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業的反思(精選6篇)
關于作業的反思 篇1
調查發現,有許多小學語文教師抱定"熟能生巧"的古訓,給不堪重負的小學生留下了沒完沒了的作業。他們認為只有沒完沒了的作業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所以現在僅僅是小學階段要掌握的那2500個漢 字就足夠讓學生手忙腳亂了。一個漢字一定要寫上幾十遍嗎?這是一項極為枯燥的作業,小學生因此就足以對語文課產生抵觸情緒了,再加上那些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條文,段落等,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說嚴重點,這甚至對孩子們是一種催殘。
關于作業的反思 篇2
靜下心來,細細地思考一翻,于是有了對這些抄襲作業同學調查的念頭。經過調查,發現學生抄襲作業原因有三:
一是這部分同學上課大多不喜歡聽課或者說聽不懂老師講的課,激不起他們的聽課的興趣,因而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就產生抄襲;
二是初中學生正處于好玩的年齡,而部分學生往往迷于玩電腦游戲或者上網聊天,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騰出更多的時間玩,他們就選擇了復制;
三是由于各科的作業太多,學生為了按時完成,就想到了節省時間的“copy”。
如有時語文一個晚上布置一篇作文;數學分發了一張提綱;英語除了一些書面作業要交外,還要背誦單詞,還有其他學科布置的作業等,這些作業加起來,你說學生累不累?這也就難怪部分自覺性不高的同學要“copy”。調查完后,我突然覺得學生有太多的“苦衷”,學習也夠辛苦的,同時也讓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
反思一:在目前新課程的環境下,在實施“減負”的今天,為什么學生的學習還會如此辛苦?這固然有學生本身自己的原因,如學習態度、自覺性等,但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要有所反思呢?學生不喜歡聽課,激不起聽課的興趣,教師是否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呢?為什么學生會不愛聽課,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老師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角色是否到位等都需要教師好好反思,有些教師對教材研究得很透徹,語言點講得很仔細,可是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得不夠,心中沒“裝”有學生,因而就形成教與學的脫節,學生學不到知識,不懂得做作業,也就難怪學生會想到“復制”了。
反思二:反思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些學生的自覺性不高,自主合作學習不到位,他們往往迷上電子游戲等,出現這種情形,老師就有必要對學生加以學習方式的指導,對那些自主合作學習不強的學生,正確地引導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他們也就不會“復制”作業了。
反思三:新課程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要求教師之間要互相溝通、協調發展,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講究實效性,要求質不求量。教師之間在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的學習不會感到壓力很大,教師布置的作業不一定都是書面作業,也可以是學生喜愛的一些動手制作、繪畫、上網搜集材料等作業,這樣也就可避免某些學生“復制”作業了。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習,努力改變教學方法,創造讓學生樂于學習的氣氛,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加以學法指導,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能自主合作學習,同時教師之間要加強協作,各學科之間要協調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抄襲作業的現象才能得到遏制,也就不會再出現部分學生 “復制”作業了。
關于作業的反思 篇3
求近——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興趣
在習題中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他們周圍世界的力量,
真切感受到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學用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
貼近生活實際 為了讓學生從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中去認識學習數學的重
要性,可設計一些這樣的習題。如在學習了不等式的內容后,筆者設置了:
例5 某家長經商一批貨,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獲利100元,然后可將本利都存入銀行,已知銀行月息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獲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費。試向這批貨物何時售出(本月一日還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設這批貨的本金為x元,則兩種售法收益之差為
(x+100)(1+2.4%)-(x+120-5)=0.024x-12.6.
又如學習了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后,讓學生解:
例6 一塊形狀為三角形的玻璃破碎后,如圖2,重新配時需要帶去幾塊?
