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對孩子們“說教”教育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們的教育往往喜歡喋喋不休的,不僅僅不能夠成功的教育反而還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使孩子們公然作對,對家長的說教不理不睬;或是表面服從,內心卻很抗拒。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采取正確的教育吧!
一個三歲多的女孩喜歡把腳踩在椅面上,媽媽在旁邊提醒,“寶貝,把腳放下去。”女孩把腳放下。沒過多久,女孩又把腳踩上去,媽媽又提醒,“寶貝,不能把腳放在椅子上,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鞋子太臟,待會兒椅子不能坐了。”女孩條件反射似的又把腳放下,可沒過多久,女孩的腳又踩上椅面了……
有個5歲男孩膽子較小,不敢冒險,不敢玩游樂場的任何一種游樂玩具。媽媽覺得這樣不像個男孩,男孩就應該敢于冒險,敢于挑戰。某日,一家三口到公園玩,媽媽鼓勵男孩去玩公園的游樂玩具,男孩不敢。媽媽再鼓勵,說:“你是一個男子漢,要勇于冒險,你看人家小女孩都敢玩,要不,爸爸媽媽陪你一起玩?”男孩還是沒能鼓起勇氣,媽媽失去耐心,強行讓孩子玩了一次。男孩在痛苦中玩了一次,后來更加不敢玩大型玩具了……
以上是兩位媽媽“糾正”孩子缺點的兩幕情景,媽媽們的道理都沒錯,可是教育效果卻很糟糕:女孩照樣踩椅面,甚至踩得更頻繁;男孩照樣膽小,甚至比以前更加不敢冒險。為何給孩子說理卻說不通呢?面對孩子的缺點或不良習慣,我們該怎么辦?
早教網說教是最沒效果的一種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說教讓孩子感到反感,要么孩子會公然作對,對大人的說教不理不睬;要么是表面服從,內心卻很抗拒,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說教無效的原因。對孩子的“缺點”或“不良習慣”,一次次的說教實際是在提醒孩子:你膽小,你踩椅面。這樣反而會強化孩子的行為。早教網
好的、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跡、“潤物細無聲”的。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也是一個膽小被動孩子的轉變。這位媽媽是大學老師,2009年12月給我發來一封名為“令人擔憂的圖圖”的郵件:
“我女兒圖圖2歲10個月,膽子比較小,有點偏內向型。對不熟悉的人和環境,開始表現得比較羞怯,玩上半天才會熟識起來。比如說,這個周末帶她去兒童樂園,里面的小朋友很多,其實她很喜歡里面的東西,但就是有點怕,不敢去玩。等過了半天,興頭才表現出來。這個時候要有大人陪著。如果有別的小朋友來玩,她就會主動跑到家長身邊。平時,在小區坐滑梯也是這樣,如果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她就不愿意上去滑,不會和別人爭搶。
“圖圖在幼兒園并不開心,老師說她在幼兒園一直不太吭聲,也不主動去和小朋友玩,也不喜歡幼兒園的玩具。和一兩個小孩子玩的時候,挺好的,就是集體活動不太樂意(我估計她很想參加,但是不敢參加,或者不知道怎么參加)。圖圖語言表達能力不錯的,但就是不太愛說話,只有老師問她的時候,她才說。”
在跟圖圖媽的溝通中,我了解到,孩子是不惹事的類型,他們對孩子保護得比較多,遇到孩子和同伴發生沖突會立即介入。而幼兒園老師由于害怕孩子被抓傷對家長不好交代,也是一發生沖突就立即介入,所以孩子幾乎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搶,因為拉不下面子去說別人,圖圖媽的做法是讓孩子謙讓,這種“不公正”的做法讓孩子覺得委屈和受傷害,因而變得更加退縮。