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識字,不得不說的事
最近聽網上的媽 媽說現在市面上有些幼教機構開展了幼兒識字這一項,據說非常神奇,廣告上介紹只要報名參加這個學習,半個月內能讓孩子認識兩千個漢字!盡管有著高昂的學費,還是有很多媽 媽們動心了,畢竟一個學齡前的小孩子能夠認識兩千個漢字,似乎就是一個“文化人”了!說了這么多年的幼兒識字,毀譽參半。不知道家長們在心里有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問題:小孩子早早的認識漢字到底好還是不好?有沒有必要?識字的目的又是為了什么?
識字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閱讀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認識了一千個漢字的孩子不太喜歡讀書,而一個識字量不多的孩子卻把書當成自己的一個好伙伴。因為,識字和閱讀是兩回事。每一個漢字在孩子眼里都是一個個圖形,例如圓形、正方式一樣,不過是漢字的形狀比較特殊而已。
如果把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比喻成是蓋房子,那么最初的識字就是造出來的磚。只識字不會閱讀的孩子好像是擁有了足夠的磚,但是卻沒有能力把這些磚建造成一間小房子。試想一下,一堆做不成房子的磚,又有何用呢?
識字不過是一個過程,最終的目的是閱讀。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一切從未知到明了,這漫長的時間里他們的心中時不時的就會冒出來一個“為什么”,并且急于想知道答案。他們會想最親近的父母求助,希望在他們那里得到答案,也可能在電視等媒體上找到答案,甚至會在和同伴的交流中尋求。但是,當他們擁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會把書籍當做一個重要伙伴,因為在書籍里面有很多把鑰匙,可以一一打開他們心中的謎團。久而久之,他發現單純的向別人討要答案不夠過癮,或者不及時、不準確,他會自己翻書去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孩子讀書時不僅會遇到很多他日常生活中很少涉及的知識,同時,他們還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很多新的生字和詞語,開始他們可能不懂這個字或詞的意思,但是隨著他們閱讀的時間長了,閱讀的能力增強,他們會結合上下文的語言環境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和用法。所以很多媽 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擁有一定的識字量之后,很多自己沒有教過他的生字他也認識了,因為他們通過閱讀這種方式開始了自主學習。
識字量夠用就好
一個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在上學之后的確是有一些優勢的,但是一個準小學生到底要有多少的識字量才好呢?是不是識字越多越好呢?未必。
一本普通的《新華字典》里收錄了大約一萬多個漢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的漢字也不過就是一千左右,所以幼兒識字廣告中提到的的“識字兩千”似乎沒有什么必要。一個學齡前的孩子能夠擁有四五百字的識字量已經足夠了。因為擁有了幾百字的漢字基礎,孩子可以獨立的閱讀幼兒雜志和簡單的報紙,可以滿足他們的認知需要。那些生活中不常用到的生僻字在孩子小學或者中學的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那時候再學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