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通用14篇)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講的是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為了弄懂書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懲罰,大膽地向先生提出問題的事情,贊揚了孫中山認真讀書、勤學好問的精神。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篇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什么樣的課文是略讀課文和怎樣學習略讀課文,使學生明確這一類課文的學習要求,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和策略。
教學建議
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要盡量放手,多給學生朗讀、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無論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是對語言的體會和品味,都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盡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11個生字,掌握2個多音字。
2、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把有新鮮感的詞句畫下來和同學交流。
【過程與方法】
獨立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孫中山小時候勤學好問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1、會認11個生字,掌握2個多音字。
2、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難點
理解孫中山回答同學的那句話,學習他勤學好問的精神。
教學準備
教師:關于孫中山的相關資料及多媒體課件。
學生:課前了解孫中山的生平經歷,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切入課文
1、同學們,在學習上你們有哪些好習慣?(學生暢所欲言)
2、我國有許多科學家、偉人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孫中山就是其中的一個(出示孫中山的照片,交流資料)。孫中山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跟他從小養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是分不開的,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看一看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標識嗎?帶有這個標識的課文叫略讀課文。略讀課文,我們應該怎樣學呢?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略讀課文可以讀得粗略一些,了解課文大意即可。除了課文后雙橫線內的字,如果文中有個別的字不認識、個別的詞語不理解,也沒有關系。
2、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
3、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擂臺賽讀等方式檢查識字情況。
4、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5、全班交流,教師總結。
(課文敘述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學習時請求先生講解所背的書的意思的故事。)
三、品讀感悟,積累語言
1、指名讀課文。
交流:從課文中你讀懂了什么?從哪句話讀懂的?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通過“照例、壯著膽子”等詞語體會孫中山是如何學習的。
(1)通過同學們的反應:“高聲念書、嚇呆了、鴉雀無聲”來體會同學們的震驚、害怕,以及當時的緊張氣氛。
(2)通過先生態度的變化:“拿著戒尺,厲聲問、收起戒尺、講得很詳細”來體會先生被孫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問的精神所打動。
在學生提問時,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問題是重要的,哪些問題不重要。培養學生善于提問的能力。
四、朗讀欣賞,升華情感
課文中哪些詞句讓你覺得很新鮮,找出來讀給同學聽,并說說為什么覺得新鮮。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說說因為你的好問或不好問,得到了哪些益處或遭到了哪些損失。
梳理板書
不懂就要問
孫中山——勤學好問讀書求理
教學感悟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在自主質疑、自由討論中學習,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動腦筋思考,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大家討論,從而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2
一、激趣導入
1、師:(拿出放大的蟋蟀)認識這小東西嗎?叫什么?
生:蟋蟀。
師: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生:蛐蛐。
放大的小東西——蟋蟀不僅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蟋蟀,而且激起平時就喜歡小昆蟲的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蟋蟀”兩字怎么寫,老師忘了,誰幫老師一下?接下,學生說字形,老師板書“蟋蟀”,全班學生在手心上寫一遍。教師大智若愚,讓學生幫助老師說字形,調動學習積極性,全班學生在手心上寫一遍,讓學生牢記“蟋蟀”字形。
2、師:小家伙雖小,但人緣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領?(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書:“蟋蟀的住宅”。
把蟋蟀人性化為小東西、小家伙,為整節課的教學奠定基調。
二、初讀課丈,了解蟋蟀住宅的樣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幾層樓?小東西的住宅是什么樣的?讀課文,用“——”畫出有關句子。
由“住宅”一詞的慣性思維,激起學生了解蟋蟀住宅的興趣,直奔文章中心。
2、討論后老師在黑板上畫出蟋蟀的住宅。
在課題的右邊畫出蟋蟀的住宅,直觀、形象。
三、變換角色,再讀課文
1、師: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個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師:你認識王老師的住宅嗎?(多問幾個學生)
生:不認識。
師:(驚訝、不認識)王老師住的樓房100多平方米,二層樓,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沒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氣。今天就聘請我們全班學生做“住宅評判委員會的委員”,來評一評,誰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好。
通過與老師住宅的對比,很自然地就使全班同學轉換為評委這一角色。
2、要做好評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請各評委了解一下。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評委的水平。
分段讀課文(讓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每人找一個小老師幫助糾正讀音。
生生之間的互幫互助,營造出一種個性化的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
四、再讀課文,找出生詞,討論
1、再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生詞,寫在黑板上。
2、討論詞義。聯系課文,學生理解哪個詞的詞義就請他講哪個詞,老師重點指導學習“隨遇而安”
(1)隨遇而安,從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隨便找個地方就安頓下來)
(2)課文中誰喜歡“隨遇而安”,從哪兒看出的?誰不喜歡“隨遇而安”,從哪兒看出的?
由學生自己找生詞,討論生詞,真正調動了學生主體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隨遇而安”是本課中學生最難懂的成語,教師的指導體現了主導的作用。
第二課時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
1、師:各位住宅評判委員會的委員們,你們辛苦了。經過上一節課的工作,你們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點?請各評委再讀課文用“——”畫下有關句子。王老師記性不太好,麻煩各位把每一特點用一個詞概括出來。
一句“工作辛苦”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
2、學生自由讀課文,找特點并概括。
住宅特點是本文重點,通過學生的自學找特點,畫句子,并用一個詞概括,從而突破文章重點。
3、請學生板書自己概括出來的`蟋蟀住宅的特點。
突破常規,讓學生板書,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4、討論、比較住宅特點。
生:小蟋蟀住宅朝著陽光。(向陽)
師:我的住宅大門朝南,只要天上有太陽,家里就有陽光。
生:小蟋蟀的住宅隱藏在青草叢中。(隱蔽)
師:王老師的住宅不用隱蔽。
師:小家伙真不簡單,一個小洞也有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電燈、電話、有線電視、太陽能熱水器……它有嗎?誰的住宅好?
生:老師的住宅好。
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師:我的住宅比它好,為什么沒它有名?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2、讀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
師:我建住宅得請瓦工、木工、電工、水工等等,一個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斷修整住宅。
師:王老師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學習。
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建筑專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長年累月不斷整修,認真、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三、再換角色,指導說話
1、師:現在你不是住宅評判委員會的委員,而是建筑專家蟋蟀工程師,現在在“昆蟲聯合國總部召開”“國際建筑經驗交流大會”。下面請蟋蟀工程師介紹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點等。
2、學生準備后,發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點再換角色,學生感到新鮮而又不陌生,交流發言,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四、深入了解,認識蟋蟀
1、看資料。(看課前發下去的有關蟋蟀的圖片,資料)
2、談體會。
看了圖片、資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識?
