艃(yōu)美的樂曲)教師和幼兒一起誦讀;
4、請個別幼兒把自己最喜歡的一段詩歌說給大家聽。
5、表演詩歌
這么美的詩歌,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xiàn),看誰做得最美。
三、發(fā)展想象,仿編詩歌
1、(課件播放畫面):小雞、小狗、小鳥教師提問:“小朋友,你們知道小雞、小狗、小鳥的搖籃在哪里嗎?讓我們幫它們找搖籃吧?”
2、出示圖片:大樹、狗窩、雞媽媽,請小朋友把單個動物圖送回家。
3、幼兒看圖仿編:
4、教師小結:“小朋友,今天我們不僅幫忙把小寶寶送回了家,還過了回詩人的癮,你們高興嗎?其實,我們大自然里還有許多的小寶寶,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并幫他們找到搖籃好嗎?”
四、活動延伸:為詩歌配畫
小朋友編的詩歌多美呀!請你為自己仿編的詩歌配上優(yōu)美的畫面。
《搖籃》教學設計 篇9
唱歌、跳舞,歌表演幼兒是非常喜歡的。對于欣賞美音樂,卻一定需要老師的精心引導和欣賞意境的刻意布置,才能使幼兒真正學會感受到其中的含義。
在《搖籃曲》音樂欣賞活動中,要達到的活動目標有兩個,一是嘗試用語言和動作表現(xiàn)《搖籃曲》柔和、寧靜的音樂特點,二是感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濃濃愛意。
在活動過程中,我精心導入活動,創(chuàng)設睡覺意境,自然進入活動主題,以游戲方式讓幼兒靜息,以談話的方式引導幼兒說說媽媽使寶寶快快入睡的方法,講故事、唱歌等。
我一邊歌唱《搖籃曲》,一邊做哄寶寶入睡的動作,頭和身體也隨之輕微擺動。孩子們表現(xiàn)的都很好。好像真的睡著了。
然后師幼一起表演爸爸媽媽唱《搖籃曲》哄寶寶入睡。
然而,當我播放音樂時,卻引起了不少孩子的驚呼聲、歡笑聲,哪里是哄寶寶睡覺!分明就是沖鋒號吹響了一般。
原來,因為《搖籃曲》是美聲唱法,聲音音色飽滿,底氣十足,加上初始時音量涉嫌稍大,孩子們乍然一聽,很震撼,后來,在我的再三示意下,把音量調得稍小一些,引導孩子們再次欣賞,才慢慢達到了目標。反復欣賞時效果就比較理想了。
感情的表達有時美聲唱法是最豐富的。經(jīng)過反復探索,把握好音量調的`高低,老師的引導、意境的創(chuàng)設,幼兒還是能基本達到活動目標,這次美聲唱法欣賞活動使我初步積累了有關方面的經(jīng)驗和感覺。我深刻的體會到,對于此類音樂的欣賞教學我還很缺乏專業(yè)水準和經(jīng)驗,尤其是教學活動中美聲唱法方面的學習更應該加強。
《搖籃》教學設計 篇10
一、情況分析
1、幼兒已學過詩歌《搖籃》,對詩歌的結構有初步的理解,并曾有過仿編其它詩歌的經(jīng)驗。
2、多數(shù)幼兒已能將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有聯(lián)系的事物告訴老師,能力較強的已開始學會用畫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3、多數(shù)幼兒講述時用詞較為準確,但表達不很流暢。
4、部分幼兒未能養(yǎng)成主動討論,積極傾聽的良好習慣(如莊濤、藝友等)
二、活動目標
1、學習較有表情地朗誦詩歌,進一步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形象,增長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2、要求幼兒運用學過的動詞,結合已有的經(jīng)驗仿編詩歌,并能通過畫畫、擺圖等形式表現(xiàn)詩歌的內(nèi)容。
3、培養(yǎng)幼兒主動與同伴討論、交流的良好習慣,發(fā)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活動過程 與指導:
1、集體活動: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回憶詩歌名稱,引入課題;
。2)復習朗讀詩歌;
。3)教師示范仿編詩歌,激發(fā)幼兒對仿編詩歌的興趣;
(4)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學習仿編詩歌;
(5)幼兒上來仿編詩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或糾正,集體將仿編較好的詩歌朗誦出來。
2、延伸活動:
(1)擺圖仿編
水平一:能用教師提供的底板做搖籃,畫出相應的寶寶卡片,仿編詩歌;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礎上能有表情地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
(2)畫畫仿編:
水平一:要求幼兒能將有聯(lián)系的事物畫在一起,根據(jù)繪畫內(nèi)容仿編詩歌;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礎上能有表情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
(3)表演組:
水平一:要求在課堂上已仿編好詩歌的幼兒能兩兩合作制作搖籃與寶寶的頭飾、仿編詩歌;
水平二:要求幼兒合作將仿編的詩歌表演出來。
四、環(huán)境與材料:
1、環(huán)境布置:搖籃(大樹、泥土)
2、壁畫:搖籃(大海、天空、泥土)
3、教學掛圖4張;
4、底版與小卡片;
5、紙、筆、幼兒自編的彩帶。
五、評估:
由于本次活動無論在材料方面或知識豐富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得較細致,準備較充分,因而活動取得較好的效果,能達到我們預定的教育教學目標 。
1、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做到教態(tài)自然,語言簡練明了,能以親切的口吻將孩子帶到詩歌的意境中,但在引導幼兒討論時,對于個別未能留心傾聽同伴意見的幼兒,教師未能及時引導他積極討論,留心傾聽;
