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精選17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1
《童年的發現》雖然是略讀課文,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課前以為學生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我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
于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并以此作為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么?②對“我”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
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閱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沈志偉談對課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為這是"我"的自嘲;盛建平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系到中外一些科學家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我想要的應該是精彩紛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
這里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于“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發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2
教學內容:
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是的一項科學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教學目標:
認識“胚、豈、癡、嬰、窘”5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咀x懂課文。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布置學生收集一些科學家發明、發現的故事,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布置學生收集一些科學家發明、發現的故事,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構想: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一些科學家發明、發現的故事。主要是指導學生自讀自悟,通過閱讀提示,圍繞重點、難點分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在人長大或變老以后,常;鼗叵肫鹜甑氖虑椤C绹骷野偷率鏍柌裢涣说氖歉改赣腥さ慕厝徊煌脑u價,那么,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呢?板書課題,齊讀。
二、按閱讀提示自學課文。
三、投影出示問題,分小組進行討論: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的規律的?結果怎樣?
2、“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發現?
3、舉例說說對“我明白——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理解。
四、全班交流。
重點交流:
1、“我” 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的規律的?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之所以有這個發現,一時敢于提問,二是反復思考,三是大膽想象。
2、說說對“我明白——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理解。
。1)結合作者的故事,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結合知道的其他事情,談談理解。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
五、選擇覺得有趣的段落讀一讀。
1、先自己練習朗讀。
2、再讀給同伴聽。
六、說說自己有趣的發現。
1、分小組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
2、選擇最有價值的發現,在全班交流。
3、教師提出表揚。
七、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發明、發現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八、教師總結:
童年的發現,盡管有時候會被別人覺得可笑,甚至會招來麻煩,課時,老師卻希望每個同學都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去發現,去享受快樂,擁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發現。也許,這正是你創造和研究的開始。
作業設計:
1、把自己閱讀課文后的感受寫下來。
2、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進行背誦練習。
板書設計:
17*童年的發現
夢中飛行 —— 教師解釋 —— 大膽猜想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3
之一
佚名
一、填空
( )不自( ) 默( )( )聲
。 )盡腦( ) 隨( )所( )
二、把下面每組詞中,不是一類的詞用“—”劃出。
1.小學 中學 大學 學校
2.杏花 雪花 荷花 菊花
3.小稻 小麥 糧食 玉米
4.沙發 茶幾 衣柜 家具
三、修改病句。
1.我的家鄉是山東人。
2.麥子已經成熟了,真是豐收在望。
3.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他改進了自己的缺點。
四、排列下列這段話,把序號寫在括號里。
牛頓見了,覺得很奇怪,他想:“這個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呢?”
“那一定是因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語地說:“可是為什么蘋果只向地上落下,而沒有向天上飛去呢?也不向左或右邊拋開呢?”
牛頓是世界上有名的發明家。
牛頓發現了這個問題,便專心研究。后來,終于發現了蘋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為地球有引力。
一天傍晚,他坐在蘋果樹下,忽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落在他的身邊。
答案:
一、(情)不自(禁);(絞)盡腦(汁);默(不)(作)聲;隨(心)所(欲)
二、1、學校2、雪花3、糧食4、家具
三、1、我的家鄉是山東。2、麥子已經成熟了,真是個大豐收。3、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他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四、3 4 1 5 2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4
《童年的發現》讀后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的《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在童年時的一項科學發現,重點敘述了作者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作者那種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他那驚人的想象力讀后我很受啟發。他之所以在童年就會有這個發現,主要是因為:第一,敢于提問;第二,反復思考;第三,大膽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要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大膽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奮鉆研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世界對于我們來說是充滿神秘的。小時候,我對什么都感到好奇,喜歡看《十萬個為什么》,還經常跟在爸爸、媽媽身后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人是從哪里來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什么是原子彈?為什么一年要分春夏秋冬?這些問題常常使爸爸、媽媽都目瞪口呆,他們被我問住了答不上來時顯得很狼狽,有時就胡亂編個答案搪塞過去,我也就似懂非懂地相信了他們。
通過學習《童年的發現》,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科學是一項嚴謹的事業,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虛假。曾經聽說,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晌以催^著名生物學博士曹虎的一篇文章《人類是從哪里來的》,才知道人類的遠祖到底是森林古猿還是海猿,至今還是一個謎呢!我想,長大后,我一定接過這根科學的魔棒,象費奧多羅夫那樣弄清究竟誰是我們的老祖先。
習作:童年的發現
童年的我對什么都好奇,對什么都感興趣。
一個星期天,我一個人在家里看書。突然,窗臺上蹦來一只蚱蜢,我一下子被這個小東西吸引住了。
我放下書,悄悄地走近窗臺,慢慢地,慢慢地合攏雙手,猛地一拍,抓住了這個小家伙。
我用右手的兩根手指捏住它,心里盤算著,拿它干什么呢?有了,自然課上,老師不是讓我們研究動物是怎樣呼吸的嗎?這不是現成的實驗材料嗎?
我在蚱蜢的頭上仔細地尋找。我在蚱蜢的頭上發現了兩個小孔,這一定是蚱蜢的鼻子。我找來一小片保鮮膜,輕輕地貼在蚱蜢的“鼻子”上。過了一會兒,我以為它死了,就把它放在桌上。剛放下,這個小東西就蹦到地上去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撲過去,又捉住了它。
我納悶了。蚱蜢的鼻子在哪兒呢?我繼續在它的身上尋找。我用手在蚱蜢的背上捏捏,腿上堵堵,都沒發現什么。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時,我發現蚱蜢的腹部有兩個小孔。我試著用手堵住了這兩個小孔。頓時,蚱蜢的兩只大腿亂蹬。哇!我終于發現了。
為了證明我的發現是正確的,我又找來一片保鮮膜貼到蚱蜢的肚子上,然后把它放到桌上。只見它又蹦又跳,像瘋了一樣。幾分鐘后,蚱蜢不動了。我拿起蚱蜢,發現它真的死了,它肚子上的保鮮膜上布滿了水汽,而頭上那張卻沒有。
第二天,我把我的發現告訴了老師,老師還表揚了我。
失敗乃成功之母。只有不斷探索,不斷研究,才能有所發現,才能獲得成功,不是嗎?
