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活動散記—“螞蟻王國探秘”
江浩:“看不清楚螞蟻有沒有牙齒。
劉森:“我幫你找個放大鏡就能看清楚了。
劉森找來放大鏡,兩人看了半天,還確定不下來。劉森又說:“老師,我剛才還看到螞蟻頭上有2條直動的須,象電視機的天線。這是什么呀?”看到孩子們這么有興趣,我建議他們回去查找有關資料,弄個明白。
第二天,龍龍從家里帶來幾本有關的書籍,上面有關于螞蟻的介紹。孩子們請我念給他們聽。幼兒一邊聽一邊看,知道了什么是觸角,它有什么用;知道了螞蟻用觸角打招呼,與對方交流;也知道了螞蟻嘴里有一對大牙,叫大鄂,是用來切碎葉片和食物的。這時,機靈的成成說:“老師,我知道小蜜蜂、小蝴蝶都有觸角。”這一下,小朋友又展開了關于觸角的大討論。最后的結論是:幾乎所有的昆蟲都有觸角。成成又說:“我爸爸告訴我,昆蟲都有六條腿,螞蟻是昆蟲嗎?”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全班幼兒。小藝說:“我覺得螞蟻是昆蟲,我看到它有6條腿。”許多幼兒表示贊同,說自己也看到了螞蟻真是6條腿。為了幫助幼兒真切的看清螞蟻的外型特征,慧敏的媽媽還幫我們找來一張螞蟻的放大圖片,貼在墻上。每天都有幼兒來觀察、討論。林楠的爸爸也幫我們找來有關的vcd光盤,從上面,我們又知道了螞蟻有紅、黑、黃、白等不同種類。
螞蟻的生活習性
幾天以后,玻璃瓶中的螞蟻活動的少了。有的好象已經死掉了。這引起了幼兒中不小的騷動。我聽到他們在竊竊私語:“小螞蟻想媽媽了。”“小螞蟻不喜歡我們給它造的新家”“是不是小螞蟻餓死了、渴死了?”“我們給它喂點東西吧。”看到我過來,佳麗問我:“老師,我們想喂小螞蟻,它吃什么呀?”小朋友都在盼著我回答。我沒有急于回答,而是把問題留給他們自己。我請他們自己觀察、了解螞蟻的食物。我知道,引導幼兒主動地學習、探索,不但能使他們獲得有關知識,重要地是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兩天后,食物問題有了答案:有的幼兒通過觀察,發現螞蟻喜歡吃植物的嫩葉、吃昆蟲的尸體、吃人類食物的殘渣;有的幼兒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有的螞蟻吃花蜜。夢綺的一個發現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白蟻是螞蟻中的害蟲,它專門啃吃木質材料、破壞房屋、橋梁等建筑和家具。 雅文問:“那我們怎么看不到白蟻?”這個問題由當教師的文正媽媽給解答了:“我們現在各城市都有專門的白蟻防治所,一接到哪兒有白蟻的報告,就馬上趕過去,用專門的器械和藥物殺滅白蟻,別讓它造成破壞。因此,現在白蟻越來越少了,我們一般見不到它。”原來如此,這些問題本來我也模模糊糊,現在連我也覺得懂得了不少。我在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成長呀!
張雅文小朋友善于思考、提問題。她的一個疑問:“螞蟻的洞是找到的,還是自己挖出來的?”把螞蟻的探究活動又推向了一個高潮。是呀,螞蟻的洞在地下,我們不容易看到,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還是把這個“球”拋給了幼兒:讓他們自己來研究。
在戶外觀察中,楊超首先發現:螞蟻洞口周圍有許多細小的沙粒。它們從哪里來?再繼續觀察下去,叢叢叫起來:“老師,沙粒是螞蟻從洞中運出來的,我知道了,螞蟻窩是它們自己挖出來的!”問題似乎解決了,但孩子們又對螞蟻窩產生了興趣:螞蟻的洞是什么樣子的?那么多的螞蟻爬進去能住開嗎?看來,還要深入研究哩!后來,書籍中的圖片和文字清楚地讓幼兒了解到螞蟻窩的枝狀結構,孩子們禁不住發出驚呼:“螞蟻的窩這么大呀!”幾名幼兒還在畫紙上畫出了低下的蟻窩和忙碌的螞蟻,可形象了。鵬飛問:“螞蟻是怎樣生出來的?”又引出了關于卵生和胎生的問題。在探究活動中,孩子們了解到螞蟻是群居的,一窩螞蟻中有蟻王、雄蟻、工蟻。劉祥說:“我知道蜜蜂窩里也有蜂王、雄峰、工蜂,螞蟻和蜜蜂很象。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們在活動中,比較、判斷能力也得到較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