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作文教學的幾點反思
三、沒有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的寫作方法和理論的學習
古人說,“文無定法”、“法到極處是無法”,這些說法看似玄妙,實則道出了文學創作的真諦。試想,文學史上有哪部名著(或名作)是按照某個方法創作出來的?所謂方法,都是后人根據已有的著作或文章研究出來的。不過,古人的這些言論中也包含了對方法的認可,即要作文首先得有法。那么這些方法從何得來呢?主要是從大量的誦讀中感悟得來,從前人的作品中摸索出一些基本的寫作方法后,再根據自己的閱歷、知識寫出獨具個性的文章。古人這種得法之法和對法的態度,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魯迅先生也曾說過,他之所以能做小說,是因為看了幾百篇外國小說的緣故。當然,小學作文教學不是為了培養作家,而是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作文方法,并能掌握幾種基本的文體的寫作。但問題還是出在這里,這“基本的作文法”從哪里來?對學生究竟有多大的指導意義?有沒有負面效果?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問題。
從近幾年來看,我關注閱讀教學的較多,而關注作文教學就實在太少了。自己頭腦中的一些作文教學理論,大多因脫離小學教學的實際而顯得蒼白無力,或未能聯系實際,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而失去了指導意義。如葉圣陶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學首先強調生活的積累,其次是精蘊的探求,最后才是表達的技巧的精辟論斷,我已爛記于心,但遺憾的是葉老的理論并沒有被我在實際教學中“發揚光大。在作文教學中,我注重的是表達技巧的訓練,而常常忽視了生活的積累和精蘊的探求。正是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使得作文教學大多處于被動狀態,學生往往是“得法之處不得法”,沒有產生多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更何況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當然,造成我作文教學現狀不佳的原因不只這些,我要直面其中的問題,找出療救的方法。讓學生多親近自然,多接觸社會,不但要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還要多給他們介紹一些好書,更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加強語言的積累,想方設法讓學生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學會用自由的筆墨寫出自由的精神,讓作文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需要,我想,只要我和學生一起努力,這樣的現實應該為期不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