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唱歌的紙》教案(精選2篇)
《會唱歌的紙》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認識多種紙并知道它們的名稱和用途。
2、通過操作實驗,運用多種方法體驗不同紙質發出的聲音。
3、激發探索興趣,享受用紙伴奏帶來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每組準備一份:打印紙、卡紙、瓦楞紙、玻璃紙、報紙、皺紋紙。
音樂:《蝸牛與黃鸝鳥》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認識教師提供的紙。
師:“小朋友們,桌上有許多的紙,你們都認識嗎?”“它是什么紙?”
(二)探究紙是如何唱歌的。
探究讓紙發出聲音
1、紙怎樣可以讓它發出聲音。
2、不同的紙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請個別幼兒上來講述自己拿的是什么紙,是怎樣讓它發出聲音來的。
(三)探索相同的一張紙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1、你是用什么方法讓白紙發出不同聲音的?
2、為什么同樣的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教師小結:可以運用拍、彈、抖、撕、拉等方法讓相同的一張紙發出多種不同的聲音。
(四)游戲
師:“現在老師想請小朋友一起隨著音樂的節奏發出更好聽的聲音,好嗎?”
教師拿一張紙,隨音樂拍出某種節奏。
師:“剛才老師發出了什么樣的節奏?現在請你們自己選擇一張紙,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讓手中的紙發出有節奏的聲音,讓我們一起做。”
《會唱歌的紙》教案 篇2
一、 設計意圖
這本來是大班的一次科學綜合活動,但我發現中班的幼兒繪畫時對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我決定降低活動目標的難度,選擇中班進行教學。紙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也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新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要盡量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并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目標、重難點
1、 在操作活動中,通過觀察、實驗認識紙的種類和特性。
2、能運用多種方法體驗不同紙質的響聲。
3、激發探究的興趣,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這是一堂科學課,主要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其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紙(如:報紙、白紙、塑料紙、瓦楞紙、海綿紙等)讓幼兒進行探索,這樣可以加深幼兒的印象,因此整堂課重點就在于讓幼兒對各種各樣的紙有初步的認識,并獲得相關經驗,而作為難點,是讓幼兒自己去動手發現紙是如何發出聲音的。
三、活動準備:
1、 知識準備:課前接觸認識各種紙。
2、 物質準備: 各種質地、形狀不同的紙或紙制品,如報紙、白紙、塑料紙、瓦楞紙、海綿紙等。
四、教法和學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為主,同時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講述法、操作法、啟發聯想法等教學方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明者,而教師是幼兒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要放手讓他們通過親生經歷并帶著問題去進行實際操作,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五、活動過程:
一、我首先設計情節來引出紙并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帶了許多不同的紙(復習各種紙的名稱)都有哪些紙?認識不同種類的紙。
二.設計第二個環節——讓紙唱歌,讓幼兒通過操作法,直接感性地獲得經驗。但是在操作前我先示范了幾種方法,提了幾個要求,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培養幼兒邊操作邊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設計的提問是(1)不同的紙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2)你是用什么方法讓白紙發出不同聲音的?(3)為什么同樣的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1、在給幼兒分組探索、操作時,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2、等幼兒操作完后進行交流,請部分幼兒上來說說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了解不同的紙,并知道不同的紙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同樣的紙用不同的方法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3、帶領幼兒利用紙能唱歌的這一發現伴隨音樂一起活動放松。
五、活動延伸:
示范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發出其他的聲音,引發幼兒對紙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家園合作,嘗試創新制作其他的紙玩具。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肯定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領導,老師能給與批評指正,讓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