2、由于《搖籃》這首詩歌很優(yōu)美,多數(shù)孩子能積極參與討論,學習仿編詩歌,并能將自己仿編的詩歌念給全體小朋友聽,多數(shù)孩子能認真地傾聽并簡單評價同伴仿編的詩歌,但有極少數(shù)幼兒未能留心地傾聽,偶爾要打岔;(林旭、沈育)
3、在延伸活動中,由于我們本著讓孩子“多動手”的宗旨,每組活動都給孩子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因而孩子們活動的積極性極高,全班孩子都能分別以畫畫,或制作頭飾,制作磁鐵卡片等形式仿編詩歌,并有表情地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但還有少數(shù)孩子未能聲音響亮地朗誦及主動念給客人老師聽。
總而言之,幼兒在整個活動中都是主動、積極的,對仿編詩歌充滿了興趣。
《搖籃》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認讀生字組成的詞語。
2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開展小組討論,理解、感悟課文。
2運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識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識字、寫字,正確。
2流利地朗讀古詩懂得“祖先的搖籃”的含義。
【教學難點】
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強環(huán)保意識。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1.談話:同學們,大家知道什么是搖籃嗎?搖籃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華民族“祖先的搖籃”在哪嗎?請看錄像。
2.這就是原始檔林,你們喜歡原始檔林嗎?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這兒美麗的地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始檔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環(huán)境吧。
3.板書課題:祖先的搖籃。
齊讀課題。理解“祖先”和“搖籃”。
。ǘ┙柚匆簦氉x課文
1自學要求:(出示課件)
借助拼音,輕聲自由練讀課文。讀第一遍時,在生字下面做“△”記號。讀第二遍時,生字重點拼讀。讀第三遍時,在難讀的句子下面畫“——”線。讀第四遍時,標上自然段序號。
。1)學生根據(jù)自學要求自由練讀課文。
(2)教師巡視指導。
1檢查學生生字字音的拼讀掌握情況。
出示課件,用各種方式指導讀生字。
2檢查難讀的句子。
師:同學們,你認為有沒有難讀的句子?(學生自由發(fā)言)指導讀。
。1)爺爺說,那/原始檔林/是/我們/祖先的/搖籃。
。2)那/濃綠的/樹陰/一望無邊,遮住了/藍天。
。3)!蒼蒼茫茫的原始檔林,我們祖先的搖籃!
3請學生分段讀課文,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
。2)分小組比賽讀。
(3)播放課文錄音,范讀課文。
。4)讓學生再讀全文,大體了解祖先的生活。
。ㄈ┳R記字形,指導書寫。
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祖啊濃望摘掏蛋憶
1討論如何識記字形呢?
2教給學生識記方法:
、儆檬熳謸Q偏旁,加偏旁的方法記比如:“組”與“祖”,“淘”與“掏”,“憶”與“億”!暗巍迸c“摘”。
、谌菀壮鲥e的地方重點記比如:“望”字要注意左上是個“亡”,豎折變成豎提。
③感到有困難的地方用記號標出比如:“賽”是“寒”下面的兩點變成“貝”。
3在習字本上進行描紅練習。
4當堂默寫。指名學生上臺默寫生字,集體糾正。
。ㄋ模┊斕脵z測鞏固學習。
第二課時
。ㄒ唬┵Y料展示,引入新課:
課前布置學生找原始檔林的圖片,文字資料,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讓學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檔林的美麗神秘。
今天就讓我們繼續(xù)走進原始檔林,捕捉祖先原始的生活。
板書課題:祖先的搖籃。齊讀課題。
。ǘ├斫庹n文:
1.師配樂范讀課文,生思考:原始檔林給了你怎樣的感覺?
2.指名回答。
指導讀句:那蒼蒼茫茫的原始檔林,是祖先的搖籃。
3.再讀詩文,找一找有關詩句,說說課文中為什么把原始檔林稱作“祖先的搖籃”?
照樣子,說一說。
那(蒼蒼茫茫的原始檔林),是(祖先)的搖籃。
那,是的搖籃。
那,是的搖籃。
4.想象一下,我們的祖先在他們的搖籃里干些什么?(狩獵、采摘)
5.同桌互讀,說說“祖先的搖籃”有怎樣美好而遙遠的回憶?
。1)說說:詩中寫祖先在這里干什么?
。ㄕ肮、掏鵲蛋、逗小松鼠、采野薔薇、捉紅蜻蜓、逮綠蟈蟈)
。2)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樣在蒼蒼茫茫的原始檔林里摘野果、掏鵲蛋、逗小松鼠、采野薔薇、捉紅蜻蜓、逮綠蟈蟈,會有怎樣的感覺?
。ㄗ杂勺栽,驚喜連連)
(3)練讀2、3節(jié)。
。4)配上歡快的音樂,齊讀2、3節(jié)。
6.學習課文最后一節(jié)。
。1)說說:你讀懂了什么?(理解:蒼蒼茫茫、祖先)
(2)引讀。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4)說說:“祖先的搖籃”怎樣才能地久天長,永遠不被污染?
、傥覀儾粦摓E砍濫伐,不要隨便狩獵。
②檔林附近不能開一些工廠,排放廢氣、廢水。
7.選擇喜歡的一節(jié)有感情地讀一讀。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8.有感情地讀全詩。
(三)拓展延伸:
1.讓我們也展開想象我們的祖先在他們的搖籃中會干些什么?畫一畫吧!
。ㄣ@木取火、集體狩獵、打造石器、建房搭窩)
2.如果我們站在原始檔林——我們祖先的搖籃面前,你會有哪些問題?
①你們什么時候開始學會生火做飯的?
②你們什么時候開始學會搭建房屋的?