將學習拓展到教材之外,擴大了學生視野。
五、看文章,做作業
1、讀《秋蟲音樂會》(有關蟋蟀的童話)。
2、作業(以下兩題選做一題)。
(1)以《我的住宅》為題介紹蟋蟀的住宅特點,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動物編個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螞蟻、蜜蜂、蟋蟀、蝗蟲、螢火蟲、蝴蝶、螳螂、蜈蚣。
作業設計新穎,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書說明:
打破常規,由師生共同完成,課題左邊貼上放大的蟋蟀,課題右邊畫上蟋蟀的住宅,下邊是由學生歸納的住宅特點,整個板書設計美觀、簡潔、重點突出。
生:老師的住宅好。
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
六、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師:我的住宅比它好,為什么沒它有名?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2、讀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
師:我建住宅得請瓦工、木工、電工、水工等等,一個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斷修整住宅。
師:王老師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學習。
通過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建筑專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長年累月不斷整修,認真、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七、再換角色,指導說話
1、師:現在你不是住宅評判委員會的委員,而是建筑專家蟋蟀工程師,現在在“昆蟲聯合國總部召開”“國際建筑經驗交流大會”。下面請蟋蟀工程師介紹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點等。
2、學生準備后,發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點再換角色,學生感到新鮮而又不陌生,交流發言,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八、深入了解,認識蟋蟀
1、看資料。(看課前發下去的有關蟋蟀的圖片,資料)
2、談體會。
看了圖片、資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識?
將學習拓展到教材之外,擴大了學生視野。
九、看文章,做作業
1、讀《秋蟲音樂會》(有關蟋蟀的童話)。
2、作業(以下兩題選做一題)。
(1)以《我的住宅》為題介紹蟋蟀的住宅特點,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動物編個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螞蟻、蜜蜂、蟋蟀、蝗蟲、螢火蟲、蝴蝶、螳螂、蜈蚣。
作業設計新穎,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書說明:
打破常規,由師生共同完成,課題左邊貼上放大的蟋蟀,課題右邊畫上蟋蟀的住宅,下邊是由學生歸納的住宅特點,整個板書設計美觀、簡潔、重點突出。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本單元所學的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并正確地摘抄。
2.學習描寫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成語,并學會正確地書寫。
3.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句子,把握停頓節奏和重音。
4.給興趣小組取個響亮的名字。
5.背誦古詩《所見》,感受古詩的美好。
重點難點
重點:
1.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
2.積累描寫人的成語。
3.背誦古詩《所見》,感受古詩的美好,感受詩中的美景和情感。
難點:
1.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句子,把握停頓節奏和重音。
2.給興趣小組取個響亮的名字。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學習“交流平臺”。
過渡語:我們在學習一篇課文時,經常會遇到生字、生詞,還有一些很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我們可以多讀幾遍,然后摘抄到筆記本上。
1.學生自由朗讀書上的兩個句子。
2.小組內互相讀、正音,交流自己喜歡的其他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書上的句子。
4.抄寫詞語、句子。
二、學習“詞句段運用”。
(一)學詞語。
1.自由讀這些成語。
2.指名讀,帶讀。
3.談發現:這些成語有什么特點?
(都是用來描寫人的,有的形容人的動作,有的形容人的神態和心理活動。)
4.還能說說類似的成語嗎?(如:怒目圓睜、弓腰駝背、心急如焚等)
5.選取一個成語演一演或用成語說一句話。
(分組合作,先是組內互相表演,然后在全班內表演,再指人點評)
(二)讀句子。
1.按要求試著自由朗讀書上的三個句子。
2.小組內交流,互相朗讀,互相評議。
3.指名朗讀,全班評議,教師相機指導。
朗讀句子,除了要將句子讀正確、讀流利之外,還要恰當地運用停頓和重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句子的意思。(“/ “表示停頓)
示例:
(1)媽媽,我/真的覺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學校里/上學。
(2)書里/說的是/什么意思,他/一點兒/也不懂。
(3)孫中山/笑了笑,說:“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4.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
(三)給興趣小組取名字。
1.教師提出建議。
在班里組織幾個興趣小組,請你來給興趣小組取個響亮的名字吧!
2.小組內交流討論,寫出興趣小組的名字。
3.請各小組派代表說出興趣小組的名字,全班評議。
教師相機指導:給興趣小組取名字,注意名字要新穎、響亮,能體現出這個興趣小組開展活動的特點,要加入一些詞語,讓人一看就能夠記住。如:
天籟合唱團小天鵝樂隊快樂讀書吧
蘭亭書法小組蓓蕾語文社圓夢足球隊……
4.自愿組建興趣小組,推薦組長,商議如何開展活動。
(四)課后活動。
第2課時
學習“日積月累”。
1.觀察左邊的圖片:你從圖片上看到了什么?喜歡嗎?為什么?(引導學生說完整的句子)
2.指導朗讀。
(1)學生借助拼音自讀。
(2)指名讀,強調某些字音的正確讀法。
(3)老師示范讀,要讀出節奏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4)再指名讀,要讀出真情實感。
3.體會詩意和詩境。
(1)同桌交流:從這首古詩中你讀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師補充講解詩歌描繪的畫面及大意。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4.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古詩并背誦。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交流平臺,積累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
2.詞句段運用,學習積累帶有人體部位名稱的成語,有感情朗讀本單元的精彩句子,練習給興趣小組起個有創意的名字。
3.通過看圖、感悟、體驗、誦讀,體會古詩《所見》,幫助小學生積累古詩。
【教學重點】
積累詞語和句子,積累古詩。
【教學難點】
1.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背誦。利用插圖,了解古詩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閱讀詞語和句子,交流不會的問題。
【教學課時】1課時
一、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語文園地”的內容。(板書:語文園地)
二、交流平臺
板塊一:交流平臺
◇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
◇我愿意我是一個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燈去追逐影子。
1.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2.說一說,說說這些句子有趣在哪里,你是怎么理解的?
3.背一背。
多種形式的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熟讀成誦,
看誰背誦得快。
4.抄一抄,把這些有趣的句子抄寫在你的筆記上,可能的畫配上插圖。
【設計意圖: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取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進行朗讀背誦和抄寫,養成積累語言的好習慣。】
5.教師評議,并小結:課文中或課外閱讀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鮮、很生動、很有趣的句子,看到這樣的句子,我們要多讀幾遍,并抄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積累下來。(板書:新鮮、有趣的句子)
三、詞句段運用
板塊二:詞句段運用
(一)詞語積累。
搖頭晃腦披頭散發張牙舞爪提心吊膽
面紅耳赤手忙腳亂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1.讀一讀,指名讀,齊讀,男女比賽讀。
2.說一說,小組交流,讀讀詞語,看看這些詞語有什么特點。
這些成語都是帶有人體部位或器官名稱的成語。(板書:成語)
3.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人物的,有的描寫人物動作,有的描寫人物神態,有的描寫人物心理。
4.想一想:這些加點的詞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動作演示一下這些動作。
5.演一演:先小組內各選一組動詞演一演,再選小組代表上臺表演。
【設計意圖:認識帶有人體部位或器官名稱的成語,在讀中理解并積累下來。在讀讀背背中,認識了生字,積累了詞語,以備寫作時用。】
(二)句子積累。
◇媽媽,我真的覺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學校里上學。
◇書里說的是什么意思,他一點兒也不懂。
◇孫中山笑了笑,說:“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師生評議。
2.說一說你對這些句子的理解。(板書:句子)
小組交流,代表展示,師生評議。
3.怎樣才能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讀出感情?
