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生成性主題活動——家鄉的水果
3、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體驗發現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各種水果核
2、作業紙(水果與配對的果核連線)。
3、用桃核刻的工藝品。
(三)活動過程
1、幼兒觀察各種水果核,大膽表述各種水果核的外形特征(顏色、形狀),老師提問:你知道這些是什么水果的核?它們有什么不同?
盧鴻遠:“西瓜的核是黑的,像西瓜子。”
方 釗:“這是枇杷的核,是圓圓的,黃黃的。”
林家樂:“這是桃子核,上面有花紋的。”
2、出示實物水果:楊梅、枇杷、桃子等水果驗證觀察結果,并引導幼兒觀察每種水果果核的數量。
馮雨欣:“楊梅只有一個核。”
王欣然:“西瓜有很多核,枇杷有2個核,另外的水果只有一個核。
……
3、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說說其他水果的核。
老師提問:你還知道哪些水果有核,它的核是怎么樣的?
4、幼兒操作
延伸活動:將用桃核制作的工藝品掛在教室里,供幼兒欣賞。
(四)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通過觀察、驗證、實際操作的辦法加深了幼兒對水果核外形特征的認識,孩子們在看到各種水果的不同外形特征外,也驚奇地發現水果的果核在顏色、形狀、數量方面也有所不同,對孩子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發現,激發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愿望,體驗了發現的樂趣。
活動六:水果制品
活動說明
我們在活動區投入了用水果加工成的食品,如楊梅干、葡萄干、杏仁、話梅等,孩子們看著這些東西又展開了新一輪的討論。
“這是楊梅做的,上面還有糖。”
“葡萄干肯定是太陽底下曬干來的。”
我說:“這些是用水果加工而成的水果制品,你們還知道哪些水果制品嗎?
什么是水果制品?是用什么東西做成的?孩子們對水果制品充滿了好奇,我們生成了活動《水果制品》。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水果,了解水果可以加工成水果制品。
2、學習向大人獲取有效信息,會用語言簡單表述自己獲得的信息。
3、樂于與同伴交流,培養傾聽別人講話的習慣。
(二)活動準備
1、各種水果制品
2、幼兒向大人了解一些水果加工成的水果制品
3、家長工作:家長向幼兒介紹一些水果制品,可讓幼兒實際觀察,并帶一樣水果制品到幼兒園。
(三)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課題
老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些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兒:“用水果。”
老師:“對,這些都是用水果加工成的水果制品。”
2、說說你的水果制品
孩子們帶的水果制品可真多,有香蕉干、紅棗、葡萄干、杏仁、椰子汁、橙汁、蘋果汁、各式蜜餞等等,還有小朋友拿來了葡萄酒。
王欣然:“老師,我帶的是椰子汁,是有椰子的汁做成的,海南有椰子的。”
鮑 芊:“這是爸爸做蛋糕用的果醬。”
施李奧楨說:我這個是cici果凍,吃起來有菠蘿味的,我媽媽跟我說這里面有菠蘿汁的,還有這個是蘋果味的,這個是芒果味的,里面都有水果。
……
3、同伴間交流,說說自己帶來的水果制品
4、師生共享
互相品嘗水果制品,互相說說是什么味道的,用什么水果制成的。
延伸活動:將吃剩的水果制品投入到區角,供幼兒觀察、品嘗。
(四)活動反思
孩子們帶的水果制品可真多,在集體活動中不可能做到每個孩子都有發言機會的,所以我采用了分組數學的形式,讓孩子與同伴交流,這樣既使每個孩子都會說話的機會,也培養了孩子傾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