板書設計
大一望無邊
摘野果、掏鵲蛋
祖先的搖籃猜想祖先的生活和野兔賽跑,看蘑菇打傘
逗小松鼠、采野薔薇
捉紅蜻蜓、逮綠蟈蟈
感嘆祖先的美好生活
《搖籃》教學設計 篇12
《搖籃》是一首經(jīng)典的、優(yōu)秀的兒童詩歌,它以幼兒的眼睛來描述“搖籃”,簡潔明了的語言將“搖籃”與“寶寶”的關系表達出來,既能讓人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又極富畫面感,讓人浮想聯(lián)翩,整首詩歌洋溢著濃濃的愛意,是一篇有較高文學價值的幼兒作品。
本次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欣賞感受;第二部分是學習理解;第三部分是嘗試創(chuàng)編。重點是理解,難點是創(chuàng)編。為了能讓幼兒充分感受詩歌優(yōu)美、溫馨的意境,我采用了兩個手段,先是讓幼兒聽《搖籃曲》,讓幼兒在音樂中體味。其次是適當?shù)捏w驗,我讓幼兒用自己的手擘來當搖籃,跟隨音樂來搖晃,體驗媽媽哄寶寶入睡的溫馨。在此基礎上,利用直觀的畫面和針對性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最后又通過先部分后整體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創(chuàng)編詩歌,這樣解決了難點,同時也達成了目標。整個活動中,我還將詩歌朗誦貫穿始終,每一部分都能聽到詩歌,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潛移默化中將溫馨的.意境傳遞給了幼兒。
從幼兒參與程度來年,整節(jié)活動幼兒的興趣還是比較濃厚的,參與點也比較多,特別是在創(chuàng)編部分,大家聯(lián)想的比較豐富,創(chuàng)編的詩歌也有好幾個版本,可以說還是比較成功的。
《搖籃》教學設計 篇13
設計意圖:
多通道參與原則,是當今幼兒園音樂欣賞教育活動改革所提出的一項重要原則,借助音樂欣賞《搖籃曲》來嘗試、實現(xiàn)這一原則。通過聽覺以外的其他感覺通道,如:唱歌、表演、繪畫等相互的運用、融合,讓幼兒更好地感受音樂,更好地表達對音樂的感覺;體會自己是活動的參與者、操縱者;感受音樂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及親子之情。
活動目標:
1.知道搖籃曲是東北民歌。通過欣賞能聽出歌曲的內(nèi)容,進行母愛教育。
2.通過對歌曲的感受,能說出歌曲的性質(優(yōu)美、緩慢)。知道這是媽媽搖寶寶睡覺時唱的歌,要慢而輕地唱。
3.理解詩歌內(nèi)容,初步學習有節(jié)奏地完整朗誦詩歌。
4.學會歌唱本首歌曲。
活動準備:
1.幼兒園教育活動音樂磁帶。
2.設置一個娃娃睡在搖籃里的情景。
3.表現(xiàn)歌詞內(nèi)容的圖片3幅。
4.幼兒人手一個娃娃和一塊小毛巾。
重點:
引導幼兒說出歌詞大意。
難點:
感受兩首樂曲的不同性質。
活動過程:
(一)感受《進行曲》
1.幼兒聽音樂《學做解放軍》排隊、踏步走進教室坐好。
2.讓幼兒自己說說聽完這首曲子的感受(幼兒自由發(fā)言,老師進行及時鼓勵和表揚)。
3.教師小結《進行曲》的性質和特點(歡快、有力、速度稍快)。
(二)肢體動作體驗、感受用寶寶哭的聲音引出《搖籃曲》。老師告訴幼兒:"剛才的《進行曲》力度太強了,把寶寶吵醒了,請小朋友幫我想一個好辦法哄寶寶不哭。"幼兒自由回答(搖一搖、抱一抱、親一親、拍一拍等)。每當幼兒想出一種辦法,尤其是與別人不同的辦法時,老師都要給予鼓勵、夸獎孩子并和其他幼兒一起用動作體驗搖一搖、抱一抱、親一親、拍一拍等,體驗后讓幼兒說說感覺(輕輕地)。
(三)感受《搖籃曲》
1.老師:"小朋友們想的辦法都很好,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老師也想了一個辦法,我想給寶寶唱首歌,可是不知道這首曲子行不行,請大家?guī)臀衣犚宦牎?欣賞第一遍〈搖籃曲〉,要求幼兒仔細傾聽。
2.欣賞完樂曲,組織幼兒說說感受(優(yōu)美、緩慢)。老師:"這首曲子真美,寶寶睡著了,我們把她放進臥室去吧。"老師邊唱邊做拍手、拍腿動作,讓幼兒感受2拍子。操作完畢,讓幼兒說說是幾拍子樂曲?(2拍子);哪一拍強?哪一拍弱?(拍手的一拍強、拍腿的一拍弱)順勢告訴幼兒2拍子強弱規(guī)律:強弱。
(四)結合〈搖籃曲〉深入進行肢體感受組織幼兒雙手成搖籃狀,傾聽音樂、感受音樂(輕輕地、柔柔地)。
(五)運用傾聽法,分段欣賞〈搖籃曲〉1.幼兒結合第一幅圖片欣賞樂曲第一段,說說歌詞內(nèi)容,老師總結后再為幼兒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和理解詞意)。
2.幼兒結合第二幅圖片欣賞樂曲第二段,說說歌詞內(nèi)容,老師總結后再為幼兒演唱一遍第二段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和理解詞意)。
3.幼兒結合第三幅圖片欣賞樂曲第三段,說說歌詞內(nèi)容,老師總結后再為幼兒演唱一遍第三段歌詞(幫助幼兒加深和理解詞意)。
4.為幼兒解釋歌詞中難以理解的詞,如:"娘"。(過去的年代,把媽媽叫做"娘")。
5.老師可著重講解第二段歌詞,讓幼兒說說長大后自己的愿望是什麼?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表揚幼兒有志氣)。
6.老師把歌曲整體為幼兒演唱一遍。
(六)介紹歌曲出處(是一首東北民歌,是媽媽搖寶寶時唱的歌,要慢而輕地唱)。
(七)進行母愛教育1.老師:"在我們小的時候,每天晚上是誰哄我們睡覺的?"幼兒集體回答(媽媽、爸爸)。向幼兒進行母愛教育:爸爸、媽媽很辛苦,每天要上班,下了班還要照顧我們,我們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煩爸爸、媽媽。