指導老師:彭順羊
讀《童年的發現》有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在九歲時獨立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他的發現起始于在夢中飛行,他就問老師為什莫晚上會夢中飛行,老師講,晚上細胞不斷的繁殖,使細胞回想起了遠古時代,那時,人還是飛鳥。費奧多羅夫有問人為什莫會是飛鳥,至于這個,老師也講不清楚。
這又激發了費奧多羅夫的想象力,他苦思冥想,終于,他想出了眉目。他想,這就跟地圖上看東西差不多,在地球上相距很遠的地方,在地圖上卻很近。
一次在生物課上,老師講人的發育和進化。費奧多羅夫笑了起來,被生物老師干出了教室。
讀了這篇課文,對我啟發很大,一個九歲的孩子,竟然能獨立思考出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是很不容易的,這說明,在探索人類社會、自然發展規律的道路上,不在于年齡大小,只要善于動腦,發揮想象力,就一定能夠走在科學發展的前列。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好時期,一定珍惜這個好機會,努力學習,勤奮思考,善于動腦,將來在工作中才能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5
一、導入新課
這首《童年》以樸實的歌詞、輕松歡快的旋律唱出了我們每個人心扉,正如歌詞里所唱“為什么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山里面有沒在住著神仙”之類充滿幻想、充滿好奇的問題是不是也在我們腦海里出現過?童年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是幸福無比的,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前蘇聯作家費奧多羅夫的童年,看看他的童年有著怎樣有趣的故事。 ——板書:14*童年的發現(齊讀課題)
二、預習反饋
認讀生字詞。
三、概說課文
默讀課文,說說你從課文中知道了什么?
(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規律的過程,反映了兒童渴望求知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四、精段品讀
1、說說“我”的發現是什么?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正好是十個月!
2、用上“夢中飛行”、“老師解答”、“認真思考”等關鍵詞來說“我”的發現。
3、說一說對這個句子的理解。
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發現與發明,有時候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1)向學生講述哥白尼受到迫害的故事。
(2)我們無論想做一件什么事情,還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著危險,都要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
五、賞識作者
從“我”的發現和發現過程,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找出相關的句子來理解,并帶著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1.“我”是一個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夢我都會飛……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2.“我”是一個執著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們幾個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題……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個幽默風趣的孩子
“聽完這句話,你大概會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
“幸虧他沒有容我解釋……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或發現,有時還會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六、寫法指導
1、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
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發現,然后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后講了這個發現在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了證實。
2、介紹什么是倒敘懸念法。
倒敘懸念法:寫人記事的文章,開頭寫出事情的結局、結果,或事情的高潮,或事情的某個精彩的片斷等,給讀者造成懸念,吸引讀者繼續讀下文,了解事情的全過程。
文章采用倒敘懸念的開頭方法: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點出因得意于自己的發現笑出了聲音,卻受到了責罰。這樣的開頭巧妙地利用了讀者的閱讀期待,制造了懸念,激發了讀者的讀書欲望。
3、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寫自己的發現。
七、總結全文。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6
【設計理念】
課題中的“發現”一詞是本文的文眼,教學中引導同學從課題入手提出疑問,然后進行梳理明確主要學習任務。同學自主學習,了解“我”發現了什么,重點了解“我”是怎么發現的,理清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
【教學建議】
1、本課故事情節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時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學中放手讓同學緊扣“發現”一詞,自行明確本課學習任務,即“發現了什么?”“怎樣發現的?”“結果怎樣?”通過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形式理解課文,在此基礎上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貴之處。
2、本文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顯得真實可感,又極具情趣。教學中引導同學進行賞析評價,教學后可引導同學借鑒課文寫法,描寫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認讀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天賦”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4、激發同學探究興趣、培養想象能力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1、引導同學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我”發現了什么,重點了解“我”是怎么發現的。
2、感受人物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_的危險”等含義深刻的句子。
【課前準備】
1、回憶自身童年的“發現”。
2、通過查閱課外書,上網等途徑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資料。
【課時布置】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題質疑,激發興趣
難忘的童年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得生長著,有笑,也有淚;有喜,也有憂……今天我們學習《童年的發現》,不知它又能帶給我們哪些感受。
出示課題:
童年的發現
從課題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從課題著手,同學提出自身最想了解的問題,五年級的同學已具有較高的閱讀能力,因而同學通過自行梳理,確定有研討價值的問題,如:“我”的發現是什么?是怎么發現的?即明確了本課的主要學習任務。)
二、緊扣“發現”,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我”童年的發現是什么?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F在,這一段時間就折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折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3、仔細讀讀這幾句話,理解句子意思,并帶上自身的理解轉述這幾句話。
4、聯系整段話,反復朗讀,體會當“我”發現這個規律時,是怎樣的心情。
(格外高興、得意……)
(前后幾句連起來理解,抓住“絞盡腦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詞語體會發現的來之不易,從而更能體會動身現后的興奮之情,才會發出“如此簡單明了”、“大概還沒有人發現這個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三、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考慮:“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又是怎樣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談自身的體會。分小組學習,將找到的句子讀一讀,談談自身的體會,并討論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2、研討交流,理清脈絡:
、拧 拔摇笔窃谧鰤糁邪l現自身總在飛翔,并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發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爸灰p腳一點,輕輕躍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借這些優美的詞句,閉上眼睛想象這段話描寫的情景,體會“我”在夢中飛行的無比快樂和愜意。引導同_系自身的生長過程中是否有類似的經歷,進行大膽的想象和擴充,并帶著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⑵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盀槭裁粗挥型砩纤X時才長?”“那么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會是鳥?”(找出這些問題之間的關系,明白后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追問,從一個又一個的追問中,感受到“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當時的情景,分角色朗讀對話,讀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對人物的印象。)
⑶老師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以至于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于從河里抓到一條魚,我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個仔細,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具備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讀這句話,想象“我“研究一條魚的樣子,會翻來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執著探究的精神。)
、取 拔摇苯涍^考慮、推算,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四、轉述發現,小結課文
用自身的話說一說“我”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體會作者執著探究的精神。
五、安排作業
用自身的話說說“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選擇自身喜歡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讀。
第二課時
一、回憶導入,激趣朗讀
“我”的發現有趣嗎?選擇自身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
二、再讀課文,體味感受
1、同學自讀課文說說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樣被證實的。
2、引導理解“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的笑不懷好意!
