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跳的袋鼠》教案(精選2篇)
《善跳的袋鼠》教案 篇1
喜歡小動物是每個處在學齡階段幼兒的共性,它們可愛、聽話、討人喜歡。而這一活動,正是在幼兒喜歡小動物的基礎上,開展的。原本在設計這一活動時,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認識袋鼠,了解袋鼠的體型,生活習性等,為了讓孩子更好的了解袋鼠,事先就布置了孩子回家和家長一起了解袋鼠的知識,熱心的家長還打來了袋鼠的圖片。而在教學過程中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扮演袋鼠更感興趣。
孩子們在游戲中發揮想象、大膽創作,試著用各種材料裝扮自己。但在實際地操作活動中發現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遠遠超出了我的設想。
如圖片上出現的兩只小袋鼠,它們各有各的可愛,各有各的獨特之處。欒雨薇小朋友為了模仿袋鼠,特意選了奶奶的圍裙,讓人從遠處一看就明白她扮的是袋鼠媽媽。而周維奕小朋友所用的是一條背帶褲,我們得從他的頭頂上往下看,才能聯想到這是頭"小鹿",用他的話說就是:我是只小小袋鼠,口袋還沒長大呢!仔細想想,他說的還真有點道理。
俞昆鵬小朋友也不差,他居然想到用我的包,再用一圍巾將自己偽裝成袋鼠,他那大膽的創新和勇于創造的精神,被大伙兒一致認為是班里最可愛的小動物。
其余的小朋友在活動中也表現的不錯,充分發揮想象,動手動腦創作。最值得我欣慰的是本次活動中幼兒間團結互助的精神充分地體現出來了。他們不僅一改以往只顧自己的自私想法,主動去幫助他人,為別人取得榮譽而感到高心,真正實現了互幫互助。
而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僅以合作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幫助幼兒,引導幼兒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動手操作,做中玩、玩中樂,注重了幼兒情感的交流,使整個幼兒真正地達到了教育目的。(胡艷花)(二)袋鼠是孩子喜愛的一種動物。小班的時候,孩子們就玩過《袋鼠媽媽》的游戲,對袋鼠媽媽的口袋很是好奇。課前一周,我請家長配合搜集關于袋鼠的資料和圖片,可以上網下載資料和圖片,也可以翻閱《百科全書》,電子文檔、手寫都可以。并且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搜集,在準備資料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孩子觀察、講述,讓他們能在課堂上有所講。事實證明:家長的參與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料。課程中,我安排了"幼兒討論"這個環節,讓孩子們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并向周圍的小伙伴或大家介紹。凡是按照老師要求,家長帶領孩子一起搜集資料的,孩子的講述積極性和情緒都較無準備的幼兒好,講述語言也很有條理。我覺得:家長的關心和配合很重要,孩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是一種積極的情感! (張慧)附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袋鼠的外形特征及其生活環境,知道袋鼠是一種善跳的野生動物。
2.知道袋鼠媽媽肚子上口袋的作用,培養對動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謎語引入二、討論:我知道的袋鼠1.幼兒和同伴互相觀看自己準備的袋鼠圖片和資料。
2.幼兒講述自己準備的圖片和資料。
三、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看圖片并講述1.袋鼠什么樣子?
引導幼兒從外形上來觀察,如前后肢的不同、粗大的尾巴、雌性袋鼠肚子上有口袋等等,知道其體態特征的作用,并能用較流利的語言進行講述。
2.袋鼠媽媽肚子上的口袋有什么作用?
3.袋鼠一般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4.你還知道袋鼠哪些有趣的事情?
