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要對孩子說反話
待孩子長到5歲至6歲時,便可能開始對語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與此同時,你也應該鼓勵孩子學習猜謎,甚至由孩子自己編一些簡單的文字謎語。7歲的孩子大多已上學。他們往往喜歡講笑話、聽笑話。如果此時大人們能做出引導,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當然更是明智之舉。8歲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較快活、聰明,能夠輕松地完成學業,甚至擁有一個樂天、愉悅的人生。
冷嘲熱諷比打孩子更要不得
從事幼兒教育已有十年之久,也經常碰到這樣的現象:孩子讀不好一首兒歌、算不好一道算術題、做不成一件事時,家長動不動就會破口大罵:“你怎么這么笨!這都不會!你真是個傻瓜!”語言傷害有時甚至比一頓毒打還要讓人難受。然而,許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得不說一聲:警惕語言暴力!現在家長的意識里都知道“不打不成才”等傳統的教育觀念已經行不通了,可卻逐漸演變成了冷嘲熱諷!
有一次,一位爸爸到幼兒園觀看孩子們的活動,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配合老師朗讀兒歌時,這位家長氣不打一處來,當著全班孩子、老師和那么多家長的面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羞辱:“你這個家伙,真是氣死我了。我怎么生了你這個笨蛋!你再不好好跟老師一起做,以后別回來了。”在父親的羞辱、威脅下,孩子膽怯地跟著老師讀著,孩子的眼里滿含著淚水,讀兒歌的聲音也是那樣的顫抖,一首優美的兒歌此時在孩子眼里似乎是猛虎野獸?吹贸,孩子并沒有真心朗讀,在孩子眼里,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對詩歌的厭惡。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把這位父親輕輕拉出去,著實“教育”了一番。我不知道我這樣做是否還來得及,也不知道這次事件會不會讓這個孩子在心里留下永久的傷害!真希望,我的補救還為時不晚!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 :家長要注意表達的方式,留意自己的用詞是否恰當!及對孩子形成的影響,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只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用詞,就能讓孩子易于接受,使孩子不會感到被傷害,從而能更好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