當老師講到“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時,“我”想起了自身的發現居然跟進化論的觀點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音。這里絲毫沒有惡意。那么,為什么老師會以為“我”不懷好意呢?
3、引導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_的風險!边@句話的意思。
⑴結合自身的實際回憶講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埔龑瑢W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通過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話舉例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峭ㄟ^朗讀體會作者內心的感受。
三、結合課文,賞析作者
從“我”的發現和發現過程,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小朋友?找出相關的句子來理解,并帶著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1、“我”是一個富于幻想的小朋友:
“每天夜里做夢我都會飛……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2、“我”是一個執著探索的小朋友:
“那天我們幾個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問題……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個幽默風趣的小朋友:
“聽完這句話,你大概會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辦!
“幸虧他沒有容我解釋……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或發現,有時還會面臨著受到驅逐和_的風險!
四、聯系生活,總結交流
1、從“我”的童年發現中,你有什么啟發或體會?
(鼓勵同學多角度地理解、體會,如:“發現童年的胡思亂想,異想天開也是一種發現、發明”“童年很美好,可以漫無邊沿的幻想”“我們也要培養大膽創新、堅持不懈的鉆研精神”……)
2、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自身的發現?說出來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安排作業
1、寫一寫自身的“發現”。
2、收集同學間的發現,看看誰的發現最有意義。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7
【教材簡析】
《童年的發現》的作者是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9歲時發現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這個發現在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證實,課堂上,作者因想起自己的發現情不自禁地笑出了聲音而當眾受到懲罰。文中用幽默而富于童趣的語言,展現了少年兒童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對自然知識的渴求,是一篇向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惫P者認為,“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策略,能較好地在語文教學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此設計力圖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教師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引領學生反復讀書,體驗作者童年的發現,感受閱讀這篇課文帶來的情感體驗、認識發展和自主愉悅。
語文課要讓學生積累文化,積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蘊。此設計打通了課堂的壁壘,將學習活動立體化,極大地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外延。引導學生課內外了解科學家發現的故事,了解胚胎發育的規律正是積累文化,而帶領學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發現”的歷程引導學生親身發現正是積淀一種精神。
【教學目標】
教學這篇課文用一課時,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情意目標: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課前搜集資料和課外延伸作業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
3、認知目標:認識生字,基本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
一、抓住“發現”,導入新課
二、由疑促讀,感知“發現”
1、質疑:學生看題質疑,教師引導學生把問題歸類,篩選。
2、讀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可以低聲速讀,可以高聲朗讀,可以默讀,可以雙人讀,個人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選擇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在書上做好記號。
3、交流:初讀課文后,你發現你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引導學生了解“發現”的內容,感知“胚胎的發育規律”這一發現的過程:夢見會飛──請教原因──癡迷研究──發現原理。
4、再讀:你還有哪些沒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的?通過學習,你又發現了哪些問題?學生可能存在的大問題是:作者童年時為什么會有這個發現的?胚胎發育規律究竟是怎樣的?作者的發現正確嗎?
(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此環節以學生的疑問引導讀文,為學生提供了有利于其發展的心理安全的保障和心理自由空間,創設了民主、輕松、開放、互動的學習氛圍。)
三、研讀體悟,感受“發現”
1、自讀感悟:讓學生自主選擇“發現過程”中感受較深的一個或兩個內容,反復讀課文,自我揣摩,自我感悟。可以是說說或寫寫自己的感受,可以畫一畫某個過程……表達形式自由選擇。
2、合作學習:在朗讀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自己研究的問題分成學習小組,進行再朗讀,再感悟,然后相互交流,充分發表意見。教師及時鼓勵,隨機引導與點撥。
3、小組匯報:每個小組推薦一名中心發言人。其他組員作補充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師生共同評價,隨機指點理解難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風險!币龑W生交流搜集到的材料,如: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因堅持“日心說”而受到宗教勢力的迫害,布魯諾被燒死,伽利略被終身監禁。
4、老師交流: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針對文中那位老師因誤解“我”的笑聲把“我”轟出教室一事談自己的感悟。
5、感情朗讀:自由選擇方式,可以個人讀,可以分角色讀,可以表演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上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體驗了“胚胎發育規律”這一發現的過程,而且也感受到了作者之所以有這個發現的原因:敢于提問,反復思考,大膽想象。老師只是以學習伙伴的身份出現,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更是對學生個性差異的尊重。)
四、拓展延伸,引導“發現”
1、拓展:交流課前搜集的科學家發明、發現的資料,并談談感想。如牛頓發現蘋果落地,瓦特發現壺蓋跳動等。
2、比較:上課前,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發現”,請把你的“發現”或同學的“發現”與作者的發現、牛頓的發現、瓦特的發現……進行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你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誰的思維最敏捷。
3、引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苯o自己這樣一雙善于觀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我們的生活是那么豐富多彩,我們的學習是那么愉快,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就會有新的發現,能有新的發現,是一個了不起的本領。
(重大的發明、發現往往源于生活,源于對生活現象的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4、實踐:
⑴留心觀察,記下自己的新發現或合作觀察,寫好觀察日記。比一比,誰的發現最有意思。
、仆ㄟ^這節課的學習你又發現了什么新問題,請你用喜歡的方式來解決。
(課盡意未猶。學生的親身觀察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還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為下一個單元的習作《我發現……》積累了素材。)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胚”、“豈”、“癡”、“嬰”、“窘”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基本讀懂課文。感悟作者童年時代求知若渴、尋根探究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發現”的過程,“我”的偉大的“發現”是怎么來的,從而培養學生大膽發現問題尋根問底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句子的深刻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在人長大或變老后,常常會回鄉起童年的事情。美國作家巴德 舒爾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評價,那么,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二、按閱讀提示自學課文。
三、就下面三個問題中感興趣的問題與同伴交流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結果怎樣?
2、“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發現?