自由練讀,分小組比賽讀,代表展示讀。
(三)給興趣小組取名字
在班里組織幾個興趣小組吧!試著給每個興趣小組取個響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愛好的同學一起開展活動。
1.讀一讀這些興趣小組的名字。(板書:興趣小組)
2.說說你對這些興趣小組名字的理解。
如“黑白棋社”肯定是下圍棋小組,圍棋有黑色棋子和白色棋子。
3.你喜歡什么興趣小組,你也試試取個名字。
比如,書法興趣小組,取名為“小小書法家組”;鋼琴興趣小組,取名為“朗朗鋼琴社”……
四、日積月累
板塊三:日積月累
1.出示古詩,學習生字。
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師范讀,學生跟讀。互相交流識記生字。自由朗讀。
3.教師簡介:《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板書:《所見》五言絕句)
4.詞語解釋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
(4)欲:想要。
(5)捕:捉。
(6)鳴:叫。
(7)立:站立。
5.看注釋,小組合作,交流體會詩句的意思。
6.小組派代表參與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創作背景:《所見》這首詩寫的是一個放牛的小孩騎著牛,大聲地唱著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鳴叫的蟬吧,忽然停止了歌聲,站立在柳樹旁。這一切叫袁枚看見了,袁枚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袁枚親眼看到的。
作者簡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
7.讀出韻味
這首詩可以按照這個節奏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8.熟讀成誦。
在理解和會讀的基礎上,反復朗讀,熟讀成誦。
【設計意圖:借助拼音會讀、會背古詩,通過看插圖和反復朗讀詩句,了解古詩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讀背背,學會積累詩句,提高古詩鑒賞能力。】
【板書設計】
語文園地
新鮮、有趣的句子
成語句子興趣小組
《所見》五言絕句
【課堂作業新設計】
1.把下面的詞語補充完整。
搖晃披散張舞
提吊紅赤忙亂
疾快干燥
2.默寫古詩《所見》。
參考答案
1.頭腦頭發牙爪心膽面耳手腳眼手口舌
2.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單元的重點詞句,所以教學時鼓勵學生自己先讀讀這些詞句,再互相交流對詞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讀,并抄寫下來,能夠很好地達到積累的目的。學習古詩時,本著“以學定教”“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借助拼音,結合插圖,自讀古詩,小組合作交流詩意,教師在關鍵的時候提示一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這種方式效果不錯。
不足之處:
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學生的負擔。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這個語文園地有3項內容,分別是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版塊是通過讀讀、抄抄一些課文中出現的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學會積累;詞句段分別出示了成語、句子、短語,學會認讀詞句,積累語言,學會感情朗讀句子;日積月累部分學習袁枚的古詩《所見》,充滿兒童情趣,正確有節奏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理解和積累詩句。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描寫童真童趣的古詩詞有哪些?
1.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2.《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3.《幼女詞》
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4.《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5.《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榕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6.《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7.《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壩、漢”等10個生字,會寫“晨、絨”等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
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了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以及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串全文的自豪、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描寫窗外的安靜和小動物湊熱鬧的句子的表達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播放《愛我中華》視頻,說說你認識片中哪些少數民族。
2、教師相機拿出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漢族等各民族的圖片及出示相關詞語: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漢族
3、順勢切入。
這么多民族的小朋友同你們一樣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上學了。(板書課題)想去看一看嗎?
二、新課學習
(一)初讀課文,趣味識字
1、自學課文:
畫--要求輕聲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標--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讀--不認識的生字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讀一讀,也可請教同桌;
薦--小組內組長組織讀一讀課文,互相正音,并做好推薦一位組員的工作。
2、交流反饋:
(1)出示生字:推薦組員互相比賽讀生字,其余學生做評委。
說說如何記住這些生字。
(2)認讀新詞:請同學們在課文中畫出具有新鮮感的詞語和生詞。
自由準備后同桌互讀。
(3)試讀課文:指名讀課文,正音。
提問:民族小學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你喜歡這所學校嗎?
(二)再讀課文,欣賞朗讀
1、學校那么美,你從書上的哪些地方看出來?請你有感情地把這些句子讀一讀。
2、學生再讀課文,把認為美的句子用曲線畫出來,并讀一讀。
3、小組內交流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指導寫字
1、指名讀生字,說說哪些字比較難寫。
2、教師著重指導“晨、靜、裝”。
3、學生練寫。教師巡回指導。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生字、讀通了課文,認識了大青樹下這所美麗的小學,感受到了各民族孩子學習生活的快樂幸福。
五、作業布置
1、認真書寫生字詞,做到規范整潔。
2、熟讀課文,想一想大青樹下的學校給你什么印象,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
第二課時
一、游戲復習、導入新課
1、“捉蝴蝶”:把蝴蝶狀的詞語卡片貼在黑板上,指名學生上臺摘卡片認讀詞語。
2、開火車讀:教師任意抽一詞語卡片,學生開火車讀,評出優勝小組。
二、新課學習:朗讀感悟,美讀成誦
1、全班交流美句。教師隨學生回答相機教學相關段落。
如第一段:
(1)那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
可以展示學生課前收集的少數民族的服裝,來理解“鮮艷”。
(2)同學們向在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
可以進行想象說話,情境表演。同學們會跟小鳥說什么?跟老師說些什么呢?見到國旗同學們會想些什么?說過之后讓學生演一演。
(3)早晨,從山坡上……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你仿佛看到小朋友是怎樣上學的?用“有的……有的……還有的……”交流描述。
(4)你上學的第一天是怎么想的?
學生暢所欲言。
(5)是啊!開學了,又可以見到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又可以在美麗的學校學習新本領,是多么激動高興的事啊!你能用這樣的心情讀讀這段話嗎?
學生自讀自練,指名交流。
第三段:
(1)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是那樣好奇地聽著(同學們讀課文)。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很安靜?這些小動物為什么會如此安靜?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引導學生體會上課時民族小學的同學們非常專心聽講。
(2)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也趕來看熱鬧。
如果你是“小鳥、松鼠、山貍”看到同學們玩會怎么想、怎么說?
第四段:
說說句中省略號的意思,你還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可以看出小作者對學校什么樣的感情?帶著這種喜愛之情讀讀這段話。
三、教師總結
這節課,通過抓重點語句和詞語,在讀中感悟,讓我們感受到了大青樹下這所美麗的小學,各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快樂幸福地學習,體現了各民族的團結友愛。
四、作業布置
1、課文寫得那么美,你喜歡哪一部分?小組內有感情地讀一讀。
2、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3、綜合性學習:我們的課余生活。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可以用文字敘述,也可以畫,還可以設計表格。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帶身體部位的四字詞語。
2、了解同一個句子讀法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學會用合適的方式朗讀句子,表達句子意思。
3、學會給興趣小組取響亮的名字,并能說出所取的名字所包含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發現一些成語的特點,并試著找找有這些特點的成語。
2、掌握句子的正確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讀下面的詞語,說說都有什么特點?(PPT2)
干干凈凈明明白白日日夜夜清清楚楚
是非不分大同小異黑白分明吃里扒外
自給自足自言自語自說自話自由自在
2、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一些詞語,看看它們又有什么樣的特點。
二、教學“詞句段運用”
(一)詞的運用
1、出示詞語,生自由讀詞,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
2、分組討論:這些詞語有什么共同點?說說自己的發現。
3、學生匯報詞語特點:和人的身體有關
4、你還能說出這樣的詞語嗎?
