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與浮》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1
班級:三年級 課題:沉與浮 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探究,了解什么是浮力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了解和體驗物體沉浮應具備一些條件,通過改變這些條件來控制物體的沉浮。過程與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實驗(事物)現象應具備條件的猜想能力。經歷“問題——假設——實驗——匯報”的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情感與價值繼續培養敢于提出猜想與假設、愿意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重點知道浮力的存在,對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和假設難點初步了解和體驗物體沉浮應具備一些條件,通過改變這些條件來控制物體的沉浮。材料玻璃缸、木塊、塑料板、鐵塊、石子、水、測力計、鉤碼、雞蛋、鹽、橡皮泥等步驟過程概述基本結論學習策略情景導入1、談話導入:其他物體是不是也能溶解到水里呢?2、演示實驗:學生猜想其它物體在水中是否溶解,用透明的玻璃缸做演示實驗。并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在水中溶解,有的物體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物體則在水中下沉由舊知鹽的溶解導入,引導學生關注物體的沉浮,引入本節課主題:沉與浮探究新知一、感知浮力1、提出問題并猜想引導學生提問:為什么有的東西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卻沉下去?提問后猜想。2、分組實驗一:按壓塑料板3、建立浮力的概念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在觀察到物體沉浮的現象之后,請學生自己針對現象提問題,大膽猜想,進行小組實驗,并要求每個人都親自動手。二、探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1、提出問題并猜想引出問題:沉下去的物體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2、分組實驗二:用測力計探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1)介紹測力計、鉤碼(2)學生設計實驗方案(3)進行分組實驗(4)匯報交流沉在水底的物體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沉下去的物體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進行大膽猜想,設計驗證方案。教師介紹測力計、鉤碼的用法,指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驗證并交流。拓展訓練讓橡皮泥和雞蛋浮起來1、讓橡皮泥浮上來(1)提出問題、猜想(2)學生演示實驗,得出結論改變物體形狀、大小,可以改變物體沉浮狀態此實驗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2、讓雞蛋浮上來(1)提出問題、猜想(2)以死海的故事啟發引導(3)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展開實驗,做好記錄。(4)匯報交流結論。在水中加鹽、糖等,能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教師講述死海的故事,啟迪學生思維。學生分小組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小結1、本節課知識點回顧及學生表現評價2、學生自評、互評重點總結學到了哪些知識、學會和應用了哪些科學探究的方法。對敢于提出猜想與假設、愿意合作與交流的學生進行特別的獎勵,評比“科學之星”。教學后記: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2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的基礎上,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3、能專心傾聽別人講話及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與結果。
活動準備:
1、教學試驗材料:各種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塊、勺子等),大容器7個、記錄表等。
2、科學術語及詞匯:沉、浮。
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
1、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這些物品寶寶想到水里游泳,你們猜猜看會怎么樣呢?(出示沉↓、浮↑卡片)2、師:你們說有的會沉,有的會浮,我也不清楚,那我們就把玩具扔進去看看呢?
3、讓幼兒大膽猜測其余物品寶寶的沉浮現象。
二、幼兒操作活動:感知“沉”、“浮”現象。
1、第一次實驗:幼兒把物品放進水里,看看結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嗎?。
2、第一次記錄:記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
3、交流:幼兒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測和實驗結果,探索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
1、這些物品寶寶,他們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現在老師要請你們去玩一玩,動動你們的小腦筋,你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使浮起來的東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時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訴我們。
2、幼兒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你用什么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的?成功了嗎?
幼兒:沉下去的東西請沉的東西幫忙會沉下去,要請浮的東西幫忙才會浮起來教師小結: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沉的東西可以幫助浮的東西沉下去,而且和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四、經驗遷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圖片),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了水里,我們人也會沉到水里了,這個時候,我們想什么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圖片)五、結束小結。
科學家很聰明的,他們運用水的神奇力量發明了船、潛水艇,可以使我們人在水里走來走去,我們小朋友長大以后也可以發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東西。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2、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以及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大盆水、一塊擦手毛巾。
2、每組一個筐,內有雪花片、泡沫、硬幣、棉簽、圓鐵片、塑料瓶、鐵釘、記號筆若干。
3、個人記錄表每2人一張。
重點難點:
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怎樣幫助螞蟻過河?