3、舉例說說對“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著俄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理解。
四、全班交流
重點交流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之所以有個發現,一是敢于提問,二是反復思考,三是大膽想象。結合體會,有感情地朗讀第3——13自然段。
2、舉例說說對“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著俄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理解。
。1)結合作者的故事,談對這一句話的理解。
(2)結合知道的其他事情。談談理解。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等。
五、選擇覺得有趣的段落讀一讀
先自己練讀,再讀給同伴聽。
六、說說自己是否也有過有趣的發現。
七、總結
童年的發現,盡管有時候別人會覺得可笑,甚至會招來麻煩,可是,老師卻希望你們每個人都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去發現,去享受發現的快樂,擁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發現。也許,這正是你創造、研究的開始。
第二課時
一、比一比,再組詞。
{鉤( ) 構( )
{防( ) 妨( )
{競( ) 竟( )
{嬰( ) 櫻( )
{遙( ) 搖( )
{軀( ) 驅( )
唐憎念佛——
傻子堆積木———
孫猴子耍金箍棒——
走路摔胳膊——
三、寫近義詞。
奇妙—— ( ) 妨礙—— ( ) 禍患——( ) 情不自禁——( ) 絞盡腦汁—— ( ) 隨心所欲——( )
四、縮句。
1、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人的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
——————————————————
2、我在九歲的時候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
——————————————————
3、我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某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面的兩個句子合成一個句子。
1、老師同意。 / 汪波小組組織這次班會。
——————————————————
2、這件事不能完全怪她。 / 他不小心。
——————————————————
3、同學們歡迎潘晴。 / 潘晴給大家講故事。
——————————————————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9
1、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景。那么我們該怎樣辦呢?我認為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克制自我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堅持冷靜。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便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當時頭腦發熱,將學生訓斥一番,只會構成師生情緒的對立,課堂氛圍的緊張,不會到達應有的教學效果。更不會聽到學生后面精彩的發言,不會看到他們那一顆顆熱愛生活的心,不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是愛動腦、愛觀察的
2、“人究竟是怎樣來的?”“母親為什么懷胎九個月才生下嬰兒?”“母腹中的胎兒是否再現了人的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這個問題的理解學生還是比較困難的,雖然利用了課件、圖片讓他們了解了整個過程,但孩子們還是有些懵懂,所以這一環節還沒有到達預期的效果。如果課前讓孩子們查找更多的相關資料來理解或許課堂上會簡便一些。
所以我覺得課內外結合,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課外獲取的信息,這樣能夠更加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長期堅持,循環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于個性化的`范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本事。所以,它不僅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閱歷、迅捷的反應力等。最終,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淀,不斷地充實自我、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10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感受頗深。從學生用心思考、踴躍發言的課堂表現中,從學生全神貫注的凝聽中,我感受到了教師成功的愉悅,這是本期以來最成功的一節課。課后做了認真反思,我覺得有幾點值得肯定。
一、這一課的資料學生在理解上有必須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資料上有些復雜,學生在理解胚胎發育規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因此,我把這一課的教學放在最后,作為本單元的重頭戲去認真對待,這樣,學生有了前幾課的學習基礎,對本課的學習降低了難度。
二、我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思考學生的實際狀況,讓他們課前進行胚胎發育規律這方面的資料搜集,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在課堂上,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勾畫、批注,隨著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資料,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并受到了必須的思想教育。
四、資料的適時引用為課堂錦上添花。在講解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我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的資料,學生聽得都入迷了,從他們那一雙雙癡迷的眼神中,我明白他們的情感火花正在腦際閃現……
但本節課也出現了問題。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呢,于是我立刻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于是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說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狀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說說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么,是用什么發現的,從而讓他們明白發現能夠是用眼睛看,還能夠用耳朵聽,甚至能夠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潛力、寫作潛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狀況。我們雖然能夠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狀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狀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應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狀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最后,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淀,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11
案例: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然而在最后一個環節卻出現了問題。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笨扇耘f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么辦呢?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呢,于是我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于是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開了。
“我發現壁虎的尾巴斷了會再長出來!
“很小的時候,我在玩水時發現天要下雨、天氣很悶時,魚兒都要浮到水面上來吸氣……”
“我發現螞蟻是靠嗅覺聞氣味來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發現了天氣很熱時,往空中噴一口水會出現小小的彩虹……”
“我發現螞蟻搬要下雨,是因為……”
“我發現魚的尾巴是用來掌握方向的,有一次我把魚的尾巴剪了,它就……”
反思: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該怎么辦呢?
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
最后,我想說,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淀,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案例名稱: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一、背景:
《童年的發現》是上教版第十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于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二、教學過程:
二、深入重點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讓學生結合課題質疑。
2.從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從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組輪流讀一遍,討論。
。2)發言。
(3)打出投影:仔細讀這句話,你能體會出什么含義來?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現與發明,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里的驅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師的處罰嗎?
4.自由讀第三件事,你體會出什么?