四、游戲:袋鼠媽媽五、小結知道要保護野生動物。
《善跳的袋鼠》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野生動物感興趣,激發幼兒保護動物的情感。
2.通過對袋鼠知識的調查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初步培養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操作常規。
3.了解袋鼠的生活習性及其外形特征,讓幼兒了解袋鼠是一種善跳的野生動物。
重難點分析:
重點:了解袋鼠的生活習性及其外形特征,讓幼兒了解袋鼠是一種善跳的野生動物。
難點:初步培養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操作常規。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拼圖《袋鼠》 、視頻《袋鼠跳躍》、音樂《袋鼠媽媽》、袋鼠跳躍操、袋鼠媽媽口袋有寶寶視頻、袋鼠搓拳擊視頻、鉛筆一支、2米高7米長標志。
知識準備:家長提前帶領幼兒搜尋袋鼠的知識,并帶來有關袋鼠知識的資料。
活動過程:
(一)導入:拼圖游戲“袋鼠”,激發幼兒興趣 。(3分鐘)
引導語:“小朋友,你們玩過拼圖游戲嗎?今天啊,老師就帶來了一個大拼圖,誰想知道它拼出來會是什么圖案呢?那好,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玩拼圖的游戲吧!”
(二)展開:
1.初步認識袋鼠:我是小小科學家。
(1)讓幼兒說一說自己對袋鼠的認識,活動前請家長帶領幼兒提前找尋有關“袋鼠”的資料。
引導語:親愛的小朋友,前幾天,老師請爸爸媽媽帶領你們調查有關袋鼠的小知識,你都了解到了哪些內容啊?老師給每個小朋友發了一張了解袋鼠的表格,請小朋友看一看、擺一擺你了解的袋鼠知識吧!(請幼兒看著爸爸媽媽和自己搜集的資料介紹自己了解過的袋鼠的知識,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操作動畫。)
(表格如下:)幼兒每人一張小表格,教師一張大表格。
可愛的小袋鼠(內容提前打印出來,孩子邊說,教師邊粘) 袋鼠生活在哪里? (哦,原來袋鼠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它生活在大草原上。) 袋鼠吃什么? 通過小朋友們的搜集我們發現袋鼠是食草類動物。 袋鼠的種類?
提問:誰能看著表格說一說你了解的袋鼠啊?(請3名左右的幼兒說一說)教師根據幼兒的敘述進行操作。
師小結:通過小朋友們的調查我們知道了袋鼠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大草原上的食草類動物,它的種類繁多,有紅袋鼠、白袋鼠、灰袋鼠、巖袋鼠、短尾矮袋鼠等50多種呢!
2.讓幼兒了解袋鼠后腿及尾巴的特點和作用 。
引導語:剛才小朋友們說到袋鼠有一個很棒的本領,那就是善于跳躍,那你有沒有見過袋鼠是怎么跳躍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觀看袋鼠跳躍視頻。)
提問:
(1)“袋鼠為什么跑的那么快呢?它的前腿又細又短,后腿又長又粗,有什么特點?
小結: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后腿強鍵而有力。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后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的這種跳躍方式叫做“雙腳跳躍式奔跑”。
(2)袋鼠的尾巴這么粗壯,又有什么作用呢?
小結: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跑起來不至于摔倒,還可以在袋鼠奔跑時幫助改變奔跑的方向;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能在袋鼠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像個小板凳。
(3)“袋鼠跳一次能跳多高多遠?”(2米高7米多遠,教師在教室貼一個2米高的線)再次觀看袋鼠跳躍視頻(師講解:袋鼠跑起來的時候前腿蜷縮,尾巴翹起,后腿像彈簧一樣使整個身體往前沖)。
(4)誰能來學一學袋鼠是怎樣跳躍的啊?(注意提醒幼兒手像袋鼠的前腿蜷縮,腿像袋鼠的后腿用力向前跳。)
a.幼兒個別模仿跳躍 b.教師放音樂,幼兒跟隨節奏模仿跳躍
3.讓幼兒了解袋鼠的育兒袋及其作用。
引導語:小朋友,你們看,袋鼠除了粗壯的腿和尾巴,他身上還有什么與別的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嗎?(育兒袋)
提問:
(1)你知道這個育兒袋是在袋鼠媽媽的身上還是在袋鼠爸爸的身上?