如:心寬體胖手舞足蹈情同手足左膀右臂肝膽相照笨手笨腳目瞪口呆頭重腳輕眉開眼笑咬牙切齒手足相殘(PPT3)
5、選詞說句。
【設計意圖: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探索分析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通過探究發現規律。】
(二)句的運用
出示課本中的三個句子。(PPT4)
1、以小組為單位,朗讀這些句子,并討論:這些句子應該怎樣讀才能更好地表達句子的意思。
2、交流:讀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
3、小組代表讀句子
4、師指導讀,通過提問抓重讀詞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讀。
如:第一句話是為了讓媽媽相信“我”所說的話,所以應該強調“真的覺得”,這里應該重讀;第二句話是為了強調他不懂書里的意思,所以應該強調“一點兒也不懂”,這里可以放緩速度且加重語氣;第三句話是為了強調弄清楚梳理的道理的積極性,所以“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和“就是挨打也值得”應付放慢讀的速度,加以突出強調。
【設計意圖:采用小組討論和交流感悟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5、練習讀句子。(PPT5)
(1)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2)從明天起,我要做一個幸福的人。
(三)段的運用
1、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愛好,比如我喜歡游泳,喜歡美食。你們喜歡什么?說說看。
2、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給學生分組。
3、以現在的分組為單位,給你們的興趣小組起一個名字,要求:
①名字能體現活動的特點。
②名字有個性,讓人一看就能記住。
4、開始活動,師巡視。
5、小組匯報所取的名字,并說說取這個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6、比一比:集體討論交流,看看哪個興趣小組的名字最有意義、最響亮。
第三課時
完成《練習冊》
教后思考: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交流有新鮮感的詞句,增強在課內外積累有新鮮感詞句的意識。
2、積累含有身體部位或器官名稱的成語(重點);能根據句子意思選擇恰當的朗讀方式。
3、組織興趣小組,能給興趣小組起名字,并開展活動。
4、想象畫面,積累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點:
交流有新鮮感的詞句,增強在課內外積累有新鮮感詞句的意識。
三、教學難點:
能根據句子意思選擇恰當的朗讀方式。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積累好詞好句的積累本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平臺
1、同學們,課文里常常有一些很有新鮮感的詞句,比如自己覺得不熟悉的詞句、比較特別的句式,當你看到這些詞句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呢?
2、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例句。
◇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
◇我愿意我是一個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燈去追逐影子。
(1)指名讀。
(2)齊讀。
(3)交流:這兩個例句哪些地方有新鮮感?在課內或課外閱讀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表達形式?
3、自主活動。
(1)小組內交流自己在讀書時讀到并摘抄在積累本上的一些有新鮮感的詞句。
(2)把喜歡的句子寫在卡片或者樹葉上,做成書簽。
4、小結:看到有新鮮感的、優美的詞句,我們要多讀幾遍,然后抄寫在積累本上。相信,經過這樣的練習,你一定會積累很多好的詞句。
二、詞句段運用
1、課件出示成語:
搖頭晃腦披頭散發張牙舞爪提心吊膽
面紅耳赤手忙腳亂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1)借助拼音把這8個成語讀正確,重點關注“爪、吊、赤、疾、燥”的讀音。
(2)多種形式讀成語:
①一邊做動作一邊讀成語,如搖頭晃腦、張牙舞爪。
②想象成語描寫的動作、神態、心情等,合作讀成語。如男生讀“面紅”,女生讀“耳赤”。
(3)同桌交流兩組成語的特點,全班交流,注意把同類的信息進行梳理。
①這8個成語都含有身體部位或器官名稱,都和人有關:有的描寫人的動作,如搖頭晃腦、張牙舞爪、手忙腳亂、眼疾手快;有的描寫人的外貌、狀態,如披頭散發、面紅耳赤、口干舌燥;有的描寫人的心理,如提心吊膽。
②第一組成語的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意思相近;第二組成語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意思相近。
(4)拓展:你還能說出一些含有身體部位或器官名稱的成語嗎?
2、課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媽媽,我真的覺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學校里上學。
◇書里說的是什么意思,他一點兒也不懂。
◇孫中山笑了笑,說:“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請學生自由地讀一讀,想一想:怎樣朗讀才能更好地表達句子的意思?
(2)同桌互相讀一讀,練一練,看看誰讀得好,更能表達句子的意思。
(3)朗讀展示,師生評議。
(4)全班齊讀。
三、鞏固練習
填空練習,鞏固成語。
搖晃披散
張舞提吊
紅赤忙亂
疾快干燥
第二課時
一、巧取組名
1、說一說自己有哪些興趣愛好。
2、過渡:同學們的愛好很廣泛!那就讓我們在班里組織幾個興趣小組吧!
