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春天”主題活動
“小蝌蚪的前腿和后腿是一起長出來的。”
“小蝌蚪的尾巴一定要掉了才能變成青蛙。”
……
看著他們興奮地討論著這個問題,我就建議大家自己想辦法把正確的答案找出來。幾天后,小朋友們帶來了圖片、圖書,我特地拿來了小蝌蚪的整個變態過程的圖片,小朋友終于明白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青蛙媽媽產下一團團黑黑的卵---卵長成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長前腿----長后腿---尾巴不見。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發現了另一個秘密:小蝌蚪變成青蛙時身上的顏色一定會由黑色變成灰色最后變成綠色。
看看孩子們的作品:(圖畫、墻飾照片)
4月13日
初春的一個晴天,我帶領孩子們到小區的草地上去散步,當幼兒們看到菜地中有許多蝸牛吃著嫩嫩的菜葉時,他們提出“為什么菜葉是蝸牛的糧食?”“菜葉中有些什么營養才會讓蝸牛吃得這么肥?”“這種菜葉是什么植物,它是不是蝸牛的糧食呢?”于是幾個幼兒圍在一起對植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我發現幼兒生成的這一問題十分有價值,植物是幼兒生活中十分熟悉、接觸頻繁,又十分豐富、易于收集和觀察的材料。于是教師就有意識地在自然角里放了一些植物,還帶領幼兒去菜園、草地里去看植物,接著幼兒們也陸續從家中帶來了許多植物。一時間,教室里儼然像個“植物園”,教師以欣賞的態度和幼兒一起看植物,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提問,讓幼兒積極討論,發表意見,把個別幼兒的興趣引伸為大家的興趣,讓幼兒對進一步探索“植物”產生了可能。
分析:
探索型主題活動中,幼兒獲得經驗的途徑、方法是多種的,幼兒探索的環境和材料也是多方合作共同創設的。在活動中,老師也是其中的一員,當孩子們對某一現象或某一問題老師應給予支持和鼓勵。
4月26日
這是一堂美術課,孩子們一坐下來,點點就迫不及待地問:“老師,今天我們畫什么呢?”我笑瞇瞇地說:“那我就先請你們來猜猜看吧!今天我們要來畫畫天上飛的一樣東西。”點點說:“我猜可能是飛機”,“我想可能是火箭”,“我覺得是降落傘”,“我想是老鷹”......孩子們七嘴八舌進行了各種猜想。于是,我就拿出范畫,范畫畫得特漂亮,特精致,顏色也很鮮艷,孩子們都拍手稱贊:“哇,好漂亮的蝴蝶哦,我也很想畫!”“那我們也來學著畫一畫吧!”我開始仔細地講解示范,可是曉文卻忍不住喊起來:“老師,這太難了,我不會畫!”緊接著好幾個小朋友也同時呼應。老師笑著解釋說:“其實很簡單的,就只是一個扁扁的橢圓形再加上兩個翅膀和兩個小翅膀。”但是曉文還是搖搖頭。這是亮亮舉手了,說:“我會畫。”我便請亮亮上來,亮亮三下兩下就畫好了一只蝴蝶。曉文高興地說:“我想畫亮亮那樣的蝴蝶。”我點點頭。孩子們開始興致勃勃地畫著他們自己的飛機,有的蝴蝶翅膀長歪了,有的蝴蝶的身體也長胖了,但是非常有趣。忽然,山山拿著他的畫跑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我的蝴蝶,我畫的蝴蝶在......”旁邊的程程也說:“老師,你看我畫的好嗎?我畫的蝴蝶可有意思了......”我還沒等他們說完,就急急地說:“啊,真好,你們都畫得不錯,回去趕緊畫吧!”山山和程程原先洋溢在臉上的熱情也沒有了。到了講評的時候,孩子們拿著自己的畫期盼著老師能夠表揚,“老師,你看我畫得好嗎”,“老師,你快看我的”我就拿了幾幅特別好的進行了講評,也表揚了幾個有進步的幼兒,但一大部分普通的也就失落地習以為常地把畫放到了自己的畫夾里,其中有幾個小朋友還皺著眉頭蹬了一下腳說“唉,真氣人,老師怎么又不說說我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