小結:只有袋鼠媽媽才有口袋。
(2)“口袋是干什么用的?”小結:袋鼠媽媽肚子上的口袋叫做“育兒袋”。小袋鼠剛剛生下來很小,小到像一個鉛筆頭一樣,身長只有2厘米,渾身沒有毛,看不見東西。靠前肢和靈敏的嗅覺,小袋鼠沿著媽媽給它舐出的道路爬進育兒袋,在袋里吃奶長大。等到7—8個月的時候才跳出口袋。
(3)小朋友,你知道袋鼠媽媽同時擁有幾個寶寶嗎?
小結:袋鼠媽媽同時會擁有3個寶寶,一個寶寶長大后就會從育兒袋出來,而第二個寶寶就會慢慢的又怕入媽媽的育兒袋,這是第三只寶寶就已經在媽媽的肚子里等待出生了呢!可愛吧!
(4) “當小袋鼠遇到危險的時候怎么辦呢?”(小袋鼠回鉆到媽媽的口袋里面,由媽媽帶著它飛快地逃走。)
小結:但一有危險時,小袋鼠就立即鉆入媽媽的口袋中,由媽媽帶著逃走。但是,當口袋內的袋鼠寶寶長到能獨立生活時,媽媽便不允許它再進去。因為他已經成為能夠保護自己的成年袋鼠啦,不能在靠媽媽的保護了,就像我們小朋友,當我們長大了,就不能在一味的在爸爸媽媽的保護傘下,應該獨立起來,做自己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要懂得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情去報答他們噢!
(5)律動《袋鼠媽媽》。
引導語: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名字叫做《袋鼠媽媽》,兩個小朋友一組,一個扮演袋鼠媽媽、一個扮演袋鼠寶寶,隨著音樂節奏有規律的跳躍,誰能來試一試?(玩兩遍,一遍個別、一遍全體。)
(三)結束:
引導語: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小袋鼠還會打拳呢,而且是拳擊高手,你們相不相信啊?那好,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結:小袋鼠真可愛,小朋友,你們喜歡袋鼠嗎?它比較溫和,不會傷人,但如果把它惹生氣了,它也會傷人的。所以,我們要愛護它、關心它 ,做一個愛護小動物、有愛心的小朋友噢!
活動反思:
喜歡小動物是每個處在學齡階段幼兒的共性,它們可愛、聽話、討人喜歡。而中班科學活動《善跳的袋鼠》這一活動,正是在幼兒喜歡小動物的基礎上,開展的,本次活動是選自南京師范大學幼兒園指導叢書,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們近些年的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的有利性,我將原書中的活動進行了調整。
原教材中有以下3部分:1、導入部分是談話活動“什么動物肚子上有一個口袋?”2、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了解袋鼠的外形特征。3、引導幼兒認識袋鼠的生活環境。
為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欲望、讓幼兒便于理解活動的重難點,我請家長提前帶領幼兒僅對袋鼠的“家、食性、種類”進行了知識準備,從幼兒能夠簡單理解的方面入手,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準備資料的過程中,請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觀察、講述,讓他們能在課堂上有所講。當活動中,幼兒對自己探索的知識進行講述時,大大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在活動過程中,加入了幾次幼兒“動起來”的環節,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總的來說整個活動較為順暢!
不足:
1.時間有些超時,原本25—30分鐘的活動,我上了約35分鐘。就這樣,還是有一個活動省略了——觀看視頻《會打拳擊的袋鼠》。這個環節的目的也是讓幼兒了解給予袋鼠的特殊外形,它才可以“打拳擊”,也是為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在活動后,我已經為幼兒補上了這一環節。
2.我覺得我的“評價語”比較匱乏,這與老師的自身能力、語言詞匯量的缺乏以及活動知識量的不足有一定的關系,所以說,今后多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執教活動、多看書,依然是我今后不斷追尋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