3、課件出示幾個興趣小組的名字,說一說這些興趣小組的活動內容是什么,這些興趣小組的名字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籃球俠巧手剪紙組鯤鵬航模隊探索者小隊黑白棋社
預設:這些名字體現了興趣小組活動的特點。
這些名字非常吸引人,讓人印象深刻。
這些名字有新鮮感,讓人特別想加入。
這些名字中加入了有個性的詞語,讓人一看就能記住。
4、小結:是啊!看來給興趣小組起名字也是一門學問,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那現在就試著給興趣小組取個響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愛好的同學一起開展活動吧。
5、展示各興趣小組所起的名字,大家互相評議。
二、日積月累
1、學生自由讀一讀古詩。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自己不認識的字。教師相機強調“樾、捕、蟬”的讀音。
3、出示個別字詞的注釋,請學生在小組里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蔭的樹。
(4)欲:想要。
(5)捕:捉。
(6)鳴:叫。
(7)立:站立。
4、結合插圖,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詩的意思。
5、教師說詩意,學生找出相對應的詩句。
一個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6、指導朗讀。
7、練習背誦。
(1)獨立背誦。
(2)同桌之間合作背一背。
(3)指名背誦。
三、布置作業
1、背誦古詩。
2、繼續摘抄、積累優美的詞句。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會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不以為然”、“爭論不休”等詞語。
3、領會故事所蘊含的“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方法,并分角色朗讀。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體悟故事蘊含的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直接導入
1、課前,同學們對課文已做好充分的預習,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第25課《爭論的故事》(看老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展示讀詞并借用一下詞語講一講這個故事
打獵為生射雁充饑煮烤爭論不休
老人評理兩全其美抬頭一看無影無蹤
過渡:真好,故事講的既簡潔又完整。不過,要想把故事講的既生動又形象,就要把兄弟倆爭論的對話讀好。對于讀好人物對話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二、品讀課文,指導讀好對話。 (第三小節)
1、滲透朗讀對話的方法。
預設:生1注意標點符號的停頓。
生2要把文字讀準、讀對,把課文讀流利了才能讀好對話。
生3一邊讀一邊想象兄弟倆爭論的場面。
生4讀好語氣。師問:兄弟倆的語氣相同嗎?生:不同。
師小結:是呀,兄弟倆在對話時有著不同的語氣。為什么不同?生:因為他們在爭論。師:真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研究這種讀書方法——如何讀好不同人物對話時的不同語氣。隨機板書:不同語氣
2、訓練
(1)請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的第三小節。用直線標哥哥的話,用曲線標弟弟的話,看他們共有幾次對話?(2次)
(2)同桌兩人一人做哥,一人做弟,分角色練讀一遍第一次對話。
3、展示指導讀書預設效果
(1)指導讀好第一次對話:讀誰像誰
生1組:讀第一次對話。若沒有讀好
教師及時指導,告訴同學們,讀哥哥的話時就把自己當成哥哥,讀弟弟的話時就把自己當成弟弟。做到讀誰像誰。
教師及時范讀,大家都像老師這樣來練一練第一次對話。
再找生1組同學讀一讀,進步了,讀出了兄弟倆爭論時的不同的語氣。(及時表揚)
教師小結:真好,聽了這位哥哥和這位弟弟的爭論,好像是真的一樣,同學們感覺怎樣?掌聲相送。
(2)指導讀好第二次對話:關注提示語
過渡:是呀,到底是煮著好吃,還是烤著好吃呢?兄弟倆爭的是越來越激烈了。誰來接著讀這兄弟倆的第二次對話?
生2組:讀第二次對話
師:他們讀的怎樣?(有點爭論的語氣)大家注意觀察這次對話中,哥哥是用怎樣的語氣來說話的?誰發現哪個詞描寫了哥哥說話時的語氣?(不以為然、大聲爭辯)那弟弟又怎樣?(很不服氣)
(3)出示課件:圖文對照會讀的更好。請同學們看插圖,仔細觀察兄弟倆爭論時的表情,你看出了什么?(爭的激烈、快吵起來、快打起來了)眉、眼、嘴、手
咱們讓他們再爭論一次好嗎?生2組再次爭論更激烈,進步了。(掌聲)
師:真好,我發現咱三一班的同學,特別會觀察,越來越會讀書了。就像這樣讀對話時,注意了像“不以為然、大聲爭辯、很不服氣”這樣的提示語,再結合插圖,就讀好人物對話。讀出了人物不同的語氣。
(4)同桌2人分角色練一遍。
師:看看哪兩位同學,能像剛才那組同學讀的一樣好,甚至能超過他們?
(5)充分展示:指名兩組同學來讀第二次對話。
師總結方法:你們真棒,此刻,趙老師最想做的是為你們豎起大拇指,你們學會了讀對話時,要讀出不同的語氣讀書方法。要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一就要把自己當成那個人物,二要注意對話中的提示語,三要學會觀察插圖中人物的表情變化。這些你們都做到了。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了,下面咱們一起來合作,完整的讀這段話。
4、師生合作,讀第三小結。男生:哥哥女生:弟弟師:旁白
過渡:就這樣兄弟倆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論,誰也不罷休,(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后來,又怎樣了?誰來接著往下讀?
三、感悟明理,拓展延伸
1、指名讀4、5段。
2、教師創設情境:同學們,就這樣1分鐘,2分鐘......10分鐘過去了,你好像看到了
生1:他們還在爭論。你好替他們擔心。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樣子的哥哥和弟弟?
生3師:爭論什么?
生6:怎么吃大雁。
師:有解決的辦法了嗎?
生:兩全其美,煮一半,烤一半。
師:哎,真可惜呀,當他們抬頭一看,大雁早已非得無影無蹤了。知道了故事的結果,此刻,你想對這兄弟倆說些什么?
3、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想,教師及時點評并表揚。
4、那么,盛老師班上的同學有怎樣的感想?指4名同學讀一讀。
隨機板書:抓住時機先做起來
5、學習雙省略號的用法。
師:為什么用兩個省略號?生先說——師總結:省略一段文字,希望同學們能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6、此時,盛老師聽了同學們的話是怎樣做的?齊讀最后一段。
師: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著,不時的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理解“聚精會神、贊許”,盛老師為什么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贊許的目光?
生:同學們說的感想非常好。(預設)生:同學們認真專心地聽課。
生:同學們通過《爭論的故事》,明白了抓住時機,不能浪費時間。
生:同學們通過學習,知道了不要只顧著爭論,不管做什么,關鍵是先做起來。
7、師小結:同學們的感悟十分深刻,理解的非常正確,趙老師也要向大家投去贊許的目光,還要為大家豎起大拇指。你們真是一群會讀書、會感悟、會學習的孩子!
四、送名言
1、總結板書: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爭論的故事》,從中明白了做事要——抓住時機,不管做什么,關鍵是要先做起來。下面老師要送給大家幾句名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想一想,今天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2、送名言。
人生成功的秘訣是當好機會來臨時,立刻抓住它。
——狄斯累利
良機只有一次,一旦錯失,就再也得不到了。
——勃朗寧
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樣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的利用。
——巴爾扎克
五、指導寫字
1、觀察生字,你看那個最容易寫錯提醒大家。
烤評剖辯嫩鍵笨聚贊
2、教師范寫(辯聚)——生描紅——練習寫2個(表揚:握姿、坐姿,對照課本生字,爭取一個比一個好)——展示。
3、總結:同學們,書讀的好,字也寫的漂亮。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堅持每天下去,你一定會寫的越來越好,甚至會成為中國的書法家的!加油!
六、作業
請同學們課下,把《爭論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其實,生活中像這樣富有哲理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去書籍或網絡上查閱。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毛遂自薦、的麥穗等故事。讀后相信同學們會有更大的收獲。
板書設計:
25、爭論的故事
讀出不同的語氣辯聚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9
設計說明:
《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記敘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學習時,明知可能挨打,還是向先生提問的故事,反映了他學習主動、喜歡刨根問底的品質。教學中,結合略讀課文的特點,引發學生主動思考、交流,運用學習的閱讀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資料,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孫中山回答同學的那句話,學習他勤學好問的精神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理解為什么孫中山冒著被挨打的危險,也要提出自己的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熟讀課文;搜集有關勤學好問的故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心中會產生哪些疑問?
預設:誰不懂就要問?他都問了哪些問題?他的問題解決了嗎?