5.通過你的朗讀,讀出這份天真來。
6.指名讀這一部分,強調有感情地讀。
板書設計:
童年的發現
夢中飛行――>人的進化
地理課上――>胚胎發育
生物課上――>驅逐迫害
三、反思: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并以此作為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么?②對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閱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陳重明談對課文最后一句“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為這是作者的自嘲;宋昊杰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系到中外一些科學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我想要的應該是精彩紛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于“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發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12
備課時,我認真閱讀了課文三次,對教學思路還是一片迷茫。對課文內容也只不過是個大致的了解,對課后的四項練習題,有點不知所措,咋辦?這可是篇精讀課文呢?于是,我從課件及課堂作業本下手,尋找教學靈感。
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個挺切合本班實際的課件,稍微調整里面的教學思路:先初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說說作者童年時的發現是什么?具體是怎樣的?找有關句子理解并品味,再從老師的那句話得到驗證,再找相關句子品悟;第二課時主要圍繞“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依據,劃出相關的句子”展開教學,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有目的地默讀課文,讀讀、找找、說說,老師適當的.補充提示學生忽略的地方。
學生能通過“每天夜里做夢我都飛?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人是由細胞構成的?正好是九個月!薄澳翘欤覀儙讉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問題??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薄奥犕赀@句話,你大概忍不住會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幸虧她沒有容我解釋,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钡染渥幼灾靼l現——“我”是個充滿幻想、刨根問底、幽默風趣的人。
整個教學環節下來,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水到渠成了。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13
一、教材解讀:
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
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后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后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
選編本課的目的,是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會認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雙臂、天賦、妨礙、豈止、癡迷、厘米、羞愧、幸虧、驅逐、迫害、隨心所欲、運轉自如、厘米、絞盡腦汁”等詞語。讀讀記記“澄澈、困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
1.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傥以诰艢q的時候就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進化論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創立的關于物種起源和發展變化規律的學說。按照進化論的觀點,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我們 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強調:“九歲”“完全”“獨立”等詞,這些詞語無不在顯示著“我”這個發現的不同凡響,和對這個發現抑制不住的自豪!所以在讀這句話 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
、诼犕赀@句話,你大概忍不住會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聲不會給你招來禍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過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發現,情不自禁笑出了聲音,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
作者這種想法不是沒有來由的,因為這樣重大的科學問題,九歲的孩童,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就能發現,在常人眼里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作者說“聽完 這句話,你大概忍不住會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說的意思,作者的語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類似的句子(幸虧她沒有容我解釋,不然的 話,同學們聽見我說自己三年前就發現了進化論,還不笑塌房頂!),但我們明顯地感覺到童年這段故事讓他在自豪之余,也有著絲絲的憤懣。這種復雜的感情,要 反復地朗讀課文才能體會到。
另外,這樣的開頭,巧妙地利用了讀者的閱讀期待,制造了懸念,足以激發起讀者的讀書欲望,這是作者寫故事的高明之處。
、劾蠋熣`解了我的笑聲,以為我的笑不懷好意。
當老師講到“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發現居然跟進化論的觀點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 了聲音。本來,我已經為自己的發現而格外高興了,現在知道這發現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簡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絲 毫沒有惡意。
那么,為什么老師會以為“我”不懷好意呢?從課文中看,這位老師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講的又是“人的發育和進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婚姻和 性,可能這位老師對這類問題非常敏感,所以講課時是“一本正經板著面孔”!耙槐菊洶逯婵住保@然是要用這種表情控制學生不許胡思亂想,事實上也達到 了這個目的,“教室里安靜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聲”。可就在這時,“我”笑出了聲音,所以老師認為我“不懷好意”。
、芪颐靼琢拴ぉな澜缟现卮蟮陌l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這句話一語雙關。其一,它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真實情況,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 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誰讓我有這樣重大的發現呢?被轟出教室也就不足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發明與發現的人列在一起,這是真正能讓自 己得到安慰的理由。這句話可以作為作者對童年發現一事的評說吧。當然,話里不乏憤慨的成分。
(2)對詞語的理解。
澄澈:水清見底。
隨心所欲:指隨著自己的心意,想怎樣就怎樣。
天賦:自然具備,生來就有。
進化: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演變。
絞盡腦汁:形容費盡心思。
眉目:事情的頭緒。
困窘:形容為難;感到難辦。本課指我面對老師的誤解和同學的嘲笑,不知道怎么辦好。
2.課前,可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故事讀一讀。
3.本課的重點是講作者童年的發現。教師引導的著眼點不要放在發現本身,而應該放在發現的過程上。也就是說,應該讓學生知道“我”童年時為什么 會有這個發現。要讓學生自主讀書,充分地讀書,了解作者是怎么發現的。通過讀議,讓學生明白。作者童年時之所以會有這個發現,跟他的敢于提問、不斷探究、 大膽想象是分不開的,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4.要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反復讀書嘗試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跟大家交流討論。學生可能提出“做夢飛行真的是在長身體 嗎?”“老師為什么誤解我?”“作者最后一句話是什么意思?”等等問題。對于涉及到的生物學的知識,可告訴學生以后上中學時會學到,有興趣的同學可課外查 閱資料解決;跟理解課文有關的問題,可引導學生深入讀書,展開討論來解決。
5.要重視有感情的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有助于更深入地體會作者好學探究的精神和大膽的想象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指導對發現過程的朗讀。關于描 述夢的一段,通過“只要……就……”“甚至”“那樣……那樣……”“似乎”等詞語,要讀出夢的神奇和夢中飛行的美妙;關于請教老師有關夢的問題部分,要讀 出好奇的心理和迫切探究的心情。
6.對于選做題,可根據學生實際,讓學生說一說。重點說說發現的過程。
7.關于寫字的教學,應引導學生把字寫正確、寫端正、寫勻稱,筆畫簡單的“汁、虧”兩字,不能寫得過于單;并且注意聯系已有知識,總結書寫規 律,如“胚、臂”兩字,部首同是月字,但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月”的寫法也不同。結合這兩個字,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其他月字部的字,掌握書寫規律。
8.讀悟結合,體會人物的特點
師:你覺得費奧多羅夫是個怎樣的孩子?
生:我認為他是一個很天真單純的孩子。
師:能具體說說你從課文的什么地方體會到的嗎?
生:他對做的夢很感興趣,夢中的情景記得那樣清楚。從夢中的情景看,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愛的,所以夢才是那樣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做這樣的夢,就以為自己有飛行的天賦,很為自己而自豪,也足以說明他的天真了。同時,他還把夢講給同學聽。
師: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夢講給同學聽呢?
生:因為課文中寫著,“可是,有一天我終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都會在夢中飛騰!薄敖K于”和“弄明白”說明他一定跟伙伴們說過自己的夢了。
師:你說得還真有道理!有時候,不起眼的一個字,一個詞,就能給我們傳遞出一些信息,只有仔細品味語言的人才能感悟到,你的語感很好,我們就應該這樣感悟語言!
生:我覺得他后來關于胎兒發育的想象,也是很天真的,只有孩子才會這樣想。
師:恐怕從這里我們不光能感受到他的天真,誰來讀一讀這一段,看看我們還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讀)
生:我覺得他還是個愛探究的孩子。你們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樣來的,都想癡迷了,看到一條魚,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個仔細。
生:我覺得他是個善于想象的孩子。他從地圖聯想到了人的變化過程,并且,都把每個階段分了時間,折合成正好是九個月。
師:那么還從哪兒看出他愛探究呢?
生:從問老師關于為什么會飛翔這件事中也能看出作者愛探究。
師:請大家練習讀一讀這個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點讀出來。(指名讀后,請同學評議)
生:我覺得讀出了“我”和小伙伴愛探究的特點,尤其是問老師的話,讀出了追問的語氣,使我們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我有個小小的建議,因為是追問,是不是問話讀得急迫一點,這樣就更能體現他們的特點了。
師:我也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分角色再讀一讀吧!
