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親子教育小妙方
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們似乎更能享受到育兒的快樂,他們和寶寶更親近。寶寶成為了他們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無論是育兒、工作、旅行、娛樂,還是社交,他們都會將寶寶考慮在內,這是他們期望的生活方式。
幾年下來,我發現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和寶寶都發展出了一種特別出眾的品質——敏感度。這種品質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人際交往、工作和娛樂。就我的經驗來說,敏感度(包括父母和孩子)是親密育兒法帶來的最大益處。
這些孩子長大后會富有正義感。他們會同情并安撫其他哭泣的寶寶。十幾歲時,他們會對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介懷,并努力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它。他們會關愛他人!因為植根于他們內心的敏感度,他們愿意逆流而上,讓社會變得更美好。這些孩子會是未來世界的塑造者和領導者,他們能推動和促進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能與他人親近是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孩子顯現出的另一種出色本領。這些孩子會對人——而不是事物——產生情感。即使在現在這種被機械圍繞的社會環境中,他們仍然對人充滿情感。在母親臂彎里長大的孩子習慣于與他人交往,并能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滿足感。這些孩子更容易成為同齡人的知心好友,日后也更容易與伴侶建立真摯的親密關系。因為這些孩子學會了付出與接受愛。
親密育兒法是與時俱進的。現在的孩子們正遭受著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的沖擊,尤其是電視和電腦游戲。這種流行趨勢將會延續很久,優秀的父母們充其量只能設置障礙,讓這種沖擊的速度減緩。親密育兒法讓孩子在接觸這些機器之前充分感受到人的溫情,當他們長大后,自然會對人而不是機器滿懷情感。
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孩子更好教嗎?
教育——你一直期待著聽到這個充滿魔力的詞語。對于采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和孩子來說,教育確實更容易。父母通過親密育兒法培養出的敏感度使他們能直覺地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舉例來說,當孩子玩得高興時,因為父母命令他“該走了”而開始大哭大鬧,這是個非常常見的問題。我曾聽見過許多父母說:“他就是不肯聽話。”這些年,我仔細觀察了瑪莎對這類問題的處理方法。她對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銳,所以她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知道孩子不愿意離開以及開始哭鬧的原因。她用“告別”的方法來解決這種問題:在要求孩子離開前幾分鐘,她在孩子身邊蹲下來,讓孩子和游戲場上的每個伙伴以及每個玩具說“再見”。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自愿地結束了游戲,避免了常見的爭吵。有孩子的生活因為親密育兒法而簡單起來。
“教孩子”并不是你要對孩子做什么,而是你要和孩子一起做什么。寶寶在襁褓中時,想教他就得先了解他,讓他感到舒適。感覺舒適的寶寶更容易做出正確的行為,尤其這種行為是因為內心的驅使而非外力強迫做出的。能讀懂寶寶暗示的父母就能知道寶寶行為的真正含意,從而可以引導他們做出合乎禮儀的舉止。教育其實是父母與子女間的一種關系,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詞——信任。孩子如果有個權威人士可以信任,他就比較好教;而這個權威人士如果能了解孩子的心意,他就會更好地教孩子。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能夠更明白地向孩子傳達出他們對孩子行為能力的期望;而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孩子更容易理解父母對他們的期望。總之,與父母有親密關系的孩子更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