2.鼓勵幼兒回家用一個動作來感謝爸爸、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如:親一下、抱一下、摟一下等),也可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等。
活動延伸:
幼兒每人抱一個娃娃,邊欣賞樂曲邊搖娃娃睡覺,風起了,會給娃娃蓋被子,體驗父母的辛苦。教學活動在舒緩、優(yōu)美的樂曲中結束。
(八)補充加深活動1)把課中所用的材料投放在活動區(qū)內(nèi),讓幼兒自己放樂曲,自己欣賞,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體現(xiàn)音樂所帶來的快樂。
2)以〈寶寶的搖籃〉為主題,設計幾個小欄目,讓幼兒描述、繪畫,加深親子之情。
他們在干什么活動目標:
1.學習傾聽,分辨不同物體產(chǎn)生的聲音,提高聽覺分辨力2.根據(jù)故事情境,讓幼兒發(fā)揮想象,模仿各種聲音,并進行情境表演活動準備:
多媒體制作的圖片。各種小動物的頭飾。
活動過程:
(一)出示玩具小兔,告訴小朋友今天小白兔要帶我們?nèi)ヒ粋地方,你們想不想去,(引起幼兒的興趣)放情境一:背景(森林里,有樹,有小山坡,有草坪,有池塘) 播放小鳥的聲音,之后問小朋友這是什么聲音,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
播放馬的叫聲,之后問小朋友這是什么聲音,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
播放青蛙的叫聲,之后問小朋友這是什么聲音,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
播放一頭獅子,請幼兒說說它的聲音。
播放完之后,請幼兒想想,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的叫聲,并請他們也來學學這些叫聲。小朋友學得真像,小白兔很高興,她還想帶小朋友到另一個地方去,放情境二:背景(公路上,兩旁有樹木,有人行道) 播放飛機的聲音,問幼兒這是什么聲音。你在什么地方聽到過。
出示各種圖片,請幼兒根據(jù)圖片說說他們的聲音。并問幼兒你在什么地方聽到過。
(二).分段播放錄音聲音,請幼兒聽聽他們在干什么。并進行適當?shù)那榫潮硌荨?/p>
(三)大自然里的聲音還有很多,老師帶小朋友一起到外面去找找看。
利用多種方法引導幼兒欣賞感知《搖籃曲》。
改進:第一次范唱時拍手容易分散注意力,安靜的聽能記住歌詞,帶要求聽。
個別幼兒沒有關注到。
《搖籃》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歷史,包括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的相關歷史知識。
2.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金字塔的建筑歷史,認識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創(chuàng)造能力,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印度種姓制度等相關知識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奴隸制度的實質,提高學生認識歷史事件本質特征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金字塔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紀念碑;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漢謨拉比法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社會的重要資料。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金字塔的建造、漢謨拉比法典。
教學難點:古代文明為何產(chǎn)生在大河流域;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
教學過程
同學們請看的圖片,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他們是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人類早期文明的杰出成就,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他們分別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誕生于亞非大河流域的人類早期文明。
。劢處熞龑В菡埻瑢W們看課本上第7頁到第8頁有關埃及的內(nèi)容,了解埃及文明的特點。
。蹖W生看書]……
。劢處熞龑В輳恼n本中能獲得哪些有效信息?
[學生回答]埃及文明的出現(xiàn)與尼羅河有關,尼羅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濫。水退后留下了肥沃的黑土,便于農(nóng)業(yè)種植。約公元前3500年開始,河流兩岸陸續(xù)出現(xiàn)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約公元前3000年,初步統(tǒng)一的埃及國家建立起來。
埃及是金字塔的國度,埃及國王自稱是神的化身,他們的陵墓金字塔是權力的象征。
問題一:為什么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
問題二:金字塔是通過什么方式建筑的?