通過這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學用結合的習題,不但使學生用了課本知識,還解決了實際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作業興趣。
貼近社會熱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商品經濟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為了讓學生及早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在習題中給予滲透。如結合函數的內容,讓學生練習:
例7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單價出售化妝品,這種化妝品的制造和銷售成本是
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經費費用400元(如取暖費、租金、保險金等)。現求這
個商店每天應產銷多少瓶化妝品才能獲得利潤300元?若每天銷50瓶,是虧損還是
盈利?
這種從當今“商品經濟熱”的實際出發而設計的習題,使學生學以致用,讓他們當一回“小能人”、“小經理”,形成為用而學,越學越有用,越學越愛學的良性循環。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數學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緊扣教學目標,設計好習題,加強設計“精品”習題的意識,以少勝多,以質為上。在知識和難易程度適宜的基礎上設計習題務必求新、求活、求近,并將求新、求活、求近統一起來,形成合力,發揮整體效益,讓習題練習不斷成為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直接發源地、激發器。要讓學生產生做題初,趣已生;做題時,趣愈濃;做題終,趣不盡的學習情緒的最佳境界。
關于作業的反思 篇4
一、求新——提供新鮮的東西引起興趣
題型新 目前課本中的題型幾乎被計算題、應用題、證明題“壟斷”。筆者在教學中注意使用客觀性題型,如選擇題、是非題、改錯題、匹配題等新“包裝”,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如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學習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例1 閱讀下列題目的解題過程
已知a、b、c為△ABC的三邊,且滿足:a2c2-b2c2=a4-b4 試判斷△ABC的形狀。
解 ∵a2c2-b2c2=a4-b4 (A)
∴c2(a2-b2)=(a2+b2)(a2-b2) (B)
∴c2=a2+b2 (C)
∴△ABC為直角三角形 (D)
問:(1)上述解題過程,從哪一步開始出現錯誤?請寫出該步的代號__。
(2)錯誤的原因為____。
(3)本題正確的結論是____。
這樣的題型,由于解題過程較簡潔,用時少,學生樂于解。
題材新 為了激發興趣,可根據數學內容,設計一些適合學生愛好的新題。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時,筆者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例2 在97年全國足球甲級A組的前九輪比賽中,大連萬達隊保持不敗,共積分
25分,按比賽規則: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一分,問該隊共勝了幾場球?
這種短小精悍的新題,難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興求解。從而以這樣的新“產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二、求活——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保持興趣
思維方法活 為了讓學生在解題時保持興趣,可給學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種方法
解決問題的習慣。如學了等腰三角形性質,要求學生解答:
例3 如圖1,△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
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辦法把原來的等腰△ABC重新畫出來?
學生一見題后,興趣就生,想出了一種方法后,興趣不減,繼續考慮。結果在
作業本上出現了三種方法:①作∠B=∠C;②作BC的中垂線;③對折。
思維成果活 如教了濃度配比應用題后,我將課本上一道練習改為如下題:
例4 把含鹽15%的鹽水20千克改制成含鹽20%的鹽水,怎么辦?
“怎么辦?”這樣一個靈活性較強的問題,打破“陳規舊習”的束縛,引起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提高濃度的途徑有:使鹽水中的鹽變多——加鹽;使鹽水中的水變少——蒸發水。由此提出兩個不同的問題:①需加多少鹽?②需蒸發多少水?從而使問題的思路明朗化。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展開,最終得到兩種不同的答案。
再如在解幾何題時,根據課本習題,可故意隱去一些結論,讓學生去解答、猜想、證明,迎合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的欲望,給他們創設一種“
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題中感到樂趣無窮。
三、求近——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興趣
在習題中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他們周圍世界的力量,
真切感受到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學用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
貼近生活實際 為了讓學生從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中去認識學習數學的重
要性,可設計一些這樣的習題。如在學習了不等式的內容后,筆者設置了:
例5 某家長經商一批貨,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獲利100元,然后可將本利都存入銀行,已知銀行月息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獲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費。試向這批貨物何時售出(本月一日還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設這批貨的本金為x元,則兩種售法收益之差為
(x+100)(1+2.4%)-(x+120-5)=0.024x-12.6.