2、帶著問題借助拼音讀課文,不理解的詞可查詞典,詞典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圈畫出來。讀完課文還可以跟同桌小聲議論議論。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通過質疑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學提示: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學交流你對這件事的想法。把有新鮮感的詞語畫下來和同學交流。
2、學生自由讀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讀通句子。
3、教師巡視指導。
4、學習生字、詞語。
(1)課件出示詞語,其中生字帶拼音。
(2)去掉生字的拼音讀一讀。
背誦照例圈出段落練習糊里糊涂嚇呆戒尺厲聲挨打清楚
(3)游戲:用手勢表示多音字的讀音。出示詞語,請同學們用手勢來表示“背、圈”的聲調。
背誦背包圈出羊圈圈豬
(4)做“摘蘋果”游戲。蘋果上面有生字,學生讀對一個會掉下來一個蘋果。蘋果樹上的生字有背、誦、例、圈、段、練、糊、涂、呆、戒、厲、挨、楚。
5、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6、出示課文內容填空,引導學生填空。(課件出示)
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學生讀熟了,先生就讓他們一個個地。至于書里的意思,先生從來。不怕挨打,向先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
7、小結:我們在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時,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說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課文主要內容的提示,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三、細讀課文,深入了解
1、孫中山為什么要向先生提問?
2、學生匯報,課件出示:孫中山讀了幾遍,就背下來了。可是,書里說的是什么意思,他一點兒也不懂。孫中山想:這樣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1)理解“糊里糊涂”,找一找它的反義詞。
(2)用“糊里糊涂”造句。
3、孫中山是怎樣問的?找一找重點的詞語。
(1)課件出示:于是,他壯著膽子站起來,問:“先生,您剛才讓我背的這段書是什么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
(2)“壯著膽子”問是怎么問呢?誰來壯著膽子問一問?(指名讀)
(3)你壯著膽子問老師時心情怎么樣?
(4)小結:孫中山明知可能會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問題,這種精神多么可貴。
4、當他提出自己的問題后,先生和同學又是怎樣做的呢?默讀第3~6自然段,說一說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5、學生匯報,教師相機出示:
(1)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念書的同學們嚇呆了,課堂里霎時變得鴉雀無聲。
①“搖頭晃腦高聲念書”是怎么念的?請同學們做動作讀一讀。
②出示:冬冬愛寫詩,作詩時搖頭晃腦的,真像。
指名填寫。
③“課堂里霎時變得鴉雀無聲”是什么樣子的?誰來描述?
出示:教室里鴉雀無聲,連一根針。
指名填寫。
④誰能給“霎時”找個意思相近的朋友?
(2)出示句子:
先生拿著戒尺,走到孫中山跟前,厲聲問道:“你會背了嗎?”
“會背了。”孫中山說著,就把那段書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
①引導學生抓住“拿著戒尺”“厲聲”來體會先生的嚴厲。
②出示“戒尺”的圖片,了解“戒尺”。
③引導學生抓住“一字不漏”來理解孫中山背誦得很流利。
6、過渡:既然孫中山也怕挨打,那他為什么還要向先生提問呢?讀課文第7~9自然段。
(1)學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不同形式地讀。
①男女生輪讀句子。
②齊讀句子。
③交流感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孫中山不懂就問的精神。通過多種朗讀方法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積累豐富的詞語。
四、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1、“不懂就問”是不是遇到不懂的問題就馬上問呢?(應該先動腦筋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問。)
2、生活中你是否有過不懂就問的事情?
3、積累名言名句。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烏申斯基
(3)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普列漢諾夫
(4)把自己當傻瓜,不懂就問,你會學的更多。——陶行知
4、同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關于不懂就問的故事。
5、總結:不懂就問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希望同學們在積極動腦的基礎之上,能夠敢于發問,收獲更多的知識。
設計意圖:適當的課外拓展積累能夠讓學生打開思路,開闊視野,并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理解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聯系重點句體會寓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
生字詞卡片、頭飾。
教學時間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順勢導入
1、你對自己的長相哪里最滿意?為什么?
看看老師的左右手,哪只漂亮些?(左手)對,所以老師把漂亮的戒指也帶在左手上。可左手右手各能做些什么事呢?(對比右手雖不好看,但比左手更有用處)
2、有只漂亮的梅花鹿也跟我們一樣,對自己的模樣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滿意的地方,我們一起去書中認識認識這只梅花鹿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及不理解的新詞,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理解詞語。
2、用開火車、請小老師等形式檢查學生認字情況。
3、學生分段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正音。
4、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學習1~10段
1、文中的梅花鹿對自己的模樣滿意嗎?它最喜歡自己的哪些部分,對自己的哪一部分最不滿意?(自讀、勾畫、匯報)隨機理解贊嘆勻稱贊不絕口欣賞陶醉等詞。
2、指導朗讀。在朗讀中鞏固贊嘆贊不絕口欣賞陶醉等詞的理解。
四、學習11~13段
1、出示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自讀第11~13段,說說是指的什么?隨機理解抱怨沒精打采等詞。
2、指導感情朗讀。隨機體會逼近猶豫掙脫拼命等詞。
五、表演、復述
小組內完成,班內展示。
六、揭示寓意
1、看完同學們的表演,你對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這句話有什么新的理解?
2、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七、課外閱讀
介紹《伊索寓言》,請生進行課外閱讀。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和同學交流課內外閱讀時遇到的具有新鮮感的詞句,體會有“新鮮感”的語言魅力。
2、能養成主動積累“有新鮮感”詞句的習慣。
3、通過看圖、感悟、誦讀,理解并體會古詩,積累《所見》一詩。
學習重難點:
重點:
體會有“新鮮感”的語言魅力,能養成主動積累“有新鮮感”詞句的習慣。
難點:
利用插圖,了解古詩大意。
教法學法:
圖文結合討論交流感情誦讀
學習準備:
師:多媒體課件
生:閱讀記錄表
學習過程:
一、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語文園地一》的內容。
二、交流平臺
(一)師:孩子們,老師在讀書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很不一樣,具有新鮮感的句子。
課件出示:
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
生自由讀句子、指名讀、齊讀句子。
1、師:這個句子選自我們這一單元《大青樹下的小學》,你覺著這個例句什么地方具有新鮮感?和同桌交流交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樹枝不搖、鳥兒不叫、蝴蝶停歇突出了窗外的安靜。)
再讀句子。
3、拿出課文紙,畫出具有新鮮感的詞句,并四人以小組交流具有新鮮感的地方。指名交流。
4、師:遇到這樣有新鮮感的詞句,我們該如何做呢?
板書:摘抄積累反復閱讀
5、抄寫積累的有新鮮感的句子。
(二)師: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篇泰戈爾的散文詩《職業》。師范讀。
自由讀文,你有什么感受?(職業沒有高低貴賤。選擇自己熱愛的,能為別人做奉獻的事業。)
在這篇散文詩里,老師很喜歡這一句有新鮮感的句子。
出示:我愿意我是一個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燈去追逐影子。
1、指名讀句子,其他人邊聽邊想:什么地方有新鮮感?
