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性格形成的優勢
通過下面的內容可以規范我們教育孩子性格的問題,首先應該聽懂這句話:寶寶天生是一顆神奇的種子。其實,每個寶寶都有天生的強大生命力,這個生命力中包含寶寶成長所需的一切。
有一天,他帶兒子從外面回來,快到家的時候,他突然想到姜文女兒那個故事。他想何不今天來試試?于是,就裝著很慌亂的樣子對兒子說:“不好了,兒子,爸爸迷路了,爸爸不知道怎么走了。我們現在回不去了。怎么辦?怎么辦?”他一邊夸張地說,一邊斜著眼睛看他。
讓他萬分失望的是,兒子一言不發,更別說安慰人了,他只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爸爸心里在叫:“你說話呀!你說話呀!哪怕隨便說點什么也好。”見兒子還沒反應,他只好再提示他。他轉過身去,說:“那我去問路,我問誰呢?我問誰呢?”心想最少兒子也該幫他出出主意,實在不行,哪怕隨便說一句話讓自己下臺也行。早期教育
身后沒有聲音,爸爸知道兒子沒有跟過來,又趕快轉身過去。心想,智力不如人家大明星的女兒事小,萬一這當口被車撞了那可是事大。這時,令他萬分驚訝的是:
三歲多的兒子叫了輛出租車!!
上車后,他告訴司機家里的地址。出租司機很驚訝看著他說:“走路只要5分鐘,你要坐車干什么?”爸爸回答說:“今天就是走路只要1分鐘,我也要坐你的車。”司機一臉不解。
這位爸爸是一位心理學博士,他對此事最大的感慨就是:男女在社會性上的差異在三歲多的年齡就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而我的感覺則更復雜。
首先,除了性別差異,個體差異其實也很大,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沒有像上文中小主人公那樣表現。可能,有的孩子也會感覺不知所措、哇哇大哭、抱怨爸爸沒有媽媽好。那么,假如寶寶的表現不如我們的意、不如別人的寶寶“好”,我們又會是什么感受和態度呢?
深受內向困擾的父母常常覺得寶寶外向一點好,過于奔放的父母則常常喜歡寶寶安靜內秀,喜歡文學的人覺得寶寶最好對文字敏感,喜歡音樂的人則認為自己的寶寶必須有音樂素養,理工出身的人認為應該從小培養寶寶對科學的興趣,搞管理的人則容易看重寶寶是否懂得察言觀色是否有心機……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經歷中獲得了對世界的獨特理解,當他們有了寶寶,就很自然地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期許寶寶。有的時候,寶寶恰好有父母期望的天分,自然皆大歡喜,可是,假如寶寶的氣質和天分與父母的期許相違,我們會作何表現呢?幼兒早教
其次,我還經常看到,在對寶寶的教養中,那些沒有民主意識的父母自不必說,一些“努力”尊重寶寶的父母會給寶寶選擇、征詢寶寶的想法,可是卻早“內定”了答案,如果寶寶的選擇與內定的答案不相符,父母就耐心地“啟發、引導”,直到相符為止。一來二去之后,寶寶漸漸明白了父母的心思,直接說出父母心中的答案。父母們很滿意,殊不知卻壓抑了寶寶的本心。在一個不允許寶寶說“不”的家庭,寶寶說“是”毫無意義。
我認為對于父母來講,切忌假定自己是寶寶的“領路人”,出于“為寶寶好”的善良動機,來幫教、安排、管理自己的寶寶,不愿意聽到寶寶說“不”,以為他們年齡太小,懂得太少,而且貪玩、懶惰,所以應該聽從大人的安排,努力達成父母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