又如學習了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后,讓學生解:
例6 一塊形狀為三角形的玻璃破碎后,如圖2,重新配時需要帶去幾塊?
通過這些發生在學生周圍的學用結合的習題,不但使學生用了課本知識,還解決了實際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作業興趣。
貼近社會熱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商品經濟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為了讓學生及早接觸這方面的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在習題中給予滲透。如結合函數的內容,讓學生練習:
例7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單價出售化妝品,這種化妝品的制造和銷售成本是
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經費費用400元(如取暖費、租金、保險金等)。現求這
個商店每天應產銷多少瓶化妝品才能獲得利潤300元?若每天銷50瓶,是虧損還是
盈利?
這種從當今“商品經濟熱”的實際出發而設計的習題,使學生學以致用,讓他們當一回“小能人”、“小經理”,形成為用而學,越學越有用,越學越愛學的良性循環。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數學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緊扣教學目標,設計好習題,加強設計“精品”習題的意識,以少勝多,以質為上。在知識和難易程度適宜的基礎上設計習題務必求新、求活、求近,并將求新、求活、求近統一起來,形成合力,發揮整體效益,讓習題練習不斷成為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直接發源地、激發器。要讓學生產生做題初,趣已生;做題時,趣愈濃;做題終,趣不盡的學習情緒的最佳境界。
關于作業的反思 篇5
求新——提供新鮮的東西引起興趣
題型新 目前課本中的題型幾乎被計算題、應用題、證明題“壟斷”。筆者在教學中注意使用客觀性題型,如選擇題、是非題、改錯題、匹配題等新“包裝”,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如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學習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例1 閱讀下列題目的解題過程
已知a、b、c為△ABC的三邊,且滿足:a2c2-b2c2=a4-b4 試判斷△ABC的形狀。
解 ∵a2c2-b2c2=a4-b4 (A)
∴c2(a2-b2)=(a2+b2)(a2-b2) (B)
∴c2=a2+b2 (C)
∴△ABC為直角三角形 (D)
問:(1)上述解題過程,從哪一步開始出現錯誤?請寫出該步的代號__。
(2)錯誤的原因為____。
(3)本題正確的結論是____。
這樣的題型,由于解題過程較簡潔,用時少,學生樂于解。
題材新 為了激發興趣,可根據數學內容,設計一些適合學生愛好的新題。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時,筆者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例2 在97年全國足球甲級A組的前九輪比賽中,大連萬達隊保持不敗,共積分
25分,按比賽規則: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一分,問該隊共勝了幾場球?
這種短小精悍的新題,難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興求解。從而以這樣的新“產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關于作業的反思 篇6
求活——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保持興趣
思維方法活 為了讓學生在解題時保持興趣,可給學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種方法
解決問題的習慣。如學了等腰三角形性質,要求學生解答:
例3 如圖1,△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
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辦法把原來的等腰△ABC重新畫出來?
學生一見題后,興趣就生,想出了一種方法后,興趣不減,繼續考慮。結果在
作業本上出現了三種方法:①作∠B=∠C;②作BC的中垂線;③對折。
思維成果活 如教了濃度配比應用題后,我將課本上一道練習改為如下題:
例4 把含鹽15%的鹽水20千克改制成含鹽20%的鹽水,怎么辦?
“怎么辦?”這樣一個靈活性較強的問題,打破“陳規舊習”的束縛,引起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提高濃度的途徑有:使鹽水中的鹽變多——加鹽;使鹽水中的水變少——蒸發水。由此提出兩個不同的問題:①需加多少鹽?②需蒸發多少水?從而使問題的思路明朗化。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展開,最終得到兩種不同的答案。
再如在解幾何題時,根據課本習題,可故意隱去一些結論,讓學生去解答、猜想、證明,迎合學生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的欲望,給他們創設一種“
探索”的感受意境;使其在解題中感到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