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紫千紅的花》教后反思
筆者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發現該文的第五段和第六段的寫法值得商榷:具體表現在兩段所敘述的內容不夠連貫。
原文第五段:會變色的花很多。例如紅喇叭花,它初開的時候是紅色,開敗的時候就變成紫色了。杏花含苞的時候是紅色,開放以后逐漸變淡,最后幾乎變成白色了。最有趣的要數“弄色木芙蓉”。它的花初開是白色,第二天變成淺紅色,后來又變成深紅色,到花落的時候又變成紫色了。這些變化看來很很玄妙,其實都是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所玩的把戲。
原文第六段:我國有種櫻草,在普通溫度下花是紅色,在30℃的暗室里就變成白色了。八仙花在有些土壤中開藍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開粉紅色的花。還有一些花,受精以后也會變色。比如海洞花,起初是黃色,受精后就變成白色了;紅錦帶花受精后也會變成白色。
不難看出,第五段的意思是說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而變化。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作者舉了三個例子加以說明——紅喇叭花、杏花和“弄色木芙蓉”,并且歸納為:“這些變化看來很玄妙,其實都是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所玩的把戲”。
而第六段的主要意思顯然是說明花變色的另一個原因是——受精。為了證明這一事實,作者舉了海洞花和紅錦帶花來加以說明。然而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該段的第一句“我國有種櫻草,在普通溫度下花是紅色,在30℃的暗室里就變成白色了”、第二句“八仙花在有些土壤中開藍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開粉紅色的花”,這兩句顯然與“受精”無關。因為從內容上看,二者變色的原因,前者是由于溫度,后者則是由于土壤。所以這兩例仍然是說明第五段“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而變化。把這兩句放在第六段顯得不倫不類,如把它們放在第五段倒顯得更為貼切。
所以,筆者認為應把這兩段作如下修改:
會變色的花很多。我國有種櫻草,在普通溫度下花是紅色,在30℃的暗室里就變成白色了。八仙花在有些土壤中開藍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開粉紅色的花。又如紅喇叭花,它初開的時候是紅色,開敗的時候就變成紫色了。杏花含苞的時候是紅色,開放以后逐漸變淡,最后幾乎變成白色了。最有趣的要數“弄色木芙蓉”。它的花初開是白色,第二天變成淺紅色,后來又變成深紅色,到花落的時候又變成紫色了。這些變化看來很很玄妙,其實都是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所玩的把戲。
還有一些花,受精以后也會變色。比如海洞花,起初是黃色,受精后就變成白色了;紅錦帶花受精后也會變成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