師:通過我們讀書,感悟,交流,知道費奧多羅夫是個天真無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難怪他有那樣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了!
9.理解句子的意思
師:你們能談談“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我能舉個例子來說嗎?
師:可以。
生:就說哥白尼吧,在古代,人們由于眼界狹小,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陽、月亮和眾星都圍繞地球運行。16世紀,波蘭杰出的天 文學家哥白尼,根據30年的天文觀察和推算,認為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在每時每刻地環繞太陽運轉。但那時歐洲的封建教會不支持這樣的觀點,誰提出這個觀 點,就會遭到教會審判異端教徒的法庭的迫害。所以,哥白尼直到臨死前,才把自己關于“太陽中心說”的著作發表。
生:我也想到了這樣一個例子。意大利的科學家布魯諾,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他指出宇宙中有許許多多像太陽系一樣的星系,而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由于熱情傳播這一新天文學說,他被教會推到審判異端的宗教法庭,在監禁7年后被活活燒死。
生:伽利略也有這樣的遭遇。17世紀,意大利的天文學家伽利略,非常贊同哥白尼的觀點,他尋找方法,給這種觀點以科學的證實。但是他還是遭到了 教會的譴責。宗教法庭把他傳去,不斷地審訊他,折磨他,讓他跪下宣誓放棄自己的觀點。但是當伽利略站起來后,他不禁喃喃自語道:“可是,地球仍然在轉動 呀!”后來,伽利略被監禁在家中,不許外出。
師:“太陽中心說”,一個多么重大而有意義的科學發現,盡管它是正確的,但由于人們當時認識有限,眼界狹小,科學家們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啊!看來,作者的說法不無道理。那么,作者為什么這樣想?這跟他有什么關系?
生:這是因為他現在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發現了胎兒發育的規律,卻被老師誤解,轟出了教室。這對于一個學生來說,也是一種迫害啊!
生:對,讓他丟了面子,還受到身體上的懲罰。
師:雖然這種“風險”遠沒有剛才我們說的幾位科學家那么嚴重,但這種“驅逐”,無論在身體上和心理上,對一個孩子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它會讓一 個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也使這段讓“我”頗引以為自豪的、本來應該留下美好回憶的童年往事,多了些許不愉快的記憶。這是讓人非常遺憾的事情。從這句話 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他對老師這種做法很不滿。
生:他有點氣憤。
生:他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因為沒有人理解他,老師認為他是個壞孩子,同學們嘲笑他。
師:是啊,無論如何,這個結果還是讓人不愉快的。如果,這個老師不誤解他的笑聲,而是了解他笑的原因,對他的發現給予大力的贊揚,那結果該多么美好啊!
五、相關鏈接:
草履蟲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體圓筒形,前端較圓,中后部較寬,后端較尖;從背上看,形狀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滿大致同長同細的纖毛,縱行排 列,用以行動。身體的一側有一條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溝,稱“口溝”。口溝底有口,口溝內有較為長密的纖毛,可鼓起水渦而攝取水中的細菌和其他有機物作 為食料。
進化論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創立的關于物種起源和發展變化規律的學說。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寫12個字,理解“澄澈、困窘、天賦”三個詞語的意思;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掌握大膽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目標: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發現”的過程,“我”的偉大的“發現”是怎么來的,從而培養學生大膽發現問題尋根問底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危險”等句子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師出示一些關于胚胎發育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生自由回答)師:“這叫做胚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這么小小的一個胚胎發育形成的。人胚胎發展的規律現在對你們來說還比較難懂,但費奧多羅夫九歲時就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究竟他真的發現了什么,又是怎么發現的呢?今天我們來看一下他童年的發現。”(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讀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畫出生字詞,學習生字。
指名讀詞語,正音。
澄(chéng)澈、胚(pēi)胎、天賦(fù)、豈(qǐ)止、絞(jiǎo)盡腦汁(zhī)
困窘(jiǒng)
理解“澄(chéng)澈、天賦(fù)、困窘(jiǒng)”的意思
2.帶問題默讀課文,找出“我”的“發現”是什么,畫出相關句子。
生匯報:“我”的“發現”集中在第十三段
三、循果查因,理解“發現”的過程
1.師:“作者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果呢?是誰告訴他的呢,還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2.仔細閱讀第三到十三自然段,畫出“發現”過程的相關信息并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總結出“發現”的流程圖。(10分鐘)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老師做必要的指導并維持課堂紀律和注意時間的把握)
3.推選小組代表自由回答得出的答案,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出一個清晰的過程
① 我做夢總回夢到自己在飛翔,而且發現其他同學也一樣,于是產生強烈的好奇心。
。ń柚n文中優美的句子,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是否有過同樣或類似的經歷,大膽想象)
、 我們一起請教老師,請老師回答我們的問題
。ā盀槭裁粗挥型砩纤X時才長?”“那么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會是鳥?”通過這些一連串的句子讓學生感受“我”的求知若渴。)
、 老師的回答沒有完全揭開“我”心中的謎,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來的。于是通過抓魚等的活動進行探究。
④ 通過自我思考,終于找到的答案。
流程圖:我和同學都夢中飛翔,產生好奇
請教老師,老師解答問題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來的
對九月懷胎進行思考,得出“發現”
從圖中的信息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這一偉大的“發現”源于對事物的好奇心,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引導學生平時要大膽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舉例科學家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板書設計:
8.童年的發現
我和同學都夢中飛翔,產生好奇
請教老師,老師解答問題 勇于發現問題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來的 大膽思考問題
對九月懷胎進行思考,得出“發現”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15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2、認識本課生字,能用具體事例說明課文中有關句子的含義,體會課文幽默活潑的語言風格。
學習重難點
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學習難點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課前準備
1、回憶自己童年的“發現”。
2、通過查閱課外書,上網等途徑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交流,激發興趣
師:“老師是第一次來岸堤中心校,當時我們找不到學校門口在哪里,誰來猜猜最后我們是怎么找到這里來的嗎?”