。蹖W生討論]……
。ㄓ懻摃r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發(fā)揮,最后選派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作最后)
[教師講述]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這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話。這句話一語道出了尼羅河與埃及文明兩者的關系。在東非廣闊的土地上,尼羅河由南向北傾瀉而下,注入地中海。古埃及人的活動范圍,南起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不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農(nóng)作物生長,這就給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了條件。尼羅河不僅養(yǎng)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馬克思說:“計算尼羅河水的漲落期的需要,產(chǎn)生了埃及的天文學。”古埃及的科學文化知識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羅河的生產(chǎn)實踐中產(chǎn)生的。因此,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尼羅河河水猶如母親甘甜的乳汁,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兒女。
金字塔建筑群,散布在尼羅河下游兩岸的基薩和薩卡拉一帶,位于開羅以南十多千米,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80座。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國王(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規(guī)模最大。金字塔約用巨石230萬塊砌成,平均每塊重約2.5噸。塔底占地約52900平方米。繞大金字塔一周,約有一千米。胡夫的兒子哈佛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低8米。建筑金字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據(jù)說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10萬人頭頂烈日在監(jiān)工的皮鞭之下勞動,整個工程歷時30年。本課引言中選用的插圖《獅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建筑。獅身人面像希臘人稱它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國王威嚴的象征。其目的也在于使人們相信,國王凌駕一切的權威是永世不可動搖的,妄圖以此震懾人民的心靈,維護奴隸主專政。在埃及吉薩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獅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東方,高達20米,長73米,加上被埋沒的前爪,全長70多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長,下額的胡須長達6米,除獅爪是用石塊砌成之外,整個獅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時留下的一塊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侖率軍遠征埃及時,曾用大炮轟擊獅身人面像,希望打開通往內(nèi)部的入口,破壞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種奇特的“笑容”。每當風沙彌漫、日影昏暗的時候,出現(xiàn)一種朦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歷史。
金字塔的建筑,從古到今都給人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傳統(tǒng)的說法,特別是史書(希羅多德的著作)的記載,都認為是依靠奴隸的集體勞動建成的。但是在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非常低的情況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將一人來高、兩噸半重的巨石從山上鑿出?又是如何將巨石從幾英里甚至幾十英里外運來,再吊上甚至高達一百多米的塔頂?對于這些問題,無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一些學者推斷,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滾木,把巨石運到建筑點的,他們又將場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著斜坡拉上金字塔。就這樣,堆一層坡、砌一層石,逐漸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來,又有一些學者推斷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為。當然,要真正揭開金字塔的建筑之謎,還得依靠人們的不懈努力和勤奮研究。
。劢處煟莨虐<暗膰酰ǚɡ希﹤儾粌H僅滿足于生前統(tǒng)治著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復活成神,仍是陰間的統(tǒng)治者,永遠庇護著他的子孫后代。根據(jù)埃及的神話傳說,只有保存好尸體,靈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復活。因此,他們把尸體挖去內(nèi)臟,浸以鹽水等防腐劑,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緊。這種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體叫做“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們死而“復活”后的“永世的城堡”。這便是每個國王繼位后就著手為自己建筑陵墓的宗教方面的原因。金字塔是人
類建筑史上的奇跡,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紀念碑。同時,金字塔也是無數(shù)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它給古埃及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劢處熯^渡]同學們,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在大河流域的文明,除了埃及文明以外,還有兩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劢處熤v解](結合課本地圖或教學掛圖,講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義)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土地肥沃,從地圖上看,它形似一彎新月,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在沃地東部并行奔流,被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qū)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這里的河水定期泛濫,時常帶來災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教師提問]兩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和尼羅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點?
。蹖W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的泛濫都給當?shù)亓粝铝朔饰值耐恋兀加欣谵r(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
[教師引導]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蹖W生回答]從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產(chǎn)生的共同規(guī)律。
。劢處熤v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在沃地東部并行奔流,被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qū)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大致以今日的巴格達城為界線,分為南北兩部分。它的北部為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也劃分為兩部分,以尼布爾(今努法爾)為界線,它的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們結成氏族公社,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還飼養(yǎng)綿羊、豬、牛、驢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蘇美爾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烏爾等。蘇美爾城邦出現(xiàn)后不久,在它的北面從敘利亞草原遷來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隸制城邦。在以后幾百年時間里,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不斷打仗,兩河流域南部時而統(tǒng)一,時而分裂,直到漢謨拉比時,古巴比倫才統(tǒng)一兩河流域。
1901年12月,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一個名叫蘇撒的古城舊址上,進行發(fā)掘工作。一天,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塊黑色玄武石,幾天以后又發(fā)現(xiàn)了兩塊,將三塊拼合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柱形的石碑。
