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寶寶來說最恐懼的事
害怕和恐懼是人最基本的情緒表達之一,同樣也是小寶寶具有的情緒之一,媽媽知道了這是寶寶所特有的心理表現的時候,家長應該怎樣幫助孩子了解恐懼事情的背后增大孩子的膽量。
恐懼事件之一:怕較大的噪音
“這么響的聲音,一定是很可怕的東西發出來的……”
恐懼背后:
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
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寶寶長大一些后,為了消除寶寶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寶寶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并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寶寶,鼓勵他,并不時讓寶寶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
恐懼事件之二:怕黑
“別丟下我一個人,我什么也看不見了,黑暗里有什么?會不會有兇猛的野獸,可怕的怪物?”
恐懼背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寶寶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三歲前的寶寶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寶寶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于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里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
趕走恐懼:
如果寶寶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他睡著,并在寶寶的房間里亮一盞小燈。等寶寶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寶寶克服害怕的心理。
恐懼事件之三:怕和媽媽分離
“媽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恐懼事件:
媽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時候,壯壯正跟姥姥玩得高興呢,所以媽咪悄悄地出門,他居然一點都沒有哭鬧。等他想起要找媽咪才發現她突然不見了,壯壯好一陣哭鬧,最后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懷里睡著了。從此,壯壯每天都把媽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準備出門,壯壯一雙小手便鐵鉤似地揪著媽咪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
趕走恐懼:
在寶貝分離焦慮開始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他學習適應和媽咪之間短暫的分離,每次媽咪離開時都要教他和媽咪道別。每次外出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寶貝,媽咪要去哪,并以寶貝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么時候回來,比如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和寶貝玩分離的游戲,在跟寶貝告別時給他一個喜愛的玩具,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許諾等等,讓這些帶給他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與媽咪分離給他帶來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四:怕打針
“那冰涼的、尖尖的東西會咬我,咬得好疼啊! ”
恐懼背后:
對寶寶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皮膚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于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于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