生猜測
師:“只揀兒童多處行,”我們呀,跟在你們后面就找到這里來啦。你們就好像是一只只小蜜蜂,把我們給引來了。你看處處留心皆學問。今天我們接著來學習一篇有關發現的文章——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寫的《童年的發現》一文。
二、檢查舊知,導入新課
——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時就有一個重大發現,通過預習課文,誰來說一說他童年的發現是什么?
——讀讀第一自然段,能體會出作者告訴我們這個發現時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嗎?
——從那里體會出來的?你能從詞語里體會出作者的感情,很好,學習語文就應該有這樣的敏感。來,讓我們自豪的告訴大家你的發現。(齊讀第一自然段)
三、品讀體驗
1、“我”是怎樣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樣發現的?
可以用自己的話把它概括一下。也可以找原文中的句子來說說。
匯報,交流。
(1)夢中飛行
——我的發現起始于夢中飛行?夢中飛行是一副怎樣的情景?誰能找出相關的語段讀讀?
指名讀:(每天夜里做夢我都會飛……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文中哪個詞語可以概括夢中飛行的特點?
——理解“隨心所欲”,從哪里可以看出這就是“隨心所欲”?夢中飛行可以,可以可以,想象下:還可以?如果你也做了這樣一個夢,或者你真的能飛了,你會是什么樣感覺?
——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讀這段話。自由讀,指名讀
——從這奇妙的夢里,我們感受到了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富于幻想)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這時的我對“飛行”,產生了好奇心,急于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接下去我們是怎么做的?誰來說?
。2)請教老師
——我們一起找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時,我一連串提了幾個問題?我們一般寫作文,寫人物對話時,特別喜歡加上提示語,例如:我問:“為什么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這是提示語在前,還有哪幾種類型?(提示語在后的,提示語在中間)(出示小黑板)
。1)、我( )問:“我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
(2)“為什么只有在晚上睡覺時才長?”我( )的問。
(3)“那么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我( )問,“這究竟是什么道理?”
——能結合文意給加個修飾詞嗎?
——本文中在能分清說話人身份情況下,作者舍棄了這些提示語,我們除了體會出他們的好奇外,還體會出他們怎樣的的心情?(迫切,著急)
好,帶著這樣的感受,我們來分角色朗讀讀。評價
——通過這連珠炮般的追問,我不禁想到一個歇后語:打破砂鍋問到底,讀到這兒我們對費奧多羅夫又有了怎樣的了解?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ㄇ谟谒伎肌⑶笾艨、刨根問底)
小結:發現的過程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更少不了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問底的精神。老師的解答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又是怎樣做的?
。3、)癡迷研究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研究一條魚的情形是怎樣的?(朗讀這句話)
你研究魚時“翻來覆去”的會看些什么?你翻來覆去的看魚時會想些什么?
聽到費奧多羅夫這么說,這么想,看到他這么癡迷的研究,我們再次感受到了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執著探索)
小結:發現離不開執著的探索。
。4)、發現規律
那么我想出名堂來了嗎?找出本段具體描述我的發現的句子。(齊讀)讀到費奧多羅夫的這個發現,我們不禁感嘆:________________!為了這個發現我思考的情形是什么樣的?認真、癡迷等,文中有一個詞可以表達這個意思——絞盡腦汁。什么意思?你能用換詞法來解釋下嗎:搜腸刮肚、冥思苦想、費盡心思等。從哪里體會出作者絞盡腦汁?梅花香至苦寒來,所以當“我”發現或者是幻想了這樣一個規律時,“我”是怎樣的心情?(高興,自豪)誰來通過讀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這種心情?
小結:結合板書,你看:作者的發現起始于夢中飛行——請教老師——癡迷研究——發現規律,通過學習作者發現的過程,我們知道了發現也并不是那么輕而易舉的,那是要有善于幻想,有追根究底及求知若渴的精神。
因為童年的費奧多羅夫具有這些品質,所以他才有這非凡的發現。
四、拓展延伸
1、從“我”的童年發現中,你有什么啟發或體會?
比如: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要大膽創新,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2、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小結:童年的胡思亂想就是一種“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成熟的蘋果一個個的從樹上落下來,人們司空見慣,但只有落在牛頓面前的蘋果,令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壺蓋被熱氣頂的“突突”跳,瓦特看到后發明了蒸汽機。你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處處留心皆學問,說不定同學們的這些發現日后還能成為一項重大發明!不過,這還需要努力,學習”。有一雙善于觀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執著探索的精神
附板書設計:
童年的發現
夢中飛行、富于幻想
怎樣發現?請教老師、勤學好問
癡迷研究、執著探索
發現規律、大膽想像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16
一、教材分析:
小語人教實驗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材以童年為主題進行編排。《古詩詞三首》展示古代兒童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生活!抖·童年·駱駝隊》《祖父的園子》分別描寫駱駝隊和祖父的園子給童年帶來的快樂,反映了現代和當代中國兒童的生活。《兒童詩兩首》寫現代兒童的豐富的想象和美麗的憧憬。而《童年的發現》則寫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童年時的發現。
通過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兒童的生活經歷,共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并學習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寫“胚”“禍”等14個生字,會認“澄”“窘”等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癡迷”等詞語,讀記“澄澈”“困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過程與方法:
。1)理清全文結構,了解發現過程,明白發現原因,認識人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激發探究興趣。
(2)結合上下文,品析詞句。
(3)展開想象,聯系實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3.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1)領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執著探索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2)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
三、課時安排:共2課時。
四、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略)
初讀文章,學習生字詞,了解大意。再讀課文,熟悉內容,理清層次。品讀課文前兩個自然段,明白作者童年的發現,體會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回顧舊知。
1.我們眼中,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畫,一首明麗的詩。而在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心中,童年則是一段難忘的回憶。這是因為他童年的發現。