這塊石碑高2.25米,底部圓周1.9米,頂部圓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沙馬什,端坐在寶座上,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馬什正在將一把象征帝王權力標志的權標,授予漢謨拉比。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wěn)重,表現(xiàn)了“君權神授”的觀念。石碑的下半段,刻著漢謨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書寫的,其中有少數(shù)文字已被磨光。
這個石碑就是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法典。它把我們帶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社會。
西亞的城邦往往為了爭奪美索不達米亞的統(tǒng)治權而戰(zhàn),而各個城邦有各自不同的強大時期,因此也都先后統(tǒng)治過這一地區(qū)。巴比倫控制該地區(qū)是在其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因為臣民們相互之間常常因觀點不同而發(fā)生沖突,于是漢謨拉比就制定了一套全體人民都必須遵從的法律。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漢謨拉比法典有282條法律條款,包括刑事法及有關占有奴隸、結婚和離婚、償還債務和支付工資等方面的法律。一些法律聽起來還很合理,如第233條規(guī)定:“倘若一個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而工程不完善……這一工程應由該建筑者本人出資修繕。”
刑罰是嚴厲的。一條法律規(guī)定:“倘若一個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則應同樣挖出其眼。”但是挖出奴隸的眼睛就不會處罰得這么重,只需支付一定的罰金即可。
漢謨拉比的雕像。在頒布法典的同時,他還建立了一個巴比倫宗教,來代替多神崇拜。漢謨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塊石碑或者說是石柱上。頂部是漢謨拉比與巴比倫的正義之神沙瑪什的雕像。
。劢處熞龑В莠F(xiàn)在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據(jù)法典的部分條款討論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
[學生討論]……
。劢處熋鞔_]從漢謨拉比法典的內(nèi)容看,它處處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強化奴隸主階級的專政。在階級社會里,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是維護國家政權的工具。
。劢處熯^渡]在學習完兩河流域的歷史后,我們來看一下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劢處熤v解](結合課本上古代印度的地圖講解)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印度的名稱起源于印度河,古代稱它為“身毒”或“天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興起了許多城市,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本書中選用的插圖就是該城遺址)。古代印度文明在歷史上稱為“印度河文明”,因這明最早發(fā)現(xiàn)于哈拉帕,也稱“哈拉帕文明”。顧名思義這明,發(fā)源于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亞次大陸核心地區(qū)的西北邊陲,所以很多文化遺址今天已不在印度境內(nèi),而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但在歷史上,這兩個國家的文明是同源的。在1925年以前,人們只知道印度歷史上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文明,以為它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可是,歷史學家們也知道雅利安人是外來的,那么,在雅利安人之前,印度這塊土地的主人又是誰呢?歷史學家們
百思不得其解。1925年,考古學家宣布,在印度河流域發(fā)現(xiàn)了巨大的城市遺址,其文化大約興起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00年代中后期進入繁盛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這里出現(xiàn)了一些奴隸制小國家。不久,考古也證實,這些散落各地的古代印度奴隸制國家大約最晚于公元前1750年后不久就結束了,這就把印度的文明史提前了0年。此后,考古學家又在印度河中下游和西部沿海發(fā)現(xiàn)了大小城鎮(zhèn)遺址余處,其范圍從西邊的伊朗邊境至東邊今天印度的德里,從喜馬拉雅山麓到南部的阿拉伯海,總面積達130萬平方千米。到目前為止,這一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遺址就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前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qū)印度河主要支流拉維河東岸,后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長納縣境內(nèi)的印度河畔。此外,還有一些小遺址,如卡利班根、洛塔爾、蘇爾戈德,都在今天的印度境內(nèi)?脊虐l(fā)現(xiàn),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兩座城市布局整齊,主要街道寬達10米,分別向東西和南北整齊排列,房間一般用磚砌成,既有簡陋的小屋,也有設計精美的宮殿,這些情況反映了明顯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
。劢處熞龑В菹旅嫖覀儊砜匆幌卤灸康闹饕獌(nèi)容“種姓制度”。請大家先把課本上的看一看,在中間找出一些有效信息。
。蹖W生回答]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之后,逐漸產(chǎn)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jù)這個制度,社會分成四個等級。四個等級不是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創(chuàng)造出來的。
各個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個等級的人沒資格從事高一等級的職業(yè),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種姓制度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給后來印度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劢處熤v解]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雅利安人一支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這就是一印度古代文獻中所稱的雅利安人;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在印度—雅利安人擴張過程中,當?shù)鼐用窕虮徽鞣虮悔s走,他們成為古代印度次大陸的主要居民。雅利安人在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顏色、品質。社會全體成員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等級不同,權利、義務也不同。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是祭司貴族,掌握神權,地位最高。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權與軍權。以上兩個高級等級占有大量生產(chǎn)資料,靠剝削為生,構成統(tǒng)治階級。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實際上處于奴隸的地位。第三、四等級構成被統(tǒng)治階級。各個等級職業(yè)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貴賤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久而久之,下層等級愈演愈繁,出現(xiàn)賤民,即所謂不可接觸者,他們最受鄙視。首陀羅和賤民被壓在印度社會最底層,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折磨、壓制和剝削。
從理論上維護種姓制度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它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變而來。它把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文學作品《吠陀》作為經(jīng)典。它信奉多神,不設廟宇,不崇拜偶像,但規(guī)定了煩瑣的祭神儀式,從私人生活到國王即位,都要祭神。它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引用《吠陀》中的神話傳說,造物神“梵天”用口創(chuàng)造出婆羅門,用手創(chuàng)造出剎帝利,用腿創(chuàng)造出吠舍,用腳創(chuàng)造出首陀羅。還大肆宣揚輪回說,凡循規(guī)蹈矩、安分守己者,來生可升為較高等級,否則,則降為較低等級。它假托梵天的兒子摩奴制定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法典規(guī)定婆羅門有權奪取首陀羅的一切,而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chǎn)。首陀羅如果評論婆羅門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殺死婆羅門的人應處以最痛苦的死刑。高等級殺死首陀羅,可用牲畜抵償或簡單凈一次身就行了。在佛教廣泛傳播期間,婆羅門教衰落。到了8世紀,經(jīng)過改頭換面的婆羅門教在印度重新得勢,易名為印度教。
