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孩子的提問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提出的問題一般比較簡單、淺顯,回答起來也比較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他們提出的問題會越來越復雜、深奧,假如不能立刻做出準確的回答,就要查閱一下有關的資料,給孩子一個科學的答案,或給予一個恰當的回答。作為孩子的“首任教師”,家長要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千萬不能認為小孩子好“糊弄”,為了維護家長虛假的“面子”,而假裝“圣人”,“強不知以為知”,不懂裝懂,給孩子似是而非、摸棱兩可的回答。
比如,有家長在教小孩子算術的時候,就這樣告訴孩子說:“加法、乘法的等數一定多,減法、除法的等數一定少。”孩子以為這是“規律”,記等牢牢的。等到孩子上學以后學“正負數”時,就會遇到麻煩。
最好能夠做到即問即答
第三,對于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盡可能當即做出回答。
小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是即興式的,就是對眼前的事物、景物、環境或情況,臨時發生興致而提出問題,諸如“這是什么?”“這是為什么?”“這是怎么啦?”孩子常常是迫不及待地希望馬上就能得到答案。這就要求家長反應要靈敏,最好不要拖延時間。因為有許多的事物、景物、環境或情況的出現帶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是“稍縱即逝”,稍一遲疑就會消失,從而失去教育的大好時機。比如孩子發現了天上的彩虹,或是孩子在乘坐汽車發現了一個新鮮、奇異的景物,等等。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迅速做出回答,及時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這就要求家長平時必須加強學習,不斷積累知識,切實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修養。“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那是不行的。
不見得都給予現成答案,最好給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
第四,有時候回答孩子的問題,最好給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以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
孩子提出的問題,有時是“一無所知”,完全不了解,家長就要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如果家長知道孩子曾經看到過類似的事物和景物,或經歷過類似的場合和情景,家長就不見得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可以啟發孩子回憶、聯想,盡量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或與家長一起共同尋求答案。
比如,帶孩子到動物園看到斑馬,孩子問這是什么?家長可以啟發他回憶在馬路上看到駕車的大馬,告訴他身上有斑紋的馬叫斑馬。孩子看到池塘的鴨子在水中游,問鴨子怎么能游動呀?家長可以讓孩子背誦唐朝文學家駱賓王的《詠鵝》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告訴孩子這詩中最后一句詩就告訴我們鴨子為什么會游動,讓孩子自己思考;如果孩子學過游泳,就可以讓孩子聯想人游泳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