板題,齊讀。重讀“發現”一詞。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明白了全文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概述童年的發現;具體敘述發現的經過;幾年后這個發現得到證實。
二、了解經過,認識人物。
1.“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一個如此重大的科學問題,是怎樣被一個九歲的孩童發現的呢?你們想知道嗎?快速讀課文3至13自然段,了解發現的過程。自由速讀。
2.指名大概敘述發現經過。這項發現的過程大體經歷了那些階段呢?(夢中飛行;請教原因;觀察思考)
3.請大家再來默讀這部分內容,畫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詞句細細體會,思考“我”為什么會有這個發現。
4.全班交流。
。1)交流“夢中飛行”部分。
①圍繞“迷戀”一詞,結合“只要……就……”“甚至”體會夢境的神奇。
②圍繞“輕盈”,結合“隨心所欲”,想象夢中“我”的動作自如和飛行自由,感受夢中飛行的美妙。
、鄯謩e指導朗讀。配樂齊讀。
。2)交流“請教原因”部分。
、俾撓“奇妙”和“萬分驚訝”,感受“我”強烈的好奇心。
②聯系“我”的四個問題,認識后一個都是對前一個的追問。體會“我”強烈的求知欲。
、弁雷x。男、女生分角色讀。
。3)交流“觀察思考”部分。
、賴@“癡迷”,想象“我”翻來覆去地看什么?想什么?還看過哪些?感受“我”執著探索的精神。
、诔鍪“我”想象的內容,聯系老師的講解,理清人類進化的過程,體會“我”大膽的想象力。感受“我”發現后的自豪、興奮心情。
5.這個發現的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
通過了解這三個互相聯系的階段,你覺得費奧多羅夫是個怎樣的孩子?(大膽想象、執著探索、求知若渴)
三、 感受結果,體會情感。
1.當這個了不起的發現在幾年后得到證實時,卻發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自由讀文章14至19自然段。交流。
2.圍繞“誤解”一詞,理解:課堂上“我”想到自己在幾年前的發現居然跟進化論的觀點完全一致,心花怒放,情不自禁笑出了聲音。而這位年輕的一本正經板著面孔的女教師,在講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時,卻希望學生老實、安靜。以為“我”的笑不懷好意。
3.出示:“我明白了……”課文最后一句
。1)辨析“發明”與“發現”,“驅逐”和“迫害”的詞義。
。2)舉例交流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愛迪生等科學家的資料,了解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
。3)“太陽中心說”,這是一個多么重大而有意義的科學發現,由于當時的人們認識有限,眼界狹小,科學家們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啊!可是,作者為什么這樣說?這跟他有什么關系?(自我安慰。語言的幽默。)
本來是一段引以為榮的童年往事,現在卻有了不愉快。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憤懣)指導讀。
四、 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1.大膽想象、執著探索、求知若渴的費奧多羅夫在九歲就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長大后,學識淵博,極富創見,精通歐洲、亞洲多國的語言,對哲學、自然科學、藝術等學科都有很深的造詣,被稱為“百科全書”。由此,你有什么啟發或體會?
2.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的發現呢?交流。
3.也許童年的發現是幼稚可笑的,但因為是自己思考、探索、想象的結果,因而又是那么可愛、令人自豪。生活處處又發現,發現處處皆學問。堅持下去,下一個偉大的發現者就是你!
《童年的發現》教學后記 篇1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的發現和發現過程,感悟作者的求知若渴、勇于探索和豐富的想象。
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作者求知若渴、勇于探索和豐富的想象,培養學生發現、創新的意識和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發明與發現,總伴隨著驅逐和迫害”這個句子的含義。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人類進化方面的資料和一些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課前要同學們搜集有關人類進化的資料或者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2、學生交流。
3、教師小結引出課題,并簡單介紹作者。
二、整體感知,理清條理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喜歡的詞語。
2、檢查生字讀音。
3、快速瀏覽課文,思考:
文章可以劃分為哪幾部分?依據是什么?各部分主要講了什么意思?哪部分是課文主要內容?
4、學生交流。
5、教師小結:全文可以分為三部分,依據是先概括敘述,然后具體敘述,最后總結。第一部分概括敘述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第二部分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第三部分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三、理解感悟
1、自由讀課文重點部分(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童年的發現是什么?畫出相關語句,仔細讀一讀,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些句子的意思。
(2)作者的發現分為幾個階段?(分為三個階段:夢中飛行——為什么會飛行——人究竟是怎么來的和作者大膽的猜想。)
2、再默讀這部分課文,思考:
(1)作者在這個發現過程中,產生過哪些問題?最想弄明白的問題是什么?畫出有關語句,仔細讀一讀,看看這些問題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為了弄明白這些問題,作者有怎樣的表現和內心活動?畫出有關語句,仔細讀讀,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3、學生交流。
4、教師重點引導感悟作者的求知若渴、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豐富大膽的想象。
5、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并畫出有關語句:
你覺得作者是個怎樣的人?你從作者的身上學到了什么?
6、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主要從以下方面指導:
(1)作者是個充滿幻想的孩子,如:
“每天夜里做夢我都飛……似乎想去哪兒就能飛到哪兒!
“哈!我總算弄明白了!……這樣推算下來,到變化成人,正好是十個月!
。2)作者是個愛尋根究底、勇于探索的人,如:
“我們幾個人決定去見老師……等你們升入高年級,老師課上都會給你們講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絞盡腦汁思考這個問題……嘿!終于想出了眉目!
。3)作者是個幽默豁達的人,如:
“聽完這句話,你大概會忍不住哈哈大笑……這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
“幸虧她沒有容我解釋……世界上所有重大的發明與發現,總伴隨著驅逐和迫害。”(這是個重點、難點,要指導學生舉例來理解:比如哥白尼、阿基米德等為科學事業遭受迫害的故事。)
以上這些句子,要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聯系生活,激發熱情
1、你在生活實踐中有過什么發現嗎?說一說。
2、學了這篇課文后,你今后在學習、生活中會有所改變嗎?會怎樣做呢?
五、拓展練習
搜集科學家童年有趣的故事讀一讀。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積累文中的成語。
《童年的發現》作者簡介
費奧多羅夫(1828—1903),曾寫過很多有關俄羅斯國家歷史、宗教、自然界、圖書館事業等方面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關人的思想、人的生命價值、人類與周圍世界與無窮宇宙相互關系的科普文章和論述。
他是一位極富創見的思想家,一個獨特的哲學體系和人類思想發展史上最大膽的烏托邦的創始人,也是俄國最早提出飛向宇宙的宇航學奠基人。他學問淵博。據說他知道魯緬采夫圖書館(列寧圖書館前身)幾乎所有藏書的內容。他不僅精通歐洲各主要語言,而且對包括漢語在內的許多東方語言也頗有研究。他對哲學、自然科學、藝術都有很深的造詣被人稱為“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