(幼兒開動腦筋:游泳圈、小船等)
二、基本部分。
1、引出沉與浮的概念,認識沉與浮的標記
師:為什么游泳圈可以幫助小螞蟻呢?出示沉與浮的標記,指導幼兒如何畫標記。
2、幼兒動手操作進行探究——尋找幫助小螞蟻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們猜的一樣呢?老師這里有一張記錄表,等一會請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這些材料放進水里一個個試一試,2個人一組,一人記錄,一人操作。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3、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請一組幼兒講解記錄結果。
師小結:小朋友們都觀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簽等會浮上來,圓鐵片、硬幣等會沉下去。
4、引導幼兒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輔助材料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5、展示幼兒探索結果。
請個別組幼兒講解自己的探索結果,教師進行總結。
三、結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導幼兒不要玩水,學會自救。
師:小朋友們真棒,在你們的幫助下,小螞蟻已經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所以我們不要到河邊玩水,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游泳圈、盆、木頭等物品自救。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4
一、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為什么會浮在水上走?為什么有些東西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里……等等。《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2、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以及與同伴合作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1、每組一大盆水、一塊擦手毛巾。
2、每組一個筐,內有雪花片、泡沫、硬幣、棉簽、圓鐵片、塑料瓶、鐵釘、記號筆若干。
3、個人記錄表每2人一張。
四:重點難點:
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能力。
五: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怎樣幫助螞蟻過河?
(幼兒開動腦筋:游泳圈、小船等)
基本部分:1、引出沉與浮的概念,認識沉與浮的標記
師:為什么游泳圈可以幫助小螞蟻呢?出示沉與浮的標記,指導幼兒如何畫標記。
2、幼兒動手操作進行探究——尋找幫助小螞蟻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們猜的一樣呢?老師這里有一張記錄表,等一會請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這些材料放進水里一個個試一試,2個人一組,一人記錄,一人操作。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3、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請一組幼兒講解記錄結果。
師小結:小朋友們都觀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簽等會浮上來,圓鐵片、硬幣等會沉下去。
4、引導幼兒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輔助材料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5、展示幼兒探索結果。
請個別組幼兒講解自己的探索結果,教師進行總結。
(三)結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導幼兒不要玩水,學會自救。
師:小朋友們真棒,在你們的幫助下,小螞蟻已經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所以我們不要到河邊玩水,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游泳圈、盆、木頭等物品自救。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5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發展比較、觀察能力。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愿意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積木、塑料瓶、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筐子、裝有水的塑料瓶等;記錄單。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導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1.師:今天過節,小螞蟻要到河對面運糧食準備過冬,老師準備了積木、泡沫、小石頭、小紙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請小朋友們幫忙看看這些材料有哪些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2.幼兒集體討論。
師:現在請小朋友和身邊的小朋友說說哪些材料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
3.教師請個別幼兒講述。
(1)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材料適合當小船幫助螞蟻過河。(個別幼兒回答)
(2)師小結:有的小朋友說紙張可以當小螞蟻的船,有的說珠子可以當小船。
(二)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并且記錄結果。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師:老師這有一張記錄單,這一排是老師準備的材料。會浮起來的物品可以當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當小船。等一下,小朋友們在能浮起來的物品后"√"。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等一下我們分組進行試驗,老師給每組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筆、珠子、紙張、泡沫、積木、小石頭、橡皮泥、裝水的盆、抹布。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將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東西會沉下去,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并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濕了要及時用抹布擦干。
3.幼兒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幼兒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并集中記錄結果。
(1)師: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來,后來就沉下的?
(2)幼兒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4.集中分享探究結果。
(1)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進行了試驗,現在請小朋友們討論一下你們剛才在實驗中發現了哪些東西沉下去,哪些會浮起來。
(2)幼兒討論。
(3)師:現在請小朋友說說哪些物品會沉下去,哪些物品會浮起來。(個別幼兒回答)
(4)師小結:小朋友說的很好,小紙片、泡沫會浮起來,積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會沉下去。
(三)引導幼兒探索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的方法。
1.探究一:借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1)師:現在請小朋友幫助小螞蟻想想辦法,讓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來給小螞蟻當小船,并在記錄單上記錄。
(2)鼓勵幼兒分組探究如何借助輔助物,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的,并且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3)師:你剛才是怎樣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大記錄表中進行記錄。)
(4)師:有的小朋友是將珠子放在泡沫上,使珠子可以當小船。
(5)師: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時候是借助會浮的物體讓會沉下去的物體浮在水面上的?(個別幼兒回答)
(6)師:小朋友說我們游泳時用游泳圈,人就不會沉下去了。
2.探究二:不借助輔助物,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
(1)師:剛才我們請能浮的物品幫助,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現在再請小朋友們動腦筋想一想,我們怎樣能不借助任何物品的幫助,讓這些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呢?
