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孩子的提問
家長認真對待孩子提問意義重大孩子好提問題,說明孩子好學習,愛動腦筋思考問題,求知欲旺盛。這是優良的品質,家長要精心呵護。那么,怎樣呵護孩子的好問精神呢?
孩子天生地好奇。好奇必然導致好問。看到自己沒有見過的東西或事物,看到同他熟悉的東西或事物不一樣時,往往就會纏著父母問這問那,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爸爸,這是什么?”“媽 媽,那是怎么回事?”表明孩子思維活躍,求知欲望強烈。通過提問題,可以認識未知的世界和事物,獲得知識,開闊眼界。
德國十九世紀的著名教育家福祿倍爾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說過:“渴望知識的孩子,會接二連三地提出問題——怎么樣?為什么?什么時候?做什么?是什么?——每一稍能滿足孩子的答案,就給孩子開拓了一個新的世界,兒童分別地從各方面學到語言,把它作為認識客觀世界的媒介。”
家長回答孩子的問題,既能夠獲得知識,認識客觀世界,還可以促進語言的豐富和發展,對孩子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家長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好問
因此,對于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首先要以積極的態應對。
所謂“積極的態度”:
一是要欣賞、贊揚、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好問的精神,聽到孩子的問題,要由衷地高興;
二是要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讓孩子深切地感覺到家長對孩子的問題也很關注,以家長的情緒感染孩子,強化孩子的好問精神;
三是要努力用生動形象的、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耐心地給孩子講解,回答提出的問題,不要讓孩子失望;
四是盡量不用論證的方法給孩子進行問題的解釋,要多用貼切的比喻,即用孩子熟悉的事物或故事打比方,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盡一切可能講清楚,說明白,直到孩子滿意。
在這個問題上,魯迅先生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據魯迅夫人許廣平回憶:有一次,魯迅先生靠在藤躺椅上,海嬰騎馬式地坐在他的身上,邊吃邊談天。魯迅一一回答孩子提出的幼稚的問題:
“爸爸,儂(你)是誰養出來的呢?”
“是我的爸爸、媽 媽養出來的。”
“儂的爸爸、媽 媽是誰養出來的?”
“爸爸、媽 媽的爸爸、媽 媽養出來的。”
“爸爸、媽 媽的爸爸媽 媽,一直從前,最早的時侯,人人是哪里來的?”
這樣子追尋到物種原始來了。告訴他是從子--單細胞--來的,但是海嬰還要問:
“沒有子的時侯,所有的東西都從什么地方來的?”
這問題不是幾句話可以了,而且也不是五六歲的幼小心靈所能了解,在盤問了許久之后,回答不清了,就只好說:
“等你大一點讀書了,先生會告訴你的。”
解答孩子的問題力求準確無誤
第二,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時,要努力到正確無誤,切不能摸棱兩可,給孩子以錯誤的概念。
孩子初次來到這個世界上,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新鮮,渴望了解接觸到的一切,認識所面臨的事物,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到處尋求、吸收知識。小孩子的心理就像一張白紙,第一次接觸到的知識,會深深地印刻在他們的記憶里。中國有句成語:“先入為主。”意思是以先聽到看到的為主,其他的難于理解接受。先接受了一種說法或思想,無論是對是錯,都會以為是正確的,有了成見,后來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的說法或思想,甚至予以排斥。因此,回答孩子的提問,要力求正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