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反思八
張 昶 瑜
我慶幸,能走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來調整自己教學成長的軌跡。在這中間,我感受到了教學民主衣袂飄飄,楚楚動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款款深情。當然,半年的小學語文教學更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該給孩子們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 是啊,孩子就如同一張白紙,我們不能在那純潔無瑕的紙上信手涂鴉。于是,我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反思,現將自己的點滴感受總結如下: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試問: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因此,我覺得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是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的前提!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地球、天體、宇宙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地球、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為什么只有一個地球?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你瞧,《我的戰友邱少云》雖然隔孩子們的時間已經很久遠了,但孩子們在老師煽情地朗讀下,一個個都是那么同仇敵愾的,一個個都是那么咬牙切齒的。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對話”我們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只是師生之間的對話,還要讓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即要讀明白作者的意思。作為小學生的感悟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們教師要引導他們去與作品“交談”,從而讀出作者的心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有長進。再就是要讓學生之間多交流,實現“生生對話”。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確實,“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告訴他,他會記,但他記過之后就會忘了。讓他自己去體驗,那樣他的記憶會更深刻的。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學弈》后,引領學生閱讀學習了《鷸蚌相爭》、《掩耳盜鈴》、《曾子殺彘》等十余篇短小的文言文,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文言知識,而且無形中掌握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學習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第一場雪》描寫的是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如何讓南方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這第一場雪的情感呢?通過錄像展示美麗的雪景,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家鄉的雪景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桂林山水》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我帶著孩子們一遍遍地讀著,細細地品味,孩子們簡直喜歡極了!于是,我引導孩子們:“你覺得你印象中有哪些地方如此美妙的?我們也試著用美妙的句子來說說,好嗎?”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