(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改變重量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如:倒掉塑料瓶中的物體。
師:請小朋友們試一試通過改變重量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比如把瓶子里的東西倒掉。
(3)引導幼兒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如:將一團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狀。
師:請小朋友們在試一試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讓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比如將一團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狀。
(4)集中分享實驗結果,請個別幼兒講述實驗發現。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進行了試驗,現在請小朋友說說你們的發現。(個別幼兒回答)
(5)師小結:剛才小朋友們通過自己的探索,我們知道了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重量能讓物體浮起來。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戲,想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讓浮上來的東西沉下去。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大班科學探索活動《沉與浮》。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助能力。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
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紙、木塊、金屬、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采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于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并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了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秘密。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操作
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3、認識活動(指導語:你知道這是什么標志嗎?)
在這里,教師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標志,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記錄活動(指導語: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并出示記錄表。)
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了然,還為后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5、分類活動(指導語:請你把沉與浮的物體分類放在兩個籃子里。)
分類活動,讓幼兒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有所鞏固。
6、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么。)
在這里,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7、延伸活動:(請幼兒回去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并說說它們沉、浮的原因。)
在這里,活動還沒有結束,教師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并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對其分類。 2、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體驗沉浮實驗的樂趣,萌發對沉浮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每組半盆清水、兩個盒子,盒子分別貼有“↑”、“ “↓”的符號。2、 鑰匙、小木塊、玻璃彈珠、回形針、泡沫板、海綿、橡皮泥等小物品每桌若干。3、雞蛋、燒杯人手一個,實驗每桌一盤。 活動過程: 一、活動引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小客人,我們來看看都有誰?”——出示鑰匙等小物品,請幼兒說出是些什么。 二、初步探索活動: 1、師:“今天我們要和這些小客人做一個玩水的游戲。看看這些小客人到水里后會怎么樣。你們先猜猜看,他們到水里后會發生什么?”(幼兒回答) 2、“有的小朋友說他們會沉到水底,有的說會浮在水面,是這樣嗎?老師也不清楚,那就請小朋友每人選一樣東西放到水里看看會發生什么?然后把你看到的結果告訴老師。 3、幼兒做實驗,教師指導。 4、幼兒講述操作的結果。鼓勵幼兒:“小朋友真棒!我們實驗的結果和剛才想的是一樣的。有的小客人到水里會浮起來,有的小客人會沉到水底。” 5、沉浮物體分類。 師:“小客人都玩得非常開心,但是天色不早,他們要回家了。這有2個盒子,就是小客人的家。看看上面的箭頭,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們分別是誰的家?應該把誰送到這個家里呢?——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6、教師小結:小朋友真聰明,不但發現了哪些小客人會沉在水里,哪些小客人會浮在水面,而且還把它們送回了自己的家,我替它們謝謝你們。 三、沉浮轉換實驗: 1、師:“老師這里還給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個雞蛋,請你們把雞蛋放到燒杯里看看雞蛋會怎么樣?” 2、幼兒和老師一起操作,得出結論——會沉下去。 3、變魔術——請幼兒閉上眼睛,老師快速在杯子里放上食鹽攪勻,然后請幼兒觀察發生了什么變化?(雞蛋浮起來了。) 4、提問:“誰知道老師的魔術怎么變的?”——請幼兒找找老師的桌子上有什么,猜猜看。 5、指導幼兒變魔術。邊做邊仔細觀察雞蛋是怎么從沉的狀態變成浮的。 6、請幼兒講講剛才是怎么做的。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其中的奧秘。 7、小結:你們可真厲害,硬是讓原本沉下去的雞蛋浮起來了,看來,沉和浮,是可以想辦法轉換的。 四、提出問題,制造懸念: 小朋友先前做實驗的時候放在水里的橡皮泥是沉在水里還是浮在水面的呢?(沉),可是老師知道它們非常想和浮在水面的蛋寶寶做好朋友手拉手,誰能想辦法讓它們也浮在水面呢?這個問題我們留到活動結束后解決好嗎? 