《搖籃》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大班音樂欣賞:搖籃曲,這首歌曲有三段,這是一首東北民歌,曲調優(yōu)美,節(jié)奏緩慢,歌曲有三段歌詞其中滲透著媽媽對嬰幼兒的無限疼愛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識點是:搖籃曲的節(jié)奏特點和情緒色彩。由于大班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欣賞音樂作品的基礎,能完全較為正確的來識別音樂作品的情緒和節(jié)奏特點。因此只有掌握了搖籃曲具有的緩慢輕柔的節(jié)奏特點,優(yōu)美抒情的情緒色彩。才干更進一步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為教學地順利開展做好鋪墊準備。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在整個知識結構中處于基礎地位,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局部,根據(jù)音樂教學的意義中所提到的:對幼兒來說音樂活動的意義決不應局限于音樂自身,它同時也要有益于發(fā)展幼兒的智力和體力,陶冶幼兒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兒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個性,使幼兒身心健康的生長。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濃濃的母愛、享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
2、發(fā)展幼兒的音樂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示力,培養(yǎng)幼兒注意傾聽的良好習慣。
3、引導幼兒了解搖籃曲的性質特點,知道這是一首東北民歌,啟發(fā)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達對歌曲內(nèi)容的理解。
教學重點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正確理解歌曲的內(nèi)容。制訂的依據(jù)是: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是通過各種表示手段如旋律、節(jié)奏、速度等而塑造出來的。而音樂又是一門時間藝術,是在時間中流動的,稍不注意就會流失過去,作為歌曲的欣賞幼兒可以借助于歌詞來理解歌曲內(nèi)容。大班幼兒注意力的發(fā)展比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會神地傾聽正確理解歌曲的內(nèi)容,才干使幼兒與歌曲發(fā)生共鳴。
教學中的難點是: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情感體驗與聯(lián)想。難點制定的依據(jù)是:欣賞音樂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和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幼兒的認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越理性的特點。因此在音樂感知的基礎上,發(fā)生情感體驗和聯(lián)想從而達到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對幼兒來說和具挑戰(zhàn)性,就象一個跳一跳就夠得到的果實,借助于教師的引導協(xié)助,幼兒通過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內(nèi)容和分析依據(jù)綱要的精神:音樂教育不是用說理的方法,而是通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陶冶情操,豐富幼兒感情,啟迪幼兒智慧,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我主要運用了欣賞法、啟發(fā)聯(lián)想法和情緒感染法進行教學。
第一種欣賞法,這是音樂欣賞教學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賞法中又分為完整欣賞和分段欣賞兩個層次。整首欣賞,其目的就是堅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給幼兒一種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賞的目的是引導幼兒進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內(nèi)容,感受搖籃曲的性質。因此教學中的第一遍欣賞是完整欣賞,給幼兒初步的音樂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賞進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賞,這是幼兒對搖籃曲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賞析。在運用欣賞法時為幼兒創(chuàng)設恬靜溫馨、有利于傾聽的教學環(huán)境,借助于動感的多媒體課件、教師聲情并茂的的演唱。在聽覺和視覺上給幼兒積極的刺激,使幼兒對歌曲的節(jié)奏、旋律和情緒有充沛的感受,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美好情感。
第二種啟發(fā)聯(lián)想法,音樂是表示人們的思想,反映社會實際生活的藝術,它會給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聽眾發(fā)生聯(lián)想與想象。這首搖籃曲表示出的優(yōu)美、溫柔的情緒,媽媽對嬰幼兒無限的疼愛與期望都會引發(fā)起幼兒的聯(lián)想。比方在完整欣賞后啟發(fā)幼兒:你想想媽媽在唱著搖籃曲哄嬰幼兒睡覺的時候臉上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在分段欣賞時教師啟發(fā)幼兒聯(lián)想媽媽是怎樣愛自身的?從而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發(fā)生愛媽媽的情感。在引導幼兒開展聯(lián)想時我注意給幼兒提供自由表示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如語言和動作大膽地表達自身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種情緒感染法,因為音樂是一種表情的藝術,很容易使幼兒受到情緒的感染,它在引導幼兒欣賞歌曲的過程中起到了示范典范的作用。在活動中除了欣賞錄音外,我特別注重讓幼兒欣賞我的演唱,因為通過聲情并茂,面帶微笑的演唱,和幼兒面對面能將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媽媽對嬰幼兒的愛傳送給每個幼兒,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在小朋友恬靜欣賞錄音時,我會用溫柔的目光注視每一個幼兒,用輕柔的動作適時給予提示,與幼兒之間進行無聲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技術在活動中交替使用、相互補充,使教學活動動靜交替。注意發(fā)揮了音樂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視了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傾向。
《搖籃》教學設計 篇16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大班詩歌《搖籃》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說課的內(nèi)容是大班詩歌“搖籃”,這首詩具有奇妙別致的想象,將大海、天空、花園、媽媽的手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搖籃,描寫出了小寶寶們分別在不同的搖籃里睡著了的那種寧靜、溫馨的意境。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nèi)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所提到的各種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們之間的依存關系。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教師在課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詩歌中所提到的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園,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依據(jù)素質教育中“提高審美觀,提高感受美、表現(xiàn)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任務,制定了四個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情感。
2、引導幼兒能大膽表達,發(fā)展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欣賞為學作品的興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詩歌寧靜、溫馨的意境,初步嘗試感情的朗誦詩歌。
4、初步學習使用動詞:飄、翻、吹,進行仿編詩歌的嘗試。
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初步學習朗誦。這是依據(jù)了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審美觀。這首詩歌含有豐富的知識性,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兒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nèi)容感受到詩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進行朗誦。
