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的制造困難是對孩子的一種侮辱(教育指導)
心理學家介紹,近些年家長與孩子因為手機等現代化電子產品產生矛盾的事例時有發生,不少家長的做法是:沒收。“而‘沒收’這種做法就是建立在對孩子的不信任上的——我不相信你能管住自己。”
其實,很多父母只是看到了這些電子產品影響了孩子上課和學習,并沒有意識到,這些產品對孩子來說,還意味著自己與所處群體之間的相互認同。
據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8歲以下孩子中,每4人就有1人有手機。目前,英國擁有手機的孩子有450萬人,其中,9~10歲的孩子里有58%的人有手機,11~12歲中89%的人有手機,13~14歲中約93%的人有手機,15~16歲有手機的人高達95%。我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小學1~3年級的孩子中10%擁有手機,4~6年級學生中30%擁有手機,初中生中有70%擁有手機,高中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
在學生中手機普及率如此之高的今天,沒有手機的那個孩子就可能成了異類,就可能被同學嘲笑。因此,很多孩子對父母的激烈抗爭,更多的原因可能是為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戰。
那么,在寫信的這位“70后”父親的案例中,比較正確的方法是什么呢?
“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就這件事重新建立相互的信任。”心理學家說。父母要告訴孩子:父母之所以讓你使用手機,是因為父母相信你能正確使用,同時,你也要用自己的行為告訴父母你是值得信任的,因為你出現過不能正確使用手機的事件,重拾信任需要一個階段性的考量。父母先給你一個星期的信任度,如果你能實現承諾——正確使用手機,那么這個信任就可以延長,當然如果你沒能實現承諾,父母也會收回相應的信任。
“但是,無論怎樣也不能打孩子,”心理學家說,“因為如果你打了孩子,他就會覺得自己已經為所犯錯誤受到了相應的懲罰,就會認為自己不用再對這個錯誤做任何積極的改變了。同時,也會由此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雖然說小孩子們的成長需要磨練,但是家長們也不能人為給孩子們制造一些困難,這很容易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沒有人喜歡自己被欺騙,但愿父母們都能夠明了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