延伸活動:橡皮泥大變身。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標: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2、探索并記錄鐵罐子、塑料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活動準備:鐵罐子、塑料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臉盆每組各一份,記錄表每人一張活動重難點:探索記錄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活動過程:一、引入1、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很多東西,我們來看看有什么?(展示各種物品)2、 今天我們要來當一當小小科學家,來做一個關于沉與浮的實驗,我們要把這些東西一個一個地放到水里面,來看看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東西會沉下去。二、猜測1、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先來猜一猜。(分別記錄幼兒對各種物體沉浮狀態的猜測結果)三、幼兒自主探索1、現在請小朋友自己來做一做這個實驗,把桌上的東西一樣一樣地放到水里,要輕輕地放,如果這個東西能浮在水面上,我們就在這個東西的圖片旁邊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四、檢驗猜測1、將猜測結果跟幼兒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然后教師與幼兒一起來驗證這個猜測結果是否正確五、總結1、你們知道為什么有的東西在水里會沉下去,有的會浮上來嗎?2、老師要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水里面有一種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輕的東西舉起來,讓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東西,它就舉不動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園任老師意見:1、記錄表中多一行空格,讓幼兒填寫自己的猜測,當幼兒做完實驗的時候可以自己進行對比。2、在講到沉與浮的時候要向幼兒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有的幼兒會弄不清楚。3、在幼兒實驗之前,要引導幼兒去發現怎么樣去做才可以又快又好,這樣幼兒在實驗的時候會有條理一些。4、實驗的材料盡量做到每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兒鉆空子。臉盆里的水要多一些,讓幼兒可以明確看到沉與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東西也會感覺有部分浸在水下。自我反思: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詞組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9
一、觀看視頻,感受沉浮現象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神奇的視頻,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下吧!
師:從視頻中你們看到了什么?
(1)幼:乒乓球、玻璃球等
師:哦,看到很多的東西吧!那誰能告訴我,是什么沉到水下去了,又是什么漂浮在水面上?
(2)幼:看到玻璃球沉到水下去了,乒乓球在水面上
二、教師做實驗,幼兒觀察沉浮現象
師:小朋友們真棒,觀察的很仔細!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東西,我們也來做一回科學家,看看哪些東西會沉到水底,哪些東西又會浮在水面上。
1、出示鐵釘
師:看,這是什么?
師:你們猜,鐵釘會沉到水底,還是會漂浮在水面上呢?
師:我們一起來做個試驗,看看小朋友們說的到底對不對。
師:看,現在發生了什么?鐵釘怎么樣?哦,沉到水底啦!
師:既然鐵釘沉到了水底,我們就在這張記錄表上,鐵釘的下面用“↓”表示“沉”(教師在白板上展示如何做標記)
2、出示泡沫
師:看,這又是什么?
師:猜猜看,泡沫會沉下去嗎?
師:我們一起通過實驗看看吧!
師:哪個小朋友告訴我,現在出現了什么現象?
師:哦,泡沫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我們要在記錄表上找到泡沫一格,在他的下面用“↑”表示浮。
3、出示乒乓球
師:你們看,乒乓球是沉還是浮呢?
師:誰能告訴我,我們該用什么標記表示它?
4、出示磁鐵
《沉與浮》教學設計 篇10
一、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游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為什么會浮在水上走?為什么有些東西回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里?等等,為了使幼兒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并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二、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三、活動準備:
1、小泡沫板、石頭、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盤放在桌子的中間。
2、記錄表、筆、水盆。
四、活動過程
1、教學活動的導入
幼兒進入課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師:小朋友,我們來看看托盤中都放著哪些東西?
2、猜測物體沉浮狀態并記錄
老師:小朋友,請你們猜一猜,這些東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東西會沉到水底,有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
老師:請你把猜想的寫到記錄表上,記錄表已將托盤中的材料畫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請你在相應的位置上畫上勾,等會我們再來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結果到底是不是一樣的。
3、實際操作物體,并記錄沉浮狀現象。教師給予指導。
老師:小朋友剛才都將自己的猜測記在了記錄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對不對呢?請小朋友對照記錄將材料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并將這個材料是沉還是浮記錄在記錄表相應的位置上。
4、幼兒對自己的實驗總結及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實驗過程、實驗結果。教師給以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