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
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這件事上,首要明確的問題,就是如何看待孩子(這里指的是嬰兒期的孩子,下同)。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也許就不是問題,或者就會有比較明確的答案了。傳統意義上,我們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說實話,我感覺,作為一個普通人,把這個問題當做問題,并且真正思考過的人應該不多。就我的觀察,大部分父母、爺爺奶奶,從他們的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對孩子的認知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什么也做不了的、離開大人無法存活的寶貝疙瘩。在他們眼里,孩子是虛弱的易受傷害的沒有獨立人格沒有思想沒有感情的附屬物——是的,是一個“物”,而不是“人”。在這樣的潛意識認知下,對孩子施加的愛,必然是有失偏頗的。這塊不是我想闡述的重點,就不展開了。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孩子呢?
從我所接觸的兒童教育家的觀點來看,雖然就其細節有諸多差異之處,但在對待孩子的原則態度上,基本還是一致的,也是我所認可的。
首先,孩子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物品。所以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應當和我們對待任何一個普通成年人一樣的態度,對他有禮貌、尊重他的獨立人格、充分考慮他可能有的感受。
其次,孩子是一個自由的人,而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既然是人,就有獨立意志。的確,孩子很小,離開我們無法過活,但這絕不表明我們可以隨意地支配孩子或者代他做出決策。我們安排孩子的飲食起居、決定孩子的成長環境,但是我們應當避免過渡干擾孩子的成長,將我們的意志強加于他,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最后,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我們的私有品。這就要求我們劃清與孩子的界限,孩子是孩子、我們是我們,自從孩子切斷了臍帶以后,就跟母親永遠地分開,再也不可能重新結合。所以,無論愛有多深,都要將自己和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來對待。那種“融為一體”的愛,我覺得,對自己是危險的,對孩子也是一種壓力和負擔。
以上三個認識,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執行起來,比較難。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從自身做起,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讓自己重新成長,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