難點:正確使用動詞,根據(jù)詩歌的結構及語言情緒進行詩歌創(chuàng)編。語言教育能激發(fā)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yǎng)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作為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的基礎,幼兒往往不滿足于對一首詩歌的朗誦,他們有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創(chuàng)編的渴望。可是這種渴望要變成實踐行動,幼兒靠自己是難以實現(xiàn)的,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二、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內(nèi)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游戲法、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跟誦法三種教學方法。第一種游戲法,同中小學不同的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就是游戲,幼兒在游戲中發(fā)展在游戲中學習。綱要明確提出了“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的環(huán)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還提出了讓幼兒“想說、敢說”。那么游戲法恰恰能完成綱要的要求,激發(fā)幼兒想說、敢說的愿望。我設計了三個不同的游戲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配合游戲運用制作了教具掛圖和小圖片。首先,在課題導入部分運用了音樂小游戲“模仿動作”。隨著音樂引導幼兒模仿白云飄等動作,用動作理解詩歌中的動詞。在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它那別致的想象時,設計了游戲“送寶寶回家”。通過這個游戲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述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在活動結束時運用了音樂表演游戲“快樂寶寶”。
第二種是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根據(jù)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特點而采用的。視就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松且安靜的環(huán)境中,為幼兒提供了探索性強的的小圖片和形象可愛、顏色鮮艷的大掛圖。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進行細致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fā)、引導、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究因性和啟發(fā)性提問,比如:“誰會是寶寶的搖籃?”“你想想還會有那些寶寶?誰又會是他們的搖籃?”。在教學中為了讓幼兒充分體驗詩歌的美,在示范朗誦時,配上了優(yōu)美的“夢幻曲”聲情并茂的朗誦,充分刺激了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幼兒的講述。幼兒通過在游戲中自由結伴講、分組講,充分表達自己的愿望。在反復的表達講述中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從而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誦。而且這樣能滿足每個幼兒的愿望,充分注重了個別差異。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中。
第三種方法是分段跟誦法,在幼兒自由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利用大圖片進行了分段跟誦的方法,因為形象的的圖片很容易在幼兒的頭腦中引起對詩歌內(nèi)容的表象,通過直觀形象的感知獲得知識,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由于這首詩歌描寫了4個不同的場景,完整教學不利于幼兒的記憶,分句又會破壞了詩歌的完整性。所以,選用分段跟誦法,每一段設計幾種不同形式的提問,使幼兒熟悉理解記憶詩歌中的語句。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補充,配合使用色彩鮮艷的圖片,適合幼兒操作的小圖片和優(yōu)美的音樂,充分發(fā)揮了這兩種教學方法的作用。
三、學法指導
教學中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學法指導,一方面就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匯和語法規(guī)則。根據(jù)綱要中讓幼兒“想說、敢說”的要求,我就從想和敢這兩個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首先,我在示范朗誦前著意設計提問“仔細聽一聽,詩歌中說了些什么?”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在示范朗誦中借助于想象的圖片和優(yōu)美的音樂,進行聲情并茂地朗誦,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為幼兒提供學習朗誦的榜樣,激發(fā)幼兒想說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游戲,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說。
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在啟發(fā)幼兒通過探索嘗試,進行詩歌仿編的方法。新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造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支持性的語言教育環(huán)境,支持幼兒在活動中擴展語言經(jīng)驗。我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時,提供了各種小寶寶的圖片。由這些圖片引起幼兒的思考,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的學習,突破教學的難點。
總之,在學法指導中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遵循了“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進行學習的。”這一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為其今后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聽音樂“模仿動作”導入課題,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教師說:“白云飄來了。”幼兒用動作表現(xiàn)出來白云飄,并用語言說:“白云白云飄啊飄,飄到藍天上。”教師再將白云的圖片貼到天空的背景圖上。通過動作模仿來初步理解動詞“飄、吹、翻”,為詩歌的學習做基礎。第二部分展開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語言游戲“送寶寶回家”。教師先出示小寶寶的圖片,引導幼兒討論:“小寶寶的家在哪里?”“小寶寶想睡覺了,誰來哄他呢?怎樣哄?”通過集體想辦法,把小寶寶送到媽媽的懷抱里,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詩歌的第四段“媽媽得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即而啟發(fā)幼兒想“這些寶寶的家在哪里?”“誰是它們的搖籃?誰又在哄寶寶睡覺?”給幼兒充分的游戲空間,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一一回答,邊操作邊表達。比如幼兒會說:“星寶寶的家在天上,白云是星寶寶的搖籃,月亮在哄星寶寶睡覺。”可能幼兒的想法和詩歌中的內(nèi)容不同,可是教師也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因為這個游戲的目的就是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寫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擴展幼兒的思維。第二環(huán)節(jié)完整欣賞,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這些小寶寶找到自己的家可高興了,家可真好啊,你看他們都舒服的睡著了,仔細聽一聽詩歌里說了些什么?”(教師進行配樂詩朗誦)聽完后啟發(fā)性提問:“你覺得小寶寶舒服嗎?為什么?”“誰是小寶寶的搖籃?”“誰在哄寶寶睡覺啊?”通過一系列的啟發(fā)性提問讓幼兒深入了解詩歌中的白云輕輕飄等動詞的運用,感受詩歌中的美。第三環(huán)節(jié)分段跟誦。首先,幼兒自選圖片扮演各種寶寶學習有感情的朗誦,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調動起幼兒的感情共鳴,進行有感而發(fā)的朗誦。然后教師在組織全體幼兒進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誦。自然地過渡到第四環(huán)節(jié)完整的有感情的配樂朗誦,完成教學的重點。第五環(huán)節(jié)仿編詩歌。出示各種寶寶的圖片讓幼兒自選一種與同伴討論創(chuàng)編詩歌。利用這些圖片能引起幼兒的思考,教師引導幼兒:“這些寶寶的搖籃是什么?”“誰會哄小寶寶睡覺?怎樣哄?”比如這只鳥寶寶,幼兒通過探索思考有可能編出這樣的詩句“大樹是搖籃,搖著鳥寶寶,樹葉沙沙沙,鳥寶寶睡著了。”通過這樣的仿編和操作活動,讓幼兒利用剛學到的知識參與仿編,教師適時地指導和幫助,順利自然的完成教學的難點。第三部分結束,音樂游戲“快樂寶寶”。教師進行情感啟發(fā):“每個寶寶都有一個家,都有疼愛自己的媽媽。媽媽愛我們,我們也愛媽媽。我們的生活多么美好,寶寶們多么快樂啊!讓我們一起快樂地跳起來吧!”在歡快的音樂中讓幼兒充分表達那種仿編詩歌后的成功的喜悅之情和對美好生活追求、愛媽媽的情感。
另外,為了進一步鞏固幼兒獲得的各種情感體驗、知識能力和學習方法我又設計了延伸活動,請幼兒欣賞幾首搖籃曲和其他有關于搖籃的詩歌,或組織美術繪畫等延伸活動,體現(xiàn)了各科教學的整合性。
在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教學節(jié)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時間。在提問時,注意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兒回答。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的教育機制,努力體現(xiàn)“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