預設:更夫。(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鑼來提醒人們時間的人。)
說了說這句話蘊含的豐富哲理。
2、默讀詩歌,畫一畫自己認為有新鮮感的詞句,并抄寫下來。
(三)讀一讀自己所積累的詞句。
師:就像旅行總能看到新鮮的風景,閱讀時我們也總能遇到新鮮的詞句。在平時的課內外閱讀中,遇到這樣有新鮮感的詞句,不僅要摘抄積累下來,還要反復閱讀。
三、日積月累
(一)師:童年是最幸福的,因為童年生活無憂無慮,豐富多彩。老師想請你們回憶一下,你最難忘的童年趣事是什么?請用一句話告訴大家。
生自由表達。
師:假如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古代,去看那個時候的孩子喜歡玩些什么,一定很有意思。
生讀:《村居》師:和你們一樣大的孩子在干什么?(放紙鳶)
生讀:《宿新市徐公店》師:這些孩子又在干什么?(追黃碟)
生讀:《小兒垂釣》師:這個孩子在干什么?(釣魚)
(二)出示:《所見》
1、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看看袁枚筆下的這個孩子在干什么。
2、指名讀,相機正音。齊讀。
師:字音讀準了,句子讀順了,還不算會讀。我們還要讀好詩歌的節奏。師范讀。各種形式誦讀。
3、孩子們,請你們看看這幅圖,誰能告訴我“牧童”是做什么的?
4、齊讀,想想:牧童在干什么?板書:牧童
根據回答板書:騎黃牛、唱著歌、聽到蟬叫、閉口站立。
5、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
師:孩子們,看,這個小牧童起著黃牛,嘴里還唱著歌,他的歌聲怎么樣?(嘹亮)從哪兒看出來的?(振林樾)什么意思?(在林中回蕩)
小牧童走著走著,忽然聽見--蟬在鳴叫。師點明:鳴就是鳴叫的意思。
小牧童聽見蟬在鳴叫心里--想要捕蟬。誰來說說“欲”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牧童想要捕蟬呢?立是什么意思?
6、袁枚筆下的牧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悠閑自在、機智聰明、活潑可愛)從哪兒感受到的?指導朗讀。讀出他的--
7、師:這首詩很簡單,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背誦下來。自己先試著背一背吧。
指名背。齊背。(節奏)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12
一、 教案背景
面向學生:小學 學科:語文
課時: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熟讀這兩首詩,能背誦更好。
2、通過讀注釋,能大體了解詩意。
3、教師準備春景電子圖片。
二、教學課題
這兩首詩描繪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詩畫交融”的特點,要引導學生在腦中想象出詩中描繪的景色。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
2、背誦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收錄《詠柳》《春日》兩首描寫贊美春光的古詩,《詠柳》作者賀知章,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辭。《春日》作者朱熹,這是一首春游詩,描繪了一幅萬紫千紅的春景圖。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2、理解并能運用比喻修辭,體會比喻修辭的生動。
教學難點:以詩句中絢麗的色彩為媒介,在腦中想象出每句詩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情畫意。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相結合,以誦讀法為主。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春天是美麗的,許多詩人都在贊美春天,你們知道哪些描繪春天的詩?找學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背誦中追問:春天是什么顏色?春天是五彩繽紛、萬紫千紅的,紅的花、綠的葉、藍的天、白的云,淺黃、嫩綠,鵝黃
今天我們再來學兩首描寫春天的新詩,大家已經預習了,已經背下來的學生來背誦。感知詩人賀知章、朱熹筆下的春天呈現出的色彩。
(二)、初讀感知
1、背誦的同學注意停頓,糾正字音。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多找學生反復讀,讀至抑揚頓挫。在誦讀中識字,自己畫出生字,在誦讀中識字。
就不認識的字和讀不準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師、同學請教。講解:分析字形重點識記:“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詩詞的形式描述。在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
“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
“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
“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比較“載”、“栽”;
“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
“妝”,梳妝,女人愛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指導寫字時,注意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結構,再動筆寫。教師重點提醒:“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三)、精讀分析《詠柳》
1、自由讀,指名一個一個讀,將詩的韻律讀到位。
2、請你再看看注釋,邊讀邊想象。
“碧玉妝成一樹高”:“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妝”,打扮。“一樹”,滿樹,“一”字這里不表示數量,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扮的一樣。這里運用了比喻修辭,想象碧玉一般的樹葉。參照百度圖片:“萬條垂下綠絲絳”:“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絳”,一種絲織的帶子。全句的意思是:從樹上垂下來無數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在頭腦中想象千萬條垂柳的情景。 百度搜索圖片地址:
“不知細葉誰裁出”:“細葉”,柳樹新萌發滋生的又細又嫩的葉子。“裁”,裁剪。“裁剪”原本指向衣服,詩中指的是:裁剪細葉。全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
“二月春風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把春風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動。
學生讀,心里想象著每一幅圖畫,有感情的自讀、同桌互讀、點名讀。至能有感情有節奏的背誦。
(四)、精讀分析《春日》
我們學習的《詠柳》顏色是是春天柳樹的碧綠,下面我們再讀一下另一手描繪春天的詩。
1、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尋芳”,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泗水”,水名,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濱”,水邊。
全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呆過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
“無邊光景一時新”:“光景”,風光景色。“一時”,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2)、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詩人,在風清日朗的日子里,到河邊去看春景,想一想,“無邊光景一時新”都會有哪些景物?
根據學生回答點評,如說花草,可問什么樣的花草,讓學生想諸如“姹紫嫣紅”之類的形容詞。再齊讀詩,心中想象著你看到的春天。
參考百度搜索圖片:
(3)、“等閑識得東風面”:“等閑”,平常、隨便。識得,認識到。“東風面”,春風的面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
“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總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
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說,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詩人看到的姹紫嫣紅都有什么呢?
(4)、《詠柳》中我們知道是誰把柳樹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風)那《春日》這首詩中又是誰帶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答:東風,即春風)
(五)、同樣是春風送來的春天,討論一下這兩首詩描繪的春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小組討論,教師總結。
不同之處:景物不同,顏色不同
相同之處: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都像一幅畫
(六)、小結:春天是五彩繽紛的,你們也拿起你們手中的筆,學著詩人,描繪一下你們眼中的春天吧!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興趣愛好。
2.能用幾句話或一段話描寫人物的外貌、性格、興趣愛好,以此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3.能注意寫一段話時開頭空兩格。
4.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學習描寫人物的外貌、性格和興趣愛好的寫作方法,并抓住一兩點印象深刻的地方寫出人物的特點。
[教學課時]1—2課時
一、玩游戲,猜猜他是誰
1.看圖猜人,課件出示經典動畫人物圖片:豬八戒、海綿寶寶、光頭強……
2.讀文猜人,課件出示謎語:腰圍虎皮裙,手拿金箍棒。火眼金睛辨善惡,妖魔鬼怪消滅光。(猜一神話人物——孫悟空)
3.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猜出上面的人物的。(學生交流,嘗試歸納識人方法。)
師過渡:通過剛才的游戲,請同學們總結一下,要如何介紹才能讓同學們很快地猜中你說的那個人?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與同桌交流。
4.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1)按一定順序描寫人物相貌上與眾不同的地方。(整體到部分、上到下)
(2)抓住人物性格、語言、行為及愛好等突出特點進行描寫。
二、介紹同學,交流討論
師過渡:按照我們剛才總結的方法,請你在班級中選擇一個同學,試著用幾句話或一段話來介紹他(她),讓其他同學來猜一猜,注意不能說出這位同學的名字。
1.同桌互說互評,按下列要求嘗試口頭習作。
(1)要求抓住一兩個特點介紹一位同學,不說出同學名字。
(2)互相評議介紹得是否準確。
2.指名發言,全班交流。
3.你們猜出來了嗎?他是用什么方法突出同學特點的?(選擇最明顯的一個外貌特征,最突出的性格特點或愛好來舉例說明。)
三、聽范文,打開思路
1.(課件出示范文)教師朗讀一篇介紹班上同學的文章,請同學們認真聽并思考:
(1)文章是從哪幾方面介紹這個同學的?是如何介紹的?
(2)文章是用什么方法突出人物特點,讓大家猜出人物名字的?
2.學生交流。
3.教師小結方法:按一定順序描寫人物的外貌特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不必面面俱到;通過描述性格、愛好等方面的突出特點。
四、學生習作
師:把剛才我們的口頭介紹用筆寫下來,寫好之后讀一讀,看看哪些地方寫得還不夠清楚,再動手改一改。要求:
1.突出人物特點,語句通順、有條理,文中不得出現所介紹的同學的名字。
2.學生自主習作,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板書]
習作:猜猜他是誰
特點
外貌
事例
[教學反思]
開學后的第一次習作課,我認為重點是要讓學生喜歡上表達,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得敢想敢說。課前的看圖猜人和讀文猜人游戲,都是選取學生耳熟能詳的人物,能引起學生興趣。再逐漸過渡到教材上寫人物片段的練習,使學生在說與思的練習過程中,逐步明白介紹他人的方法,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來寫。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篇14
第一課 《我們的民族小學》
記得上次執教這課的一段時時,我是比較重視語言訓練點的。第一段讓學生仿說,我們來自各個地方。我們班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有 ,有 ,還有 。這次我比較重視對課題“民族”的理解。從我國有幾個民族,到欣賞各個民族的服裝圖片,到讀文,感受我國民族的大團結。學生質疑:語言不同,怎么交流,怎么成為好朋友啊?呵呵,喜歡質疑就好。趁機提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普通話。
第三段教學時,我圍繞一個問題:從哪里看出孩子們學習很認真?以這個問題引出孩子們的學習。課堂練習和課后習題,問題變成了,請同學們摘抄描寫安靜的句子。孩子們就把課堂上學習的表現孩子們很認真的句子給抄下來了。所以,今后教學時,還應該提醒一下哪些句子是描寫安靜的句子。
生字錯的比較多的是:舞 雀 詞語聽寫:全對的十幾個,有四五個及以上的學生有9個。孩子們的詞語掌握得還很不好。
第二課 《 金色的草地》
也許是教了科學課吧!對這課有了新的認識。以前上這課時,真的是糊里糊涂,以為蒲公英的種子,白色絨毛的就是蒲公英的花。以為變成金色是陽光照在絨毛上,所以變成金色。這次上這課時才發現,那是種子。蒲公英的花就是黃色的。張開時就是金色的,合攏時花萼是綠色的,包住了花,所以就變成了綠色。
一本正經的理解本意是借助孩子們的表演。但是自己的引導不是很好,所以最后還是自己舉了一個例子,再聯系課文去理解詞意。哈欠在表演時和表演后,教師自己示范動作后,孩子們還是認為就是“噴嚏”。第二段的構段方式是總-分-總。引導孩子們學習了本段的構段方式,和第一課課堂作業本上練習要求按總-分-總的構段方式寫課余生活。
生字錯的比較多的是:耍 絨 瓣
第三課 《爬天都峰》
本課我比較重視寫法的滲透。開始,我以提問孩子們假期里去過哪些地方,介紹給大家聽聽導入。結果很多孩子只知道自己玩了什么,不知道玩的地方叫什么,也不能很細致的說出自己玩的經過。由此,引導孩子們認真學習這篇游記,以期從中學習寫作方法。
第一段教學時,從孩子們平時寫日記時容易怎樣寫導入。以告訴孩子們本篇課文開頭的簡潔明了。
本來以為第二段很容易讀。可是當叫孩子們讀的時候發現沒有人舉手讀。練習讀了三次以后,再指名讀還發現個別語句停頓不當!特別是:在云彩上面哩!學生停頓為:在云彩上 面哩!而且把哩讀成第二聲。跟讀很多遍以后才讀好。筆陡一詞學生也難以理解,除了字面理解,我還根據黑板上畫的天都峰來理解。學生也對石級提出了質疑。為了讓學生感受天都峰的高,我畫了天都峰后,請學生上黑板指出天都峰山腳,畫出云彩。這一段我整整讀了一節課。
三、四、五自然段的時候,我在讓孩子們練讀老爺爺和小朋友的對話時,引導孩子們想一想此時,問話之前他們心里怎么想的。問話之后,心里怎么想的。只有這里做透了,后面的互相致謝,爸爸的一番話孩子們才能容易理解,才能水到渠成。“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象小猴子一樣....”這句話朗讀時,應該突出“爬”“上”“向上”,但是孩子們的上第四聲總是念不準,總是力度不夠。這跟平時孩子們的朗讀習慣有關,調值不到位。
第四課《槐鄉的孩子》
上這課時,我就特別推薦自己喜歡這篇課文,同學們猜猜看,老師為什么喜歡這篇課文。這么經典的課文上一課時無法去體會語言的美。今天只上了第一課時,孩子們提出了因為槐鄉的孩子勇敢。勇敢體現在哪里呢?孩子們找出了不怕熱,不怕累的句子。然后引讀熱表現在哪里?前面寫熱的構段方式。說說這么熱的時候,我們在干什么?槐鄉的孩子在干什么?形成對比。當孩子們提到槐鄉的孩子在割槐米的時候,孩子們提出了槐米是怎樣的?我順勢引導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孩子們知道了槐米的作用,以及孩子們為什么割槐米。這時候又有一個問題:槐米到底長的什么樣呢?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百度搜索了槐米的圖片及資料,發現槐米其實就是槐樹的花,只是花還沒有開放。原來課文第二自然段介紹的花苞就是槐米。上到這里,我不禁感慨:一位教師,上了2次這篇課文,都沒有搞清楚。若不是學生提問,我會主動去找資料嗎?我們教師的質疑精神比學生都差。教師若沒有自己質疑,怎樣引導學生質疑呢?課后,又有學生找我:“老師,我想知道槐鄉的孩子,他們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工作啊?”我只能告訴她,她們的爸爸媽媽是農民。具體的我只能上網查了才知道。一篇課文的背景對孩子們來說也很重要。一個教師備課的時候,就是需要備這些。我非常感謝我的學生讓我明白備課該備些什么,也非常感謝學生的質